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毓山:在石头上镌刻历史

http://www.cflac.org.cn  2007-08-03  作者:  来源:中国文联网
 

建军节前夕,今年71岁高龄的著名雕塑家叶毓山十分忙碌。由于任务不断,他每天要工作10个小时左右,还经常到全国各地考察、创作。在他众多的作品中,军事题材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走进他位于成都郊外牧马山脚下的工作室,穿过堆满他作品模型的长长的走廊,看到他正和学生、助手在一件小样前忙碌着。用毛巾飞快地擦了擦额头的汗水,他端起助手递过来的茶杯,几乎来不及喝就开始接受采访,谈起了自己的艺术道路。

“我看了毛主席两个小时”

位于天安门广场的毛主席纪念堂,是很多中国人都要去的地方。其中的毛泽东坐像就是叶毓山的作品。军事博物馆的毛泽东立像也是他完成的。而谈到他和毛主席系列雕塑作品的渊源,则可以一直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初。那是在1962年,叶毓山正在中央美术学院读研究生,军事博物馆要立一座毛主席立像,面向全国征集设计方案,叶毓山也送去了自己的设计。最后,入选的竟然是这个未出茅庐的年轻人的方案。当时,叶毓山还没有近距离接触过毛主席。于是,在朝鲜人民军军乐团来华演出时,军博领导特意安排他坐在毛主席身后不远处。叶毓山回忆说:“毛主席看戏两个小时,我看了毛主席两个小时,我按捺住激动的心情,边看,边画毛主席侧面的速写。”

这件作品成功后,他也在美术界被公认为一个前途无量的青年雕塑家。

对于毛主席纪念堂中的坐像,他说:“1976年,我构思的毛主席坐像方案是在全国72个方案中被选中的,次年创作完成,至今摆放在北京毛主席纪念堂大厅里。这尊雕像表现的是毛泽东的常态,坐在沙发上,跷着二郎腿,显得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当初很多人感到不可理喻,为什么把一代伟人雕塑成那样?其实我也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因为那时的毛主席已被神化了。我应该赋予他更多人性化的东西,因而我想通过人民领袖的生活常态,反映其精神品质。”

生者伟大 死者光荣

如果一件优秀的雕塑艺术作品可以带给人美的享受,那么,当你走进广西兴安红军突破湘江纪念碑园,你就会体验到什么叫做心灵震撼!

坐落在碑园中的红军战士头像群雕,由青年红军战士、女兵、老游击队员和小孩4个巨大头像组成:青年红军面部线条硬朗、目光刚毅、脸上留下的伤痕处处可见;那女战士虽然已经在战斗中牺牲,但表情神圣祥和,献身革命的幸福感扑面而来;小男孩则代表希望与未来,眼光中充满对前方的憧憬……看到这里,那一幕惨烈的湘江之战仿佛近在眼前。在这个作品里,叶毓山通过青年红军、女战士、老游击队员、小孩等巨大头像勾勒出长征途中的湘江血战图,艺术地呈现了惨烈的湘江之战场面,揭示了长征路上“生者伟大、死者光荣”的悲壮命题。

这组雕塑花了叶毓山差不多4年时光。1993年到1996年,这组雕塑成为他创作的全部乃至生活的重心。从一次次的设计构思到一遍遍的选址制作,从雕刻打磨到搬运安装,他已经记不清多少次在重庆和广西之间往返奔波。此时,出乎人们的意料,对于这件自己付出极大辛劳的作品,叶毓山作出了异乎寻常的决定:“我分文不收,将全部报酬捐赠给当地贫困百姓!”红军突破湘江纪念碑园被广西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成为一块颇有名气的“红色资源旅游地”,给贫困的兴安县带来了不菲的财政收入。

这组学术界给予很高评价的雕塑究竟值多少钱,算起来很复杂。但叶毓山说起自己不要报酬的理由,却是异常简单:一是受红军精神感染,二是当地经济不是很发达。这样的事例对叶毓山来说已经不知道有多少次了,他主创的重庆歌乐山烈士群雕、遵义中国工农红军烈士纪念碑、松潘红军长征团结胜利纪念碑,也是分文不取,或者仅收很低的成本费。

金碑闪金光

在四川省松潘县的元宝山,即使是在山脚下,都可以远远望见山顶有一座巍峨耸立的纪念碑。来往的过路者纷纷惊叹于这座纪念碑的大气磅礴。当年,在设计主碑和群雕的过程中,叶毓山曾担任雕塑组组长。

他回忆说,当初参加雕塑组的一共有程允贤、郭其祥、龙德辉等10位著名雕塑家。他们不但要完成碑身的设计,更要设计一座表现艰苦历程和磅礴气势的群雕。叶毓山说,这是一次高水平的集体创作,神圣的使命让创作风格、艺术个性迥异的艺术家们变得高度默契,他们密切合作,团结一心,还广泛吸收战士们和当地群众的意见。最后的方案是碑的总高度为41.3米,上面站着身高14.8米,身着羊皮坎肩的青铜红军战士,目光坚毅沉着,面对红原若尔盖大草原,背靠大雪山。这名战士一手高举鲜花,一手高举冲锋枪,左手拿着鲜花代表着和平,右手拿着步枪代表长征的胜利,双手举成“V”字形象征着革命的胜利。碑身为三面立柱体,用国内首创的压金铜贴面制作而成。每一面镶嵌有一颗巨大的红星,代表红军长征的红一军、红二军、红四军三方面军团结北上,共同铸就了万里长征的壮举。碑座是用汉白玉制作成三角形巨大碑座,象征红军翻过的雪山;碑底使用绿色水磨石,寓意红军走过的草地。而那一组群雕,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气势悲壮雄浑,通过8组19个人物,再现了长征中一幕幕或悲壮惨烈,或振奋人心的历史。

回想起当年创作的情景,“团结”是叶毓山最频繁提到的词。艺术家与艺术家之间,军队地方之间,汉藏之间,奏响了“团结胜利”的交响曲,最后,这座金碑也被命名为“团结胜利碑”。当时,曾经有当地的藏族群众提出,金色是藏族人喜爱的颜色,如果纪念碑是金色的,可以增强人们的敬仰崇敬之情。后来,经过向领导请示,纪念碑主体采用了仿金材料贴面。这还带来了令人格外惊喜的效果,就是每到夕阳西下的时候,光线洒在纪念碑上,整座纪念碑变得金光闪闪。

在他的工作室里,叶毓山深情抚摸着一件件作品模型,窗外,他自费养的300多只白鹭正展翅高飞,他说:“一个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上,要有责任感,要让自己的每一件作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更要有社会责任感,要让自己的作品成为积极精神的载体。只有这样,他的艺术生命才能在艺术创造中永存,在人们心目中永存。”(本网记者 邱振刚 驻四川记者 江永强 邓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