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棣摄影70年特别展亮出珍贵史料
发布时间:2014-08-26

红色摄影相伴一生,图像见证时代风云

顾棣摄影70年特别展亮出珍贵史料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跟随部队首次从广安门进入北平城的摄影家顾棣,65年后再次来到位于首都北京的同一地点——位于广安门内乐凯大厦的中国摄影画廊。8月18日,由中国文联文艺资源中心、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中国摄影画廊承办的顾棣从事摄影70周年特别展在这里开幕。

  本次展览按历史顺序,展出了85岁的老摄影家、中国革命摄影史料的保护者和研究者顾棣从事摄影工作70年来的70张摄影作品和70张生平照片,以及首次面世的大量珍贵资料,包括顾棣自1944年至今从未间断的380多本日记,个人收藏的红色摄影文献史料、画册、老照片等。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前光,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分党组书记王瑶,中国文联文艺资源中心主任、中国艺术报社社长向云驹,中国文联文艺资源中心副主任冉茂金,中国摄协顾问陈勃,知名摄影家钱嗣杰,乐凯集团党委书记、乐凯胶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宋黎定,乐凯胶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文耀,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刘瑞新,副主席、秘书长杨越峦以及来自北京、河北、山西的摄影人等200余人专程前来参观展览。

  王瑶在展览开幕致辞中说,顾棣老人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革命摄影历史档案的开拓者、保护神和记录人”,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沉一行,70年来凭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和对摄影矢志不渝的热爱,勤奋敬业,拍摄不断,笔耕不辍、研究不止,为中国的摄影史研究和摄影事业留下无比丰富、无比珍贵的财富。她希望摄影界通过这个展览,学习传承顾棣老人的革命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

  顾棣1929年生于河北省阜平县,1940年2月投身革命,194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参加八路军,随即到晋察冀军区第一期摄影训练队师从沙飞、石少华等知名摄影家学习摄影,步入中国革命摄影队伍,后又接受了知名摄影家郑景康、吴印咸等人的传授。他先后在晋察冀画报社、华北画报社、解放军画报社从事暗室、通联、摄影档案工作。1958年,顾棣转业到山西继续从事摄影及文化出版工作,1989年离休,2012年获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一直坚称自己“这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的顾棣,从1946年接过恩师沙飞手中的数万张8年抗战留存下来的摄影底片,就开始冒着生命危险和战友们一起实践着沙飞提出的“人在底片在”的誓言。这批从战火中保存下来的底片,后来伴随了顾棣的一生。除在部队从事档案资料工作外,转业到地方后,他仍然坚持着对中国革命摄影史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单独或与他人合著有《中国解放区摄影史略》、《中国解放区文艺大辞典》、《崇高美的历史再现》、《中国摄影史(1937-1949年)》、《沙飞纪念集》、《中国红色摄影史录(上、下)》等著作。

  自上世纪40年代起,顾棣便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其日记包罗万象,有工作记录、学习笔记、诗歌、知识、歌曲……凡是听到、想到、学习到的都不遗余力记录下来。这些鲜活的一手资料,也成为顾棣进行研究和著述的重要依据。

  鲜为人知的是,多数时候在幕后工作的顾棣深入一线的采访拍摄,也是从1944他开始的。当年11月29日,他为母亲拍摄了第一张照片。贯穿他所经历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漫长岁月,顾棣先后拍摄了10万余张照片,发表6500余幅,成为一部以个人视角观看,系统见证战争岁月、社会发展与家国情怀的重要视觉文献。

  顾棣说,这是一个综合了战时摄影事业珍品的综合性展览,是红色摄影精神的延续。作为沙飞、石少华等摄影前辈的学生,他要继续坚持爱国、爱党、勤奋、敬业,发挥余热。在有生之年,他还打算继续整理五六十万字的文字、筹备建设《晋察冀画报》纪念馆、出版画册……如数家珍地述说自己的目标时,顾棣依然声音洪亮,思维清晰,信守誓言。

展览现场:

  顾棣从事摄影70周年特别展将展至9月16日。中国文联文艺资源中心还为展览设立了网上展厅,并将推出顾棣的数字艺术馆。 

栏目介绍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