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玉娟:部队赋予了我创作激情

http://www.cflac.org.cn  2007-08-03  作者:孟祥宁  来源:中国文联网
 

作为空政电视艺术中心的一名表演艺术家,20多年来,温玉娟凭着对艺术的执著和热爱,倾心投入,脚踏实地,积极进取,在话剧、小品、影视等领域塑造了一个又一个脍炙人口的艺术形象,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和赞誉。这段时间温玉娟一直忙于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文艺晚会的排练,但她仍然在百忙之中欣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学无止境在追求中成长进步

作为一名军队文艺工作者,温玉娟秉承了老一代军队文艺工作者“热爱部队、服务于广大官兵、弘扬军魂、振我士气”的责任感和传统。长期以来,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强化国防意识、宣扬我军优良传统的艺术实践当中。多次下部队、赴边陲为在一线艰苦工作的部队官兵演出。塑造和演绎了许多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军人精神风貌的形象,鼓舞和激励了广大官兵热爱军队、献身国防的热情,她也成为一个深受部队官兵喜爱的军队文艺工作者。

然而,温玉娟步入艺坛纯属偶然。15岁上初中时,她的个子就长到一米六八,在班级女生中最高,站队总排在第一。因个头的原因,每次学校排演文艺节目,都没有她的份儿。到了高中,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报名参加了校内组织的歌咏比赛,大家才发现她的嗓子特别好。1976年10月,黄县吕剧团到学校招生,大家便鼓励她试一试,不想居然考上了,此后在团里排演的《蝶恋花》、《不准出生的人》中扮演群众。1978年12月,一直非常向往军旅生活的她报名参军,成为南京部队空政文工团团员。来部队后,她明显感觉自己的基本功还差得很远。那时的温玉娟就把“学海无涯苦作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从此便在艺海生涯中,从基础开始一步步学起,平时,她利用各种时间抓紧自学,并利用各种机会,虚心向同行前辈们学习。经过系统扎实地学习和培训,短时间内,她的业务水平有了较大提高。1979年,到文工团还不到一年,领导决定让她在话剧《飞行员的妻子》里出演女主角。接到任务后,却急坏了温玉娟,她原来是学戏曲的,还操着一口山东话,一下子改演话剧,念白、体形、脸部表情等都需要做很大改变。但温玉娟没有被困难吓倒,排练时间不够,她把休息时间都贴了进去。三伏天的中午热得很,别人都休息了,她却躲在礼堂里走台位,拿着台词对着字典硬把山东话改成普通话。经过刻苦的努力,演出终于成功了,当她捧着空军文艺汇演优秀表演奖的奖状时,心情分外激动!从此,她开始懂得了,艺术上的成功,是与经历的磨练和付出成正比的。

刚20岁那年,由于温玉娟在表演方面的不俗表现,被选中在电影《喜盈门》中扮演二媳妇水莲。初次站在摄影机前,她总进入不了角色。开始她以为是电影表演经验不足,便十分留意向老演员学习,不管有没有戏她总站在摄影机旁,仔细琢磨老演员的表演。她认真求学的精神,感动了于绍康、孙景璐等老同志,他们不厌其烦地给这个好学上进的年轻演员分析人物和剧情,手把手地教她。在老演员的启发下,温玉娟深切地感到自己除了表演技巧外,最主要的是生活底子不够。她边拍戏边抓紧时间深入生活,与许多农村媳妇交上了朋友,拍外景的三个多月中,她成了当地农民家里的熟客,一些农家媳妇把家长里短,甚至个人隐私,都乐意同这位要在电影中演媳妇的大姑娘说。现实中的“水莲”教育了她,绚丽多彩的生活感染了她,她感到自己与角色的距离一下子缩短了,创作激情迸发而出。银幕上的“水莲”,以感人的艺术魅力,博得国内外观众的交口称赞,温玉娟因成功塑造了水莲形象,被观众美誉为“中国第一贤媳”。

《喜盈门》的成功,使年轻时的温玉娟知名度大大提高,但她没有骄傲,而是变得更加谦虚认真,更加勤奋了。“路漫漫其修远兮”,也正是从那个时候,温玉娟便养成了每天坚持看书的好习惯,每时每刻都不忘记学习,就连平时上街,也在动脑筋观察人们的举止神态,借以积累生活。从头起步,永不满足,把每次艺术创作看成是新的起跑点,向新的标准不停迈进,这就是温玉娟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奥秘所在。1983年南空文工团解散,她被调入空政话剧团,进团后,她凭着娴熟的表演技艺,主演了第一部大型话剧《火热的心》参加了全国调演并获大奖,她的才艺和事业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艺术无止境。作为专业话剧演员的她,面对大潮汹涌的电视剧、小品,她也频频顺势“赶海弄潮”,不断探索,大胆尝试,努力奋进,以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在更广阔的空间锻炼和提升,真正做一个让观众认同的多面手,她相继参演了几十部电视剧和小品。

