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青年朋友们:
大家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报社感谢中直团工委和文联团委给了中国艺术报社“青年文明号”这个荣誉。这一荣誉的获得与中国文联党组的关心和爱护、机关党委和机关团委的指导和帮助密不可分,它是对中国艺术报社这个年轻集体工作的肯定,也让我们时刻以这面荣誉的镜子映照我们的一言一行,积极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
中国艺术报社及报社承办的中国文联网现有员工34人,其中在编28人,平均年龄33.6岁。中共党员17人,占50%,其中年轻党员11人。报社自1995年7月成立以来,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赢得了50多个奖项。如首都文明单位、中直机关文明单位、中国文联文明单位、中国文联十佳报刊等荣誉称号,报社党支部还连续两届被评为中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在报社的领导下,团支部、团员和青年获得的奖项也有多项,如报社团支部被评为中直机关优秀团支部,团支部选送的文章在中直团工委举办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直青年的责任”征文中荣获二等奖,有三位同志分别获得中直机关青年岗位能手、优秀团员和优秀团干部。业务方面,获得过中宣部、中国记协颁发的全国新闻界抗击非典优秀新闻作品奖和编辑奖,中国记协颁发的第三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复评暨2002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铜奖和编辑奖,全国政协颁发的全国政协好新闻奖,国家版权局颁发的全国著作权好新闻奖。这些奖项充分说明团员青年在报社的各项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报社多年来对年轻同志的培养做一个简要汇报。
一、对于年轻人来说,报社是创建事业的平台,年轻人在报社的发展中实现自己的发展。
创刊十年来,报社一直致力于对年轻人的培养,注重把那些有能力、有群众基础的年轻人提拔到领导岗位,放手使用。报社年轻人多,多数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分配到报社工作,他们来自多所著名高校的新闻、中文和艺术等专业,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不同的思想状况,在政治上、思想上、业务上都有自己的特点,也有不成熟的地方。报社领导真诚对待年轻人,正确看待年轻人,有了成绩多鼓励,有了缺点及时批评帮助,尽力为年轻人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他们将个人的发展与报社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有的年轻人思想意识不够强,自己在学校的想法和期望与实际工作和生活有一定落差,对未来产生一些迷惘,工作情绪往往很容易波动,报社总是及时给予帮助。就以我为例,我1995年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艺术报社照排中心,所学的理论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有着相当大的距离,而且由于工资低、工作累,一度也曾有过这样那样的想法,但是通过报社领导多次细致地与我谈心,通过与老党员的交流,通过报社给我提供的各种学习进修机会和实践平台,使我在思想上和业务上有了很大进步。现在我已经是一名共产党员,负责报社照排中心的日常工作和中国文联网技术方面的工作。是报社培养了我,使我从青涩走向成熟。而报社好多年轻人所走的路和我是一样的,从曾经的低落到现在对生活充满热情、对事业充满激情、对我们的党充满感情。
现在的社领导班子中,有一名党员同志在34岁以下,各部门负责人基本都在35岁以下,最小的才29岁,最早聘任的副主任仅有26岁。各个部门的人手少,工作任务很重。如新闻部要关注党和国家的文化新闻和文联的重大活动并及时做出报道;通联部不仅有版面,还要负责全国各地文联稿件的联络工作;文联网要保证正常运行,消息每天都要更新……而这些年轻的部门负责人却能较好地完成报社的各项工作,这一切都离不开报社领导班子对年轻人的教育和培养。给表现好的同志压担子、找位子,一级一级传帮带,一级一级树榜样,是报社一贯的优良作风。在社领导和大家的帮助下,这些年轻同志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了骨干作用,为党的新闻事业和文艺事业努力工作着。
二、对于年轻人来说,报社不仅是工作单位,更是一所学校。
青年的素质,最终体现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贡献上。工作岗位是人生的大课堂,报社一直坚持从工作实践中来提高青年人的思想素质,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青年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上好人生这一大课。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积极开展各种学习教育活动推动青年队伍建设。
当今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思潮,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等,对年轻人有着不同程度地冲击,尤其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人更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如何引导广大团员和青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树正风,走正路,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多年来,报社借助党的各种学习教育活动如“三讲”教育、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项学习教育”和近期开展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活动,不仅要求党员参加,也要求所有青年人参加,使广大青年同志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他们把“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作为新闻采编工作的指针;把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当作报社的当然使命;把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维护队伍形象作为职业准则;把“政治家办报”这一指导思想作为信条;保持正确舆论导向成为报社整体的价值取向。如报社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受到中央检查组和文联党组领导的一致好评。中央检查组领导在听取了报社领导班子的汇报后,称赞报社进行先进性教育活动搞得好,不仅是在办报,更是在办学校、办党校,培养了一支各方面都很过硬的新闻队伍。
