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找到最大的文化交集
艺术交流 VOL.04/2011|张亚萌

   

  1024日至25日,第三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在澳门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传播与融汇——全球化背景下中华艺术的发展与未来”。为期两天的交流研讨设置了大会演讲、分组讨论、“共话澳门”圆桌交流等环节。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专家学者贾磊磊、葛红兵、刘国松、杨春棠、穆凡中、徐新在大会上进行主题演讲。在分组讨论环节中,专家学者们结合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交流的现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作为本届论坛特别策划的一个内容,“共话澳门”圆桌交流环节上,王一川、冯双白、钟怡、郭敬文、陈春霖、寒山碧和在场的听众就别具特色的澳门文化的历史发展、现状特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了切磋交流。 

与会代表合影

中国文联副主席李屹致辞

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致辞

开幕式现场

  “艺术家、理论家,不经意间,就可以为澳门留下一首诗、作一幅画,谱一首曲;想静下心来,可以到澳门走走,想创作了,也可以到澳门走走。” 

  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委员钟怡在第三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上的心愿,为整个论坛敷设了一种浓郁的怡然氛围。1024日至28日,由中国文联、澳门基金会主办,中国文联港澳台办公室、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中国曲协承办,广东省文联、中国艺术报社、海峡两岸关系协会驻澳门办事处特别支持的此次论坛及相关活动在澳门举办。来自海峡两岸与港澳地区的80多位文化艺术领域的知名艺术家、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以“传播与融汇——全球化背景下中华艺术的发展与未来”为主题的论坛。 

  在内容丰富的专题演讲、小组讨论、圆桌论坛、曲艺演出、考察采风活动中,专家们“无视”怡然轻快的氛围,言谈中涉及的,都是中华艺术的创造与传播、当代世界新格局下中华艺术的定位与发展、中华文艺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竞争力与影响力等关键问题。 

  传播:文化不是征服而是折服

曲艺专场演出后,领导嘉宾与曲艺艺术家合影

与会代表交流文艺动态

 曲艺专场演出后,领导嘉宾与曲艺艺术家合影

  “我们关注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借由文化元素才可以准确传达,这其中的关键一点,在于中华文化的自信和中华文化如何传播到全球。”台北教育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林炎旦提出的问题,引发论坛上众多专家的讨论与思索。正如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所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孕育着民族发展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创造精神的结晶,也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传承和培育的结果,已经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定期举办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文化艺术论坛,对发掘、保护和发扬中华文化艺术的优秀传统,扩大和加强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文化交流,增进文化艺术团体和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与未来,中国文联副主席李屹亦表示:“现在,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一元与多样、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本土与外来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社会思想意识更加多元多样多变,社会思潮也更加纷繁复杂,这既为中华文化艺术传统的保护和发展带来了挑战,也为中华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创新带来了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找准中华文化艺术发展的方位,永葆中华文化艺术旺盛的生命力,创造中华文化艺术新的辉煌,就更加需要文艺界的有识之士,以清醒的文化自觉,理性的文化自信,出力献策,积极探索,殚精竭虑,担当起光荣的文化责任。正是基于这种种考虑,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艺术论坛在有关方面及相关人士的努力下得以创设。它的目标是通过为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艺术家、理论家、评论家们搭建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扩大和加强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文化交流,积极探索中华文艺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发展规律和策略,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艺在世界文化发展格局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在论坛期间,中国曲协组织了香港、澳门、台湾、山东、浙江、广东、广西、天津、江苏的曲艺艺术家,献上曲艺专场演出。粤曲、单弦、绍兴莲花落、广西文场、梅花大鼓、评书、苏州弹词——熟悉的不熟悉的,听过的没听过的,节目的内容、故事、文化背景,四地艺术家和学者都能了然于胸——中华文化的同文同种的语言魅力,再一次在澳门展现。 

  “澳门回归前,公务员需要学葡语,葡人也在学汉语、粤语;回归后,政府和教育机构皆用普通话,当然英语也是商贸的通用语。”在钟怡看来,澳门的三文四语,不仅交融出澳门特有的语言环境,也展示出400年来澳门这一中华文化的“特例”在推广中华文化的张力和包容性。“语言的传播不仅是征服,而是通过语言文字让外族折服我们的文化。”钟怡说。 

