无标题文档
首页
中央精神
重大理论观点
热点解读
社会反响
媒体评论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产业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艺术创新
中国文联
各地文联
文艺家感言
文化大创建
 
山东文化产业发展以观念大转变跨越发展
http://www.cflac.org.cn    2011-10-13    作者::王学文    来源:
 
  

    我们在辛勤耕耘中迎来收获。山东省文化产业去年一举跨入“千亿元俱乐部”,实现增加值1230亿元,今年上半年继续保持这一良好发展势头,各项指标争相飘红。然而,与文化产业发展大势相对照,与“十二五”发展目标相比,山东文化产业发展任重道远,没有一点松懈的理由。

    既亮丽又有压力的“半年考”

    今年上半年,山东省各市交出一份亮丽的文化产业成绩单。济南市实现增加值104.5亿元,同比增长13%;青岛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75亿元,同比增长16.5%;淄博市实现增加值68亿元,同比增长8.8%;临沂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3.7亿元,同比增长30.8%……各市文化产业普遍以较快速度增长,很多市的增速甚至高于GDP增速,全省文化产业正行走在快车道上。

    今年下半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将依然后劲十足。烟台“1861创意产业高地”,已与30多家创意企业达成入驻协议,正成长为烟台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创意园区;投资14.5亿元的中国临沂好莱坞水上影视基地一期即将完工,好莱坞大片《梦想家》将在此开拍;总投资15亿元的泰山千古情城项目,一期工程8月29日开工……一批批在建的大项目,为全省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打下厚实的底子,让我们对山东文化产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回望过去,放眼未来,我们在欢欣鼓舞的同时,却更应该多一份清醒:山东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应该再快一点,发展质量应该更高一些。

    根据“十二五”规划目标,到2015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将翻两番,占GDP比重达到7%左右,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按这个目标测算,2015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4000多亿元,年均增幅需在30%以上。现在2011年已过去半年有余,上半年各市文化产业增速虽然很高,但多数在20%、10%上下,鲜有达到30%以上者,再回头看“十一五”时期,山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只有18.79%;看过去,比现在,山东文化产业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能否实现“开门红”,能否实现年均增幅30%以上,还有待观察,有待努力。

    再看项目。山东文化产业大项目不少,但总体来看,“大项目”实力不够大、核心竞争力不够强、速度效益不够显著。对此的一个鲜明写照是,在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中,北京、江苏各有四家,广东有三家,浙江有两家,就是名列中部省份的安徽和湖南也各有两家,而山东只有一家。在全国已上市的45家文化企业中,山东仅在外围层、相关层有两家,核心层则一家没有。

    再看产业结构。山东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之比是15:30:55,全国平均水平则是42:18:40,核心层和外围层仅占到45%,低于全国60%的水平,更低于全国最高省份的83%。与先进省份相比,山东文化产业的新兴产业明显落后,以动漫产业为例,去年全国制作完成国产电视动画片22万分钟,前三位的江苏、浙江、广东分别是5.2万分钟、4.5万分钟、3万多分钟,山东仅为4395分钟,位列12位。在全国动画片生产十大城市和十大企业中,山东没有一家。

    不难看出,山东文化产业无论是体量还是质量,与先进省份相比都有相当差距。追赶先进省份,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就要在体量上大幅度扩容增量,在结构上大面积扩充核心层和外围层,提升发展的质量效益。路漫漫兮任重亦道远,山东需要以非常措施实现非常规、跨越式发展,而要实现这种发展,就要将文化产业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同时按市场理念推动文化改革发展。

    首先要重视起来

    从总体上说,山东各级普遍重视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不菲成就。但在一些地方,仍存在对文化产业认识不到位的问题,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没有把文化改革发展作为硬任务、硬指标摆到应有位置,没有真正意识到文化产业在调结构、转方式中的重要作用。

    这是一个实力雄厚的县级强市,它的“强”就强在工业,全市80%的财政收入来自工业领域,近年来在文化产业发展大潮中,这个市也上了一些文化产业项目,但与它的区位、资源、资金优势相比,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远没有发挥出来。这个市的市委书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从某种意义上说,“拼”GDP、“拼”财政是实的,在这个标尺下,工业项目见效快、效益大,文化产业投资大、见效慢,很多项目还是减免税收项目,作为地方政府能不把更多精力放在工业上吗?

    是的,拿眼前效益作比较,文化产业确实不如工业。但更应该看到的是,文化产业具有优化产业结构、扩大消费、增加就业、促进跨越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是推动转变发展方式的“生力军”,是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而且,文化产业发展还具有“洼地效应”,也就是哪里对文化产业看得准、动手早,人才、资金等就优先流向哪里,就能形成要素聚集洼地、产业发展高地,使后发者难以追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能只看短期效益和政绩,还要抓住机遇为长远发展打“伏笔”。发展文化产业,首先要过这个思想关。

    加重对文化改革发展的考核分量,是在当前体制下,推动各级领导干部转变观念、重视文化产业的有效途径。临沂市在全省属于较为落后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资金、人才、区位等优势不是十分突出,但近年这里的文化产业风生水起,仅今年上半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速就达到30.8%。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临沂在领导干部考核体系中,不断加大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权重,分值占比由过去的不足5%提高到10%,由此调动起各级干部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近年来,青岛文化产业一直处在全省排头兵位置,在青岛市文改办主任周连坤看来,一个重要原因是实行“一把手”工程,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考核评价体系,纳入领导干部实绩考核。

    更要按市场理念运作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必然在市场中发展壮大。我们讲转变观念,推动领导干部重视文化产业只是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以市场理念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这是一个让人沉重的事实。全省118家国有文艺演出院团,去年演出总收入仅有5645万元,而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北京演艺集团、江苏演艺集团的年收入,分别为1.7亿元、1.34亿元、1.25亿元,我们一个省的演出收入不及人家一个企业的一半;就是专业性很强的北京儿童艺术剧院,2009年的演出收入也达7000多万元,高于我们全省收入。

    这是一个让人振奋的事实。青岛出版集团原来只是一家普通的地方出版社,2009年转企改制后,集团提升图书品质,增强主业实力,按照市场化运作,打造合格的市场主体,去年集团总资产和年销售收入均超过16亿元,资产总量、利润总额跃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出版社的首位。

    一反一正两相对比,差距产生自哪里?“产生于有没有真正实行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市场理念运作。”青岛出版集团董事长孟鸣飞说。

    近年来按照中央和省里的要求,全省各地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直到现在,我省大多数文艺院团仍然依靠财政拨款,缺乏自我生存能力,即使已有的改革,也只是换了一块带有市场色彩的牌子,而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非仅如此,一些按市场模式建立起来的民营文化企业,普遍缺乏依靠市场推进发展的能力,而不得不在政府的襁褓中寻求“保护”——争抢有限的政府补贴。这种改革滞后、能力不济的现象,源于一些单位对改革患得患失,不能痛下决心改革,源于一些文化企业在产业发展问题上思想保守、方法落后,缺少按市场规律发展文化的开拓创新精神和有效途径。

    我们应该看到,中央和省委已经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改革是大势所趋。今天的文化体制改革,就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经济体制改革,一步都不能省,任何人都不能当“逃兵”,对文化体制改革的任何消极“坚守”都是没有意义的。抬头望标兵,回头望追兵,山东别无选择,只有以更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更加重视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企业在市场的风雨里经受锻炼,才能实现山东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将“十二五”规划的宏伟目标变为现实。

(编辑:晓婧)

无标题文档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