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馈部队是永久的课题——访刘洪彪

http://www.cflac.org.cn  2007-08-03  作者:张亚萌   来源:中国文联网
 

在国内众多优秀书法家中,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创作员刘洪彪显得尤为特别。他的学书之路带有“与众不同”的色彩,而他在书法展览展示方面所做出的思考也为书界所瞩目。今年5月底,刘洪彪书法馆在二炮军营中开馆,独特的展厅设计分割显示着“主人”刘洪彪对待传统书法经典的态度。

刘洪彪介绍说,今年5月27日,他的书法馆在二炮大院中开馆。这个个人展馆总面积有300多平方米,分为陈列室、收藏室和储藏室等多元空间,陈列室常年展示刘洪彪对历代经典书法的临作,并不定期更换展示个人书法新作,创作室长廊还可以进行小型的作品展示活动。进到展厅,观众可以发现书法馆在展陈设计上的与众不同之处:他将所临的中国历史上从甲骨文到草书发展历程中的60件历代书法经典作品高高地悬挂在天花板上,观众必须要仰视才能欣赏到这些作品;而他自己的创作作品则在四周的墙上进行展示,形成书法发展“大家庭”式的展览格局。他说,这样的展陈设计方式表现的是自己对古代前贤的一种态度。作为书法后辈,对历代经典之作,他是满怀崇敬的;而且他也希望进到展馆参观的人能体会到这一点,从而珍视历代书法名篇名作带给中国书法发展的重大作用。

近些年来,刘洪彪担任了诸如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等国内很多书法大展的策划任务,在这些展览的筹备和刘洪彪书法馆的建设中,他努力实践着“展厅是件大作品”的策展理念。他认为,中国书法已经发展到“展厅时代”,以前对文人小品式的手札和信札的观看方式是俯首观之;书法发展到当代,社会上也有一些人开始在居室中悬挂书法作品,这种观看方式基本是平视的;而在美术馆高高的厅堂里展览书法作品,就需要用仰视的角度来欣赏它们。这个发展过程是自然的,是社会发展进程的一种反映:中国书法的传统形式是适合古人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居住环境的。时代已经巨变,我们的美化手段不能一成不变。用水泥、钢筋垒筑起来的楼厦,用玻璃、塑料装饰起来的房舍,再悬挂用锦绫装裱起来的条屏、对联,显然格格不入。所以他试图用方型或横式的作品去贴近现代居室,用棉、麻、绸、纸,用木板、玻璃框去装饰和装置书法作品。

刘洪彪觉得,不仅观看方式要改变,对书法的观照态度也要有所提升,当代书法人要从精神层面做出俯视到仰视的转变,要“仰视”书法,重视传统书法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重视书法在今天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作用。这种对待书法的态度和展示书法的理念,源于刘洪彪始终坚持的一个观念:中国书法不是江湖艺人式的杂艺,它不仅仅是笔墨、线条等外化的东西,它是高官贵族、文人雅士等真正有文化修养的人所从事的一门艺术,是一种思想的结晶和对于世界的观照、人心的表达进行思考后所得出的简约的概括。

刘洪彪对书法的这种珍视态度,源于他对书法的热爱。刘洪彪15岁初中毕业后下煤矿挖煤,5年后进入部队。在部队他的书法爱好被更大地激发出来。1976年他从部队机关到基层连队工作,白天训练施工,晚饭后搞农副业生产,稍有空闲,连队还要组织学习、唱歌、体育比赛、帮厨、上山砍烧柴、下地割猪草,半夜还可能被叫起来站岗。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努力临帖读书。和其他书法家不同的是,他首先从唐人楷书开始入门学习,之后临习了魏碑汉隶,最后进入到“二王”体系中系统学习书法,而没有沿着中国书法发展的道路来进行学习。对此,他表示自幼没有家传家教,也不是科班出身,没有拜师,自己的书法完全是自学的,开始学习的时候甚至都不知道怎么思考,也不知道中国书法的脉络,处于一种很盲目的状态。而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无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军队中,书法的软硬件“设施”都很不完善,能见到一种书体一种碑帖,就赶快临习,不考虑从何处开始比较好的问题。刘洪彪自称学书的经历比较杂比较乱,但今天回顾起来,他认为这种学法对后来他在书法上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因为这种方法帮助他养成了“薄临”的习惯,每种范本最多临习两三个月,写个几遍、几十遍,到最后熟练了就不会再在上面花很多的时间,就再换别的范本来学习。如此做了几十年,他感到积累了很多,得到的信息很丰富,“仓库”里面存的东西比较多,可以利用的元素比较多。而现在的创作就是到“仓库”里面取材料,作品营养丰富,就不会显得单调和黔驴技穷。在这一阶段,刘洪彪想把涉猎的东西进行整理、分类、比较,之后进行融合和嫁接,希望可以建立起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语言。