她说:“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往往能够成为观众心目中理想的化身,激发人们的欣赏品位。”温玉娟不无感慨地说,每当走在街上,被人们认出来时,听见别人说:“瞧,那不是《喜盈门》里的水莲吗?”就骤然产生两种不同的感觉,一是当年创造的角色仍被人们记忆至今,心里不免有一种充实感和安慰感,然而另一种感觉又不免是莫大的遗憾与自责——新的形象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肯定。这既是压力又是动力,温玉娟凭着这种执著,一直努力着,并伴着一个个成功一路走来。

爱职敬业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温玉娟说:“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就要专一行,特别是对艺术,更要用心,做到精益求精。”温玉娟来自山东农村,从小就端庄大方,山东人的质朴真诚、敬业的品质,在她身上得到充分展现和发扬。她曾动情地说:“部队是我成长的摇篮,是我生命的舞台,也是我荣誉的故乡。是部队给了我精神上的充实和品格上的提升,穷尽我所能,也难以回报部队对我的关爱。我热爱空军,热爱这个作风过硬、装备精良、人才荟萃的军种,热爱尽职奉献的战友!有了他们,我们的生活才更充实,有了他们的奋斗故事我们的生命才更有意义!”正是因为有着对军队这种炽热的爱,纯真的情,温玉娟深深地感觉到:自己每走一步,取得的每一份成绩,都离不开部队的培养,只有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努力塑造好每一个角色,才能更好地回报培养她的部队。

拍了20多年的戏,风里雨里是常有的事。有时为了拍好一个雨中镜头,她任凭大雨浇了自己半天。当年在空政话剧团的舞台上演戏时,不慎摔成脊椎骨裂,留下了后遗症,直到现在,已到中年的她还经常腰酸背痛。《大哥》这部电视剧是在合肥拍摄的,时值隆冬,天气寒冷,由于拍夜戏连轴转,为方便拍摄,剧中人物都穿着秋装,所以温玉娟的腰伤又犯了。导演想改变拍摄计划,但她仍然坚持正常拍摄,她动情地说“这毕竟是一个以‘大哥’为代表的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啊!所以不能因为我一个人影响整个摄制组的工作。”在她的感召下,剧组全体人员顶着严寒,共同努力,保证了拍摄任务如期完成,并获得了成功。

《女飞行师长》是取材于当年十大女杰中唯一的一部女军人题材的电视剧,温玉娟担任主角。炎热的夏天,在武汉拍摄外景,盛夏的武汉全国气温最高,飞机场跑道上的气温高达六七十度,剧情需要演员着冬装,主演要穿上棉皮飞行服,在不足两平米的座舱里,她被上千度的拍摄灯照着,窗子是封闭的,摄像机都热得拍十分钟就不工作了,何况人呢!

在身体吃不消的情况下,温玉娟每天打着吊瓶坚持按计划完成拍摄任务。由于生理上的不适应,她时常头晕、呕吐,每次飞机起落,她都是被人抬下机舱。她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在机头不足半平方米的方寸中,塑造了具有钢铁意志的女飞行员形象,展现了她的崇高气质与奉献精神。在电影《咱们的退伍兵》里,她成功扮演的哑女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个一句台词都没有的角色确实让她付出了许多艰辛,首先要学习哑语,她两次拜师,第一位是生活在城里的哑人,与戏中哑女所要表现的大有差距;第二位老师,是外景地附近的一位30多岁的农村哑女。可这个哑人脏得很,着急时还常口吐白沫。既然是老师,学生就不该挑理,温玉娟很快与老师处到一块了,她在接触中通过认真观察,发现这位哑巴老师没有一点听觉。为准确把握和表达哑女内心世界的情感,温玉娟用棉花堵住耳朵,整天穿着哑女的衣服到前山后山串门,用刚学的哑语找当地的聋哑人交谈,因为堵着耳朵时间太长,一时不适应,拍摄回来,她常常饮食无味,头晕目眩,周身无力。她忍受着痛苦,以顽强的毅力追求着艺术的真善美,终于塑造出一个心灵美好、善良、热爱劳动的哑女形象来。

在拍摄过程中,有一次,老作家马烽来到摄制组,温玉娟用哑语向他问候。马烽满意地说:“见到你,我笔下的哑女活了”。在扮演大型话剧《凯旋在子夜》女主角江曼时,她又付出了许多,江曼是一名从北京到北大荒的知识青年,人物时间跨度近20年。为塑造好这个角色,她坚持锻炼身体,注意节食,使体重下降了5公斤。为准确表演每个动作,她反复练习,腿都练肿了。1987年因在《凯旋在子夜》中的出色表演,她荣获了戏剧界的最高奖项“梅花奖”,成为空军获此殊荣的第一人。温玉娟说:“我最大的快乐就是更多地塑造一些观众喜爱的艺术形象,让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美好,我在拍戏中即使再苦再累,只要我创作的角色得到观众的认可,就是对我最大的奖赏、安慰。”温玉娟这种在艺术上的一丝不苟、执着追求的韧劲浸透在她创造的每一个角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