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由龙年春晚上语言类尤其是小品节目的减少为源头,引发了节后关于“小品有无市场”的一场轰轰烈烈的讨论。1983年的央视春节晚会上,王景愚表演了小品《吃鸡》开始让中国观众接触小品,从此之后,小品从表演系学生的练习作业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三十年来,许多经典小品应运而生,也捧红了众多笑星。人们喜欢的小品,应该是文艺界的杂文,以小见大,具有针砭时弊的胆识、匠心独运的构思及风趣幽默的语言,讽刺中有着深深的人文情怀,调侃中有着对社会变革的反映和思考。然而,作为一种娱乐大众的艺术形式,小品却从未从晚会中脱离出来,几十年来一直作为中国特定节日营造热闹气氛的附属产品,随着创作力的日益衰退,小品在网络时代也渐露颓势,那么,小品到底还能不能走下去?

  1984年,陈佩斯和朱时茂创作的小品《吃面条》让中国观众第一次深切体会到了小品的魅力,也就是从那次开始,中国观众才开始认识到舞台喜剧。朱时茂曾说:“我和陈佩斯出现在小品舞台上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因素是,1984年时,改革开放后的文化背景要求必须出来小品这种艺术形式。必然因素是,即使当时我们不出来,也会有别的人出来,这就激发了我们创作的欲望。”

   小品《吃面条》本身并没有过多的深刻意义。陈佩斯和朱时茂在表演中也没有搀杂多少所谓的时代、社会、理想等高大而沉重的东西。然而《吃面条》却用强烈的渗透力抓住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心,赢得了几乎所有人的喜爱。小品《吃面条》不但是喜剧演员陈佩斯和朱时茂第一次登台春节晚会,也是小品艺术真正登上大雅之堂开始与传统相声分庭抗礼。

  在1986年的春节晚会舞台上,陈佩斯和朱时茂推出了一个让人捧腹的小品《羊肉串》,批判了在当时市场经济的大潮下,部分不良商贩的丑恶嘴脸。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个体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中国也正处于一场轰轰烈烈的转型和变革中,小品《羊肉串》表达了当时人们面对涌来的市场经济浪潮的躁动心态以及对物质的追求和向往。

  小品搞笑、逼真,陈佩斯扮演的小贩也可谓入木三分,这个小人物的成功,不仅让街头卖羊肉串的小贩们都开始参考他在春晚上的打扮,还让那些蹩脚的“新疆话”也一下子在人群中流行起来,成为街头烤羊肉串小贩们招揽生意的绝活。也是从《卖羊肉串》开始,小品开始注重对语言的设计与运用,小品表演开始把语言、表情与动作融为一体。

  上世纪8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刚刚开始实行。生男生女一样好,作为一项重要的口号作为一项重要的口号开始在全国大范围内提出。而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受封建思想的影响,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思想还比较严重。

  1990年春晚,黄宏、宋丹丹表演的小品《超生游击队》赢得了巨大的反响,小品中的一对小夫妻为了生儿子,也为了躲避各地农村响应号召正在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四处躲藏,三个女儿的名字更是以出生地“海南岛、吐鲁番、少林寺”命名,让人们看到了不同阶层对计划生育的另一种反映。

  小品中的小夫妻最终以女儿的教育为重,决定结束流浪生活,回到家乡过正常的日子。小品讽刺了当时农村“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现状,也从科学和教育的角度引导各阶层积极响应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鼓励人们重视女孩儿的成长及教育问题,由此,《超生游击队》不仅成为了小品的一个符号,也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一个符号。

  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城市住房热的出现,为老人和子女分居两所提供了条件。由于经济的富裕和物质的丰富,老人与子女在物质生活上的矛盾便退居次位,晚年面临的主要是孤独感和精神生活的不满足。

   1992年《妈妈的今天》讲述了赵丽蓉跟张大爷一起学探戈,却被儿子误会,以为她找老伴了,搞笑幽默的小品表演也让我们反思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与此类此,2000年春晚上宋丹丹与赵本山表演的《钟点工》也是反映了类似的话题,引导人们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1996年赵丽蓉和巩汉林表演的《打工奇遇》又是一部经典之作。表演中,巩汉林的一曲“你看这道菜,群英荟萃”,用当时最最流行的“笑脸”配调,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引人发笑。