对于自己所实践的“薄临”和其他一些书法家践行的“厚临”,刘洪彪表示两种方法各有利弊。他表示,学书者不管采用哪种学习方法,都应该修炼、打造自己,眼睛不能只盯着钱或者只囿于书法圈,更应该胸襟大、眼界宽,手脚放得开,要有宽阔的视野。他很欣赏毛泽东的书法,因为毛字的尺幅都很小,但从他的书法中能看出大景象和大气派。刘洪彪表示,这是因为毛泽东有大胸襟,他不会拘泥于某一规则,在尊重传统和规律的同时又能打破它。刘洪彪通过对毛泽东和历史上的著名书法家的研究,认为只要做到“打开电视,浏览世界;查阅典籍,涉猎百科;俯首书斋,思连今古;置身床榻,心游乾坤”,人就能充分利用生命,心胸眼界就能大起来,书法也就能呈现出大的气魄和面貌。而对于临习书法的先后顺序,他表示不需要完全按照书法发展的历程来进行临习,但要大概把握一个先后的顺序,要具备像楷书、魏碑、隶书、篆书等正书的基本功,把一笔一画都交待清楚,掌握平衡、工整的字体,懂得用笔要有起有落、有收有放的规则,然后再进行行书、草书的学习,这就符合书法学习的规律。刘洪彪觉得书法工作者要在书法创作的形式和展览的策划与设计上多花些心思的同时,更强调作品的灵魂和由此反映出来的文化内涵,因为这是书法家的首要任务,是需要毕生穷修的。
在部队工作、生活了20余年,刘洪彪也一直这样指导军内的和社会上的书法爱好者。他说,虽然部队没有给像他这样的专业创作员在书法教育和培养上下达什么硬指标,但很多书法爱好者都会把自己当成带头人和老师,来求教问询。据他观察,近几年来军队中的青年书法家和爱好者们更多地回归到“二王”一路,对晋唐行书的师法更多了。具体到二炮的书法创作,也和社会上的书法现状很相似。他介绍说,二炮目前有一些青年书家和书法爱好者有很明显的进步,也形成了小小的书法氛围,二炮司令部几位青年作者,近两年屡次在书法大展大赛上获得肯定。二炮、解放军各部队乃至整个社会的书法也都呈现出繁荣的局面,目前中国书协中有400余名会员来自解放军部队,整体创作水平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位列前茅;部队里的书法家也积极参加社会上的各种活动,部队举办全军书法大赛,挖掘军内书法人才,也会经常举办各种书法培训班和书法讲座,以丰富官兵们的文化生活。通过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逐渐开展的各种书法文化活动,现在军旅书家所形成的军旅书风也正在为书法界所重视。他说,这种书风与古代诗人写边塞诗、军旅诗相似,在字里行间体现出军人尚武守纪、坚忍不拔、坚强果敢的英武之气。反观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刘洪彪刚刚进入军队时书法界内呈现的萧条之气,他表示,现在的时代有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对于书法乃至整个文化发展最有利的时机。无论是部队的还是地方上的书法家,都想借纪念建军80周年这一契机,回顾部队书法走过的发展道路,把自己对军队的感情,注入到笔端,形成自己的书法作品。同时,部队的书法家也会到部队基层进行慰问,并会在今年准备以庆祝建军80周年、迎接十七大为主题的“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还要在第九届国展之前,本着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目的,组织军队书法骨干培训班,提高部队的创作实力。在重视创作的同时,部队的书法家也没有放弃对书法理论的探讨,刘洪彪说,全军准备出版一本军旅书法家论文集,内容包括对书法史的考据,对历代名家名作的研究,对书法艺术技法、笔墨、章法的本体研究,整个书法发展的趋向、现状以及对书坛整体现状的思考和分析,还有对自身的书法创作经验的总结、体会和感受等等。注重学理的探讨和研究,有助于部队书法家站在大文化的角度上思考书法的修为、人品与书品的关系等问题,改变以往部队书法理论研究不强的状况,促进部队书法家笔下出现更好的景致、更好的气象。

在部队书法的蓬勃发展氛围中,刘洪彪别致的书法馆也建立了起来。在这个集中展示自己书法面貌的场所,刘洪彪对自己的书法创作还有着很多的计划和想法,他希望能不定期地进行一些主题创作,将同一主题的一批作品展示出来,希望一年更比一年好,没有走下坡路,这就表示自己的书法还能更进一步。对于在军队营院中设置书法陈列馆的计划,刘洪彪说,书法这个昔日文人雅士书斋里的把玩之物,现已渗透工厂、农村、军营、学校、商场,得到更多基层民众的关注和喜爱。在这种环境下,在营区设立书法馆,也是部队官兵在工作之余欣赏书法作品、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好去处。这个书法馆,也是对培养了自己的部队“感恩”的一种表现。他说,“感恩”是永久的课题,不管是对部队,还是对整个社会给予自己的成长,都要用更优秀的书法作品来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