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文化交流的圆融——专家共论中华文化发展战略
艺术交流 VOL.04/2011|

   

论坛现场

  站在一个东方画家的立场,想看看中东伊斯兰文化共同体的现代绘画时,的确看不到什么,他们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感觉,当他们向东方看时,也看不到儒学文化共同体的水墨画呢?国际传媒早已被西方垄断,我们是否被媒体牵着鼻子走?我们是否已被教育灌输得跟着西方的调子唱?随着欧美的拍子跳?我们是否也相信当代绘画等于西方绘画,国际艺术等同欧美艺术?地球村等同耶稣教堂?我们是否被媒体蒙住了眼睛,以耳代目,再也看不到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儒学文化共同体的东方画系的水墨画了呢? 

  如果21世纪果真成为“中国文化认同世纪”,将会有更多外国艺术家到中国来取经,就像汉唐盛世一样。我们一定要建立起自尊自信,中国绘画曾经领先西方绘画达上千年之久,为什么不会再度超前呢?也许将来中国一流的大画家才是世界一流的大画家。 

  ——刘国松(台北):《中国绘画的革命与未来》 

穆凡中作大会主题发言

  上世纪8090年代,在中国改革开放、葡萄牙政府的政治改革、中葡建交、中葡联合声明的大背景下,澳门经济增长,城市人口增加、社会繁荣、生活安定,形成了对文化艺术需求的增大。除了搬演经典和邻近地区比较成熟、又适合澳门演出条件的剧本之外,许多剧社自然把目光投向事半功倍的翻译剧上了。更多地接触西方剧作,使年轻的澳门戏剧工作者学习了经典,更多机会与外国思想文化接触,快而直接地呼吸到戏剧潮流的演变信息,从中受到启示,得到借鉴。 

  ——穆凡中(澳门):《澳门戏剧的一个特点——中西交融》 

杨春棠作大会主题发言

  对观者来说,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但以作者的角度来看,艺术应该有本身的面貌。不过,这面貌可以融合其他地域文化,去进行改变。我们不应刻意为“建立中华特色”而排外。在陶瓷方面,明清陶匠便成功地利用外国材料,制作出富有中国风格的新产品。但现今崇外的倾向实不利艺术发展,我们必须以中华艺术的传统为基础,去创造更加出色的作品。“全球化”只加速中外文化的交流,方便我们的艺术传播开去,也给我们更多机会吸收外国养分。由“从前”至“现今”到“未来”,无论何时何地,中华艺术始终是中华艺术。 

  ——杨春棠(香港):《我们先回首看从前》 

徐新作大会主题发言

  全人类最有代表性的四种文化体系即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都先后在澳门自然地相遇相交和碰撞,经过4个多世纪的融汇和融通,沉淀和积累,澳门成为东西文化的圣殿,产生独特的澳门多元文化模式,主导澳门社会的发展。澳门见证了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碰撞与对话,证明了中国文化永不衰败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开放性和包容性,也证明中西两种相异文化和平共存的可能性。 

  400多年的历史里,中国人与葡萄牙人在澳门历史城区内,合力营造了不同的生活小区。这些生活小区,除了展示澳门的中、西式建筑艺术特色外,更展现了中葡两国人民不同宗教、文化以至生活习惯的交融与尊重。澳门历史城区见证了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碰撞与对话,证明了中国文化永不衰败的生命力及其开放性和包容性,以及中西两种相异文化和平共存的可能性。 

  ——徐新(澳门):《澳门文艺发展与合作》 

葛红兵作大会主题发言

  中国一直处在北方(黄河文明)压倒和侵削南方文明的大历史中,南方文明(金沙江、长江)已经被确认是中华文明的两个源头之一,但是,它在历史上已经被压抑和侵削,美学上,北方的壮美系统和南方的秀美系统之间,一直是不平衡的,南方的秀美系统一直没有真正发展起来。表现在艺术上,就是我们缺乏真正表现南方精神的方式方法。我们一直被一种北方精神左右和压抑。中国艺术的南方精神不被认可,北方的崇高美系统对南方是有伤害的,南方的秀美一直不被认可,这是问题。画家表现南方美有障碍,心理的、技术的、传统的,等等方面,都是障碍。——实验艺术如何脱离北方道统,获得南方艺术精神的滋育?

  ——葛红兵(上海):《中国艺术的新时期困境》 

  在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上,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贾磊磊,上海大学教授葛红兵,台湾著名画家刘国松,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总监杨春棠,澳门文化艺术评论人、中国剧协顾问穆凡中,澳门著名学者徐新在大会上分别进行主题演讲,内容涉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交流的现状、中华艺术的创造与传播、中西文化的交汇与共存、当代世界新格局下中华艺术的定位与发展、新技术新媒体等新艺术形式与中华艺术的发展、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前景等议题。本刊特摘登专家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贾磊磊作大会主题发言

  处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人,谋求相互之间的尊重与认同,有赖于对各自文化的相互了解。这种了解的路径有时是依靠将文字进行准确、生动的翻译,有时则是依靠非文字类文化符号的直接传播。相对于复杂的文字语言符号系统,非文字类文化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往往能起到直观、生动、易懂的传播效应。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谓非文字类文化符号,主要指的是依靠视觉及其听觉形象进行叙述的媒介载体。如一幅意境深远的绘画,一支舒缓悠扬的乐曲,一场激情奔放的舞蹈,一段生动幽默的视频,包括一座气势恢弘的建筑,它们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性别乃至不同信仰的人都能够产生特定的心理作用。有时这些非文字语言符号甚至比语言符号具有更真切、更直接的文化影响力——最起码它们与文字语言具有相同的文化传播作用。 

  ——贾磊磊(北京):《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表达——论非文字类语言符号的传播效应》 

刘国松作大会主题发言

QQ截图20191218095852.png
VOL.2/2019
QQ截图20191218093517.png
VOL.1/2019
1.png
VOL.4/2018
1.png
VOL.3/2018
VOL.2/2018
VOL.2/2018
1.png
VOL.1/2018
VOL.4/2017
VOL.4/2017
VOL.3/2017
VOL.3/2017
VOL.2/2017
VOL.2/2017
VOL.1/2017
VOL.1/2017
VOL.1/2014
VOL.1/2014
2013_4
VOL.4/2013
Copyright © 2011 CFLAC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