   小品用“货真价实” 四个字旨在引导商家在从事商业行为时要秉承“守法经营、诚信兴商”的经营理念,把顾客视为衣食父母或“上帝”,用真品、实价赢得顾客的满意。很有创意、富有时代气息,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2001年的《卖拐》,:赵本山、范伟讲述了一个向肢体健全的人卖拐的故事。在小品中,狡猾的卖拐人充分利用有效的语言劝说和夸张的肢体动作——而口语和肢体语言都属于意义媒介——愣是将一副拐杖推销给了肢体健全的人。而后者不仅对自己受骗上当毫无觉察,甚至还对狡猾的卖拐人千恩万谢。

  小品用“大忽悠”和“范厨师”的人物思想冲突讽刺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忽悠”现象,本意是揭示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的商品经营者靠诱骗欺哄来达到销售目的的行为。

  2008年是中国的“奥运年”,奥运也成为了整个中国最受关注的话题,这一年赵本山和宋丹丹在春晚上表演的小品《火炬手》是小品中少有的不用讽刺只用幽默引导正面事件的范例。

  小品讲述了“白云”、“黑土”老两口同时参加北京奥运会辽北农民火炬手选拔仪式的故事,用两人的对争当奥运火炬手的竞争及阴差阳错的结果等幽默生动的故事反映出了中国人民对于“百年奥运”火炬传递的期待和人们参与奥运的热情。

年轻小品作者心态浮躁 创作肤浅

现在小品创作进入疲劳期,而并非是表演者的责任。其实仔细想来,赵本山班底早已拥有一定的观众群,如果有好作品出现,他们来演绎会非常出彩的。过去曾有个创作团队一直在坚挺,但是这个团队在老化。现在出现一批年轻作者,但他们在创作上有“三浮”倾向。一是心态浮躁,急于写出作品。二是创作肤浅,春节到了,只要大家笑就好。其实不是这样,任何作品抽去思想,只强调某种功能都是不行的,都没有回味的余地,只有精品才能留存下来。三是作品出现“浮肿”现象,就是越写越长。[详细

小品脱离民间 缺乏新意

向我们熟悉的面孔和耳熟能详的段子在心里脱帽致敬吧!无论是新、老配,还是老、老配,春晚的相声小品仍然没有走出“老人当政”的怪圈。英雄可以不问出身,但是您总要对得起您身上的名号吧。再没有多少新意乏善可陈了,小品似乎已经从三足鼎立中的那个“魏”滑向了那个“蜀”。不知道在隆中定下了“三分天下”春晚的诸葛大师们看到今天的这个局面,情何以堪?是“水满则溢,月圆则亏”的规律使然,还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前锋”的无奈叹息?[详细

讽刺和批评缺失

小品作为一种快捷的语言和表演艺术,要想在短时间内征服观众,就应该在讽刺和批评方面,做好做足文章,只有有了充分的讽刺和批评,小品才能深入人心,完成艺术品应该完成和担当的“激浊扬清、升华精神,开启心智”的职能。任何来源于生活的讽刺和艺术,都首先是一种“真”,一种大胆和实事求是,更是在“给社会看病”,成为群众的精神知音。[详细

“出洋相”的小品是哗众取宠

把日子过成段子的微时代,网络笑料可以说无处不在,直接导致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笑点普遍提高。在哈文看来,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段子、笑话又这么多,大家已经不靠春晚这一个平台获取这类东西,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荒谬的事情也很可笑,所有观众的期待值和作品的水准,包括最后的呈现效果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落差。[详细

《昨天 今天 明天》
《美好时代》
《今天的幸福》

小品归属不伦不类

创作缺生活、缺打磨、缺创意,结果成了速成品,这对小品的质量伤害非常大。[详细

创新缺乏 传播滞后

现在的小品总有一层褪不掉的浮躁,台词缺乏原创,与网络流行语频“撞车”。但对编剧来说,小品稿费与影视剧天差地别,[详细

春晚的附属品

众多“春晚式小品”的产生、出现乃至小品风格的变化等,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社会风俗变迁过程的一个缩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