  “建立文化自觉,应该关注主流传播话语的力量”,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涉外拓展部主任黄文的看法得到中国书协副主席、浙江大学教授陈振濂的赞同。陈振濂认为,如今中国的文化符号难以得到全体国民的普遍赞同,我们需要构建表征民族文化凝聚力的中国文化符号。 

  这一文化符号,可以如钟怡所言,是语言或者文字形态的,可以如澳门画家何沛珊所言,是非语言的。“我的创作是由‘道’的思想引发的;当我到法国办展览,与其他西方艺术家的作品放在一起,就会显现出迥然的不同——我向他们介绍中国的哲学,或者他们向我讲西方哲学,都很难沟通,但我们一起可以练习书法,即使法国的艺术家和学生不懂中文,他们仍然可以从线条和构图来理解中国的文化与艺术。”她说。“我们承认视觉艺术在今天交流的主体地位,但还是应当加强对文学、语言等传统文本类型的价值体系建构和文化符号提炼,以消解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粗朴、冷智、刻薄美学蔚然成风的怪象。”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说。 

  沟通:数字化的东西不跟不行 

与会代表在珠海考察

与会代表在珠海参观

“共话澳门”圆桌会议现场

  QQ、微博,我都有,数字化的东西,不跟是不行的!”70多岁依旧“愤青”的澳门导演蔡安安语出惊人——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必须重视和依靠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在传播媒介被影像所主导的时代,我们信息的获取渠道主要来自于影像——确切地讲来自于电脑屏幕、电视屏幕、电影银幕和手机屏幕。这四块屏幕主导了我们对这个时代的感知系统,甚至决定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如果我们不能够利用视觉媒介来正确地传播我们的文化,而还只是停留在文字语言的界地内,那么,我们也许就要被这个由视觉符号所覆盖的时代淘汰。”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贾磊磊说。陈振濂则认为,中华文化的输出受到商业和科技的挑战,应当防止有技术而无艺术的倾向;“注重数字化的作用,更要加强内容的深意与内核的丰富,避免公众在技术的狂轰下无所适从。” 

  “我希望我们能用高科技,把传统文化和我们学到的艺术留下去——产业是手段,事业是内容,能够把这两大资源进行巧妙融合的人才,如今奇缺。”蔡安安说。 

  为了避免使用数字技术而使文化失语,或者舆论风向呈现“乱拳打死老拳师”的文化乱象,台湾华人文化艺术联盟执行长江宗鸿认为,在数字媒体上的资讯,应该更多元化,更有鲜明的深度,如果四地加强合作,建立四地艺术资讯的网络平台,互相关照、累积,大量的文创和资金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出口,中华文化的整体形象也会有质的提升。 

  融汇:期待文化激荡 

徐新等教授在大会上交流

茶歇之余不忘交流

  “在澳门我看到圆月,这让我想起20世纪80年代大陆编创的舞剧《奔月》 、与圆月有关的香港舞剧、台湾林怀民的《流浪者之歌》以及澳门演艺学院的舞蹈《奔月》。澳门《奔月》的编导应萼定,他在上海做舞蹈艺术家,生发出了对于自由非故事非戏剧性的偏好,选择到香港发展。而1997年香港回归后,他觉得自己应该去寻找安静的地方,于是来到澳门定居,由此,他也带来了澳门舞蹈创作的全新局面——追求独特的自由表达,展现松弛的人际关系。由这位艺术家的经历和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澳门在中华文化圈的特定位置,以及由圆月引发的交流的故事。”中国舞协副主席冯双白言及的这位中国舞蹈家的艺术历程与心情故事,恰是中华艺术家、中华文化在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流转”的一种风景。王一川认为,澳门有着多元建筑的文化景观,不同的建筑符号,展现着文化的多样性;澳门的语言多样,英语、普通话、葡萄牙语、粤语四语通用,就如维特根斯坦所言:想象一种语言,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方式——多语言也造成了澳门生活方式的多元;澳门的信仰多元,基督教、佛教、道教、巴哈伊教共生,澳门人由此对待传统、祖先、自我、他人都有着碰撞和交流。这是由于澳门特定的教育制度和多元的法律制度形成的——中西文化交汇中的一朵奇葩。对此,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介绍,澳门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是早期全球化的结晶,不仅为西学东渐、东学西传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成就了其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从澳门,我们可更清楚看到西方文化是怎么进入中原大地的,看到中华文化是如何传到西方世界的。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到中华文化是怎么开放、包容的,是怎样与西方文化交汇、碰撞和共处并从中取长补短、共生共进的。”在中国于世界之林再次崛起的时候,中国文联组织群贤汇聚澳门,也正是探讨“传播与融汇——全球化背景下中华艺术的发展与未来”的良机。 