这些学习教育活动让我们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我们的记者出去采访,没有浮躁之气,不仅是以记者身份出去,同时也是以一个服务者身份出去,因此经常受到采访对象和媒体同行的夸奖。在这里,我给大家讲述几个细节,来说明报社的教育所起到的良好效果。比如报社采编人员加班写稿是常事,没有人发出怨言,有采访任务大家抢着干;照排中心的年轻同志在忙完一天的制版任务后,还要送版到印厂,检查核对大样,常常是后半夜才能回家,而第二天仍照常上班;一位年轻记者在赴贵州采访过程中资助两个贫困女童上学;两位记者在赴山西左权采访时主动退掉当地宣传部门安排的酒菜;一位年轻记者为了采访抗联女战士李敏从太行追到黑龙江,最后追到辽宁,让李敏非常感动地接受了本报采访,而李敏的事迹也感动了本报记者。前不久,报社承担了编辑出版《送欢乐、下基层》画册的重要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为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这个重要任务,报社近10名年轻同志连续奋战一个星期,经常加班到凌晨,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通过重大主题采访活动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业务训练。
除了日常的采编工作,报社结合党和国家以及文联的重要工作,每年都会推出重大主题采访活动,并把这些采访活动作为对青年人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训练的好方式,进一步提高青年同志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去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报社策划实施了“重走抗战路”系列采访报道。报社先后派出以年轻同志为主的采访组赴黑龙江、山西、辽宁、河北等地采访,共发表文字稿件200余篇、图片300余幅。尤其是两期高质量的特刊受到广泛好评。在采访中,年轻的记者们深入到当时的抗日第一线,深入到当年抗日英雄们的亲属中间,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采访结束后,报社及时组织了“如果我在当年”的采访汇报会。会上,大家谈了深入采访的切身体会:他们说道:“但愿我们不仅在纪念日里才偶尔想起民族的苦难;但愿我们能够尽可能快、尽可能多地抢救民族的历史记忆资源;但愿我们从这苦难的记忆中发掘出伟大的精神因子,让民族的苦难不再重演。”一位年轻同志刚到报社时思想认识不成熟,认为党内有腐败分子,不愿意入党。在报社领导的帮助下,他思想认识逐步有了转变。“重走抗联路”之后,他的认识更是发生了一次飞跃,他动情地说到:“在来黑龙江前,我只知道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等烈士事迹的零星片羽。对于东北的抗战,对于东北抗日联军,我却极为陌生,不了解这些英雄人物当时的环境是何等艰苦,他们的斗争是何等悲壮惨烈,无法体会到他们的信念是何等坚定、灵魂是何等伟大。面对当年英雄不屈的头颅,我感到汗颜,真想长跪不起”。后来这位同志在党支部的帮助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这次采访汇报会上,讲的人几次哽咽,听的人眼含泪水,大家深受感动。机关党委的徐宝玉同志也参加了会议,对我们的做法表示赞赏。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为了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报社决定开展“重走长征路”大型主题采访活动,陆续派出以青年为主力的采访组赴红军当年走过的地方深入采访。到目前为止,已经派出了赴四川、福建两个采访组,其中四川采访组翻雪山、过草地,冒着从未见过的茫茫大雪,克服高原反应,胜利完成了任务,部分采访成果已经陆续见报。福建采访组正在当年的中央苏区采访。相信青年同志们经过“重走长征路”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的锤炼,将有更多的收获、更大的提高。
三、对年轻人来说,报社更是一个充满和谐气氛的家园。
我们报社年轻人多,而且大部分年轻人的家都不在北京,这就更需要组织上的关心、彼此的关爱。报社努力营造轻松活泼、丰富多彩的工作和生活氛围,让年轻人身心健康地成长。
在搞好报社各项工作的同时,报社团支部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以灵活多样、切实有效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丰富团员青年的文化生活。如与机关团委联合举办“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活动,增进文联团员青年间的了解;配合机关团委组织团员青年参观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及位于平谷区的抗日战争纪念馆,去门头沟区斋堂镇召开党支部和团支部的思想生活会,缅怀革命先烈保家卫国的壮举;到黄花镇送书送报下乡、到狼牙山希望小学捐赠旧电脑,感受山区和革命老区人民对文化的渴望;放映健康向上的优秀影像制品,丰富团员青年的业余文化生活……这些活动增强了团组织的凝聚力,增强了团员的组织观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报社还为大家提供一个和谐的沟通氛围。提倡搞事业坚决支持、搞是非坚决反对的良好社风,提倡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报社领导还非常关心年轻人的个人生活,甚至与一些年轻同志的家长进行过沟通,以使年轻人更好地成长。报社的任何同志无论在工作上、生活上还是感情上有了难题都可以找报社领导和支部谈心,卸下心中的思想包袱和负担。报社不主张大家心里没有自己,但一定要有别人,要有集体,要有社会,教育每一个年轻人要学会反哺,学会感恩,将集体和社会给予自己的再回馈给社会。
中国文联是我们党联系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在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艺术报》是中国文联的舆论阵地,中国文联网是中国文联的网络窗口。我们能够在其中工作,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能够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文联事业,能够在文联的大局中发出自己的一份光、一份热,我们感到十分荣幸。获得中直机关“青年文明号”的光荣称号,对我们是极大的鼓舞和有力的鞭策。我们要把组织上的鼓励和寻找新起点结合起来,以获得的荣誉为新的契机,在中国文联党组和机关党委、机关团委的领导和关怀下,燃烧起生命中所有的激情,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演绎出不平凡的激情岁月,更好地为党的新闻事业、文艺事业和文联事业服务。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