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传统文化之根 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第五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河北承德举办
艺术交流 VOL.04/2013|吴华

   

艺术论坛现场

  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的悲壮之举在燕赵大地上广为流传,而曾经作为清朝行宫的古之热河、今之承德,作为燕赵大地一隅,虽然至今已过去几百年,却依稀可以想见八旗骑兵策马奔腾、木兰秋的壮观景象,10月14日,由中国文联、河北省委宣传部主办,河北省文联、承德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五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在这里隆重开幕。

  中国文联副主席赵实与夏潮、李前光、艾文礼、解晓勇、郑雪碧与来自中国文联、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的和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文联、承德市文联的相关负责人与会。来自海峡两岸和港澳地区的100多位文艺界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出席本次活动。

  本届论坛以“凝聚与提升——中华文化对当代艺术的影响力”为主题,来自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艺术家通过大会演讲、分组讨论、圆桌会议等形式就自己所处的艺术领域发表了独到的见解。

  主题演讲环节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王英伟,澳门视觉艺术学会会长吴少英,中国书协副主席言恭达,台北艺术大学音乐学院前院长、亚洲作曲家联盟主席潘皇龙结合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文化交流和发展的现状,围绕传统人文精神和当代艺术、原生态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华艺术的当代发展、当代艺术发展中的中西合璧、当代艺术发展的国际化、全媒体时代下的中华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等议题发表演讲,建言献策。王英伟指出,艺术正在走向国际化,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推广新人并带领下一代走向新时代在如此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他认为,当代艺术要面向国际,要发扬中华文化并让全世界人来欣赏,一起交流、学习,共同进步。言恭达用天人合一的哲学观,阐释了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即崇尚和谐的中庸之道,提倡文人对书画中道的哲学思想的理解,强调要弘扬主流文化,唤醒人的主体意识。薛永年、吴少英、潘皇龙也分别就“写意精神与和谐文化”、“从新水墨看当代和传统的啮合”、“音乐:根植于传统的创新”阐释了自己的学术观点。这一系列的演讲,对如何凝聚与提升中华文化的当代影响力给予了极大的启发。

  此外,涉及文学、戏剧、民间文艺、电影电视、摄影、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美术书法的分组讨论和以“民俗文化、燕赵文化”为议题的圆桌对话都在热烈的讨论、交流和积极的提问、发言中收获良多。澳门颐园书画会理事长陈志威表达了对燕赵文化的感受:很“男子气”,很阳刚。他还根据自己对于南音从中原向南方发展的脉络,说明了中华文化的一衣带水,余韵流觞,并现场演唱了自己作词的南音片段。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志强的发言颇有新意,他以“全球化时代民俗文化的交流”来阐述其核心观点:在今天,谈论本土文化,依靠的已经不再是经验,而是“全球化”、“全景化”方式。如果说,过去民俗文化起着凝聚底层民众的作用,那么今天,如果不能在全球文化图景中占有一席之地的话,民俗文化将会陷入焦虑之中。这就要求本土文化从业者除了坚守传统之外,还要有自觉意识:将本土文化融入到全球文化的大背景之中去。

  活动期间,与会人员参观了河北省摄影家作品展、书法美术作品展及民间工艺作品展,作品多取材于河北民间文化场景和生活情态,具有着浓郁的燕赵风格和地域风情,成为与会艺术家了解河北、感受承德的直观视觉窗口。艺术家还亲自感受了河北梆子高亢激越、悠扬婉转、具有浓厚的抒情韵味独特唱腔。吴为山、尹鸿两位专家分别以《我雕塑艺术中的文化观》《窗镜灯梦:理解电影》为题赴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授课,与当地高校师生分享艺术实践和理论思考,关注青年学生艺术培养与思维创新问题,受到了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与好评。

  与会的专家学者们认为,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文化共同拥有中华民族的遗传基因,持续开展此类文化交流活动,有利于强化中华文化同根的意识和情感,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通过坚持不懈的长期努力,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文化交流一定会呈现出新的局面。(文、图\本刊记者 吴华)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烟雨楼

  视 点 

  当代文艺家应该认识文艺本质,增强社会责任和时代责任,注重发掘中华文化优秀传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好中国形象;文艺家应该通过经验表述表现当下境况;充分发挥中华文化对当代艺术的影响力,要有“大艺术观”,把中华文化的精义渗透到艺术创作和理论之中,使之成为学校教育、国民教育的一部分,起到育人化人、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刘宗超(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花 絮 

  “凝聚”,包括专业的凝聚、跨界的凝聚、中西方文化的凝聚、传统与现代的凝聚、学术与市场的沟通与凝聚。台湾电影进入大陆渠道不畅,来自台湾的电影界专家自然希望改变目前“国产片”的定义,消除台湾电影进入大陆市场的壁垒,使渠道更为通畅。

  ——钟怡(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委员)

  中华文化要以普及教育方式出发,让习惯了快餐文化的青年人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要利用媒体包括电视、网络等去推广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并不一定只有在歌剧院、博物馆才能找到,它是一种生活态度,中华文化存在于马路上、菜市场上、家庭内,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陈永华(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总监)

QQ截图20191218095852.png
VOL.2/2019
QQ截图20191218093517.png
VOL.1/2019
1.png
VOL.4/2018
1.png
VOL.3/2018
VOL.2/2018
VOL.2/2018
1.png
VOL.1/2018
VOL.4/2017
VOL.4/2017
VOL.3/2017
VOL.3/2017
VOL.2/2017
VOL.2/2017
VOL.1/2017
VOL.1/2017
VOL.1/2014
VOL.1/2014
2013_4
VOL.4/2013
Copyright © 2011 CFLAC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