  “传播不是征服,融汇不是取代。中华文化圈不人为设置敌人,不搞文化沙文主义,应有兼容的胸襟。”徐新、何沛珊、林炎旦等学者认为,建立中华文化自信,关键在于在共有的心态下加强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文化交流。 

  “以艺术而言,两岸的艺术史中是如何描绘对方的?如果我们不是同时性的书写,就是不完整的——构建两岸中华审美体系,我们有太多的事可以做,也有太多的文化历史需要合理对接。” 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秘书长陈春霖认为,中华文化的复兴之路,两岸应携手并进;大陆是传承的主体,而港澳台的经验也十分重要。“希望我们能建立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艺术联盟,或者共同设立文化艺术的奖项,让它们成为交流与传播华人文化好的平台。”林炎旦提出。 

  或许,从具体的艺术领域来交流,成效更为显著。“大陆电视剧有50多年的历史,两岸合作也已有30余年,而仅仅涉及技术、市场、主创合作上的初级合作,我希望我们应有新的合作机会与模式——进行文化资源、文化思想的整合,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创作出来的电视剧作品,也就能体现当代文化的精神内涵,又给予华人观众极大的文化享受。”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总监张子扬说。电视剧如此,纪录片也是如此。香港纪录片导演何威说,在澳门这个缺少电影工业,没有技术人员、没有制片剪辑、没有配套销售的地区,反而可以建立以民间为主导、依靠政府支持的纪录片生产销售模式,以便培养导演、逐步建立电影制度。澳门如果选择政府支持、民间力量操作的电影运作模式,加强文化自信和文化归属感,或许就可以走出一条区别于内地、香港、台湾的自己特有的电影纪录片之路。“过去我们是台湾资金+香港技术+内地演员,得以进入世界电影圈。但我们应该寻找更为多元的合作方式,展现本地区的文化观、价值观。” 

  赴澳而没有机会看到太阳剧团演出的台湾艺术大学舞蹈系副教授曾照薰感觉十分遗憾,但她也在想:“为什么大家都要看白皮肤黄头发的演出呢?如果我们把四地的资金、舞者、制作、技术……这些资源进行整合,是不是就能够让以后来澳门的旅游者,除了太阳剧团之外,也能看到华人舞蹈团的驻场演出?是不是会有更为专业的文化激荡?” 

  快人快语的她连珠炮似的提问、自问,惹得旁边温婉优雅的香港声乐家吴玉芯连声劝慰:“文化的传播是需要时间的,我们不光要普及,要有交流的提升,最后一个层次才是专业的研讨与分析。所以我们慢慢来,给中华的文化多一些机会,让别人可以有机会慢慢了解我们的文化。” 

  研讨氛围中的澳门,承接八面来风,也期待更大的文化交集。亦如钟怡所说:“文化让心灵净化,让我们变得天真,让我们有纯净的天地。”——也让我们展望交流的发展与未来,有更多生发和遐想的空间。 

  “我们有缘,就用爱说再见吧。” 

QQ截图20191218095852.png
VOL.2/2019
QQ截图20191218093517.png
VOL.1/2019
1.png
VOL.4/2018
1.png
VOL.3/2018
VOL.2/2018
VOL.2/2018
1.png
VOL.1/2018
VOL.4/2017
VOL.4/2017
VOL.3/2017
VOL.3/2017
VOL.2/2017
VOL.2/2017
VOL.1/2017
VOL.1/2017
VOL.1/2014
VOL.1/2014
2013_4
VOL.4/2013
Copyright © 2011 CFLAC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