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存昕表演的“诗境”
发布时间:2012-07-13

  黑场,白练,追光,画外音徐徐而出……虽然观众很多,那一刻的剧场却显得空旷寂静,唯有白练上赫然写着的“李白”二字透着盛唐的沧桑。7月5日至9日,北京人艺经典话剧《李白》首登国家大剧院舞台,蓦然就想起李白那句“狂风乱我心,西挂咸阳树” 。

  自1991年首演以来,李白还是那个迟暮请缨的李白;但在演出了21个春秋之后,话剧也许早已不再是这个话剧本身。21年过去了, 《李白》演出了近180场,剧中大部分角色新老交替,三四拨人艺演员参演,而李白与其妻子的扮演者始终是濮存昕和龚丽君。这对演员来说无疑是一种考验。当岁月流逝,舞台能否承载演员这一持续的往事?

  “李白是真正心系国家安危的儒生,他的一片赤诚之心令人动容。 ”第一次拿到《李白》的剧本时,导演苏民就掉泪了;北京人艺的表演艺术家于是之也直说“我来演” ,但终因身体原因错过。编剧郭启宏说:“这部戏所呈现出来的李白,已不再是人们心中‘飘然太白’的固有形象,而是要展现他积极入世的情怀。 ”那一年, 38岁的濮存昕刚到人艺才4年,机遇就此降临,贴着胡子出演晚年的李白。

  这注定是一部文学气息浓郁的话剧。如水月色漫过剧场,诗人一身青布棉袍,仰天对月,一叶扁舟漂流进大江,“满城空载明月归” ,其实李白还是飘然的。21年后,从“当时很努力,一心想着要进步”而演得不够松弛,到如今年近60在舞台上“凭着直觉演出” ,濮存昕似乎也进入到了这一诗歌的境界,并称“要再演十年” 。

  从初演到人生不惑而知天命,濮存昕坦言,其间他融入了许多对人生、对生活的感悟:“剧中的李白出世入世,处在进退抉择的两难之中,而现实生活中,我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现在最不喜欢人家看完戏说,你演得真辛苦,这不是在夸我。戏曲演员对表演有个标准,就是‘三形、六劲、心意八,无意者十’ :有模有样有形了得三分;有力量了,亮相准了,台词都背下来了,甩腔圆了,得六分;走心动情得八分;而那种看似不经意却效果全有的表演才能得十分,那是表演的一种境界,非常自由的境界。 ”

  “传统文化没有老的概念,只要它流传下来了,就一定有与当下相关联的新的东西,直指人心。我想,这部戏是用了李白的形式,来给现代的人们作出一种提示,一种对现代困境的提醒。 ”濮存昕还表示,虽然争取能再演10年,但也希望年轻一代的演员能够成长起来,让话剧《李白》不断地演下去、传承下去。

栏目介绍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