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钧林:用井冈山精神拍摄《井冈山》

http://www.cflac.org.cn  2007-08-03  作者:丁 洁  来源:中国文联网
 

为纪念建军80周年而创作的36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井冈山》目前正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黄金时间热播。许多观看该剧的影视专家认为,该剧忠于史实而没有拘泥于史实,对井冈山的斗争历史作了艺术的、完整的、饱满的呈现,从电视剧的角度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观念上有新的突破,是一部值得广大电视观众一看的佳作。

本网记者采访电视连续剧《井冈山》的总制片人兼编剧邵钧林时,该剧刚刚在央视播出两天,但邵钧林的手机上已经收到了200多条短信。这些短信都是他的亲朋好友发来的,向他祝贺《井冈山》的成功播出。采访结束的次日,邵钧林又和剧组的同事们一起飞赴井冈山市,参加当地政府为电视剧《井冈山》的开播而举办的一个大型庆祝活动。两年来,邵钧林日思夜想的《井冈山》,终于从他的笔端走上了荧屏。

精彩台词梦里来

说起《井冈山》的创作,还要追溯到两三年前。2004年冬天,邵钧林放下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团长的重担,忙碌了多年的他准备陪家人好好过一个春节。全家人正商量着到什么地方过一个团圆美满的春节,邵钧林80多岁的老父亲说,想到井冈山看看。老父亲的这句话触动了他,身为军人,邵钧林对井冈山有一份特殊的亲切感。于是,2005年的春节,邵钧林和家人来到井冈山,参观了烈士陵园,毛泽东、朱德纪念馆,走遍了井冈山的每一处风景。在其乐融融的团圆时刻,邵钧林产生了一个念头:应该写写井冈山。从那一刻起,井冈山的一草一木让邵钧林魂牵梦绕,挥之不去。

转眼到了2006年,刚刚忙完央视当年开年大戏《沙场点兵》的邵钧林终于得偿夙愿。3月,他接到了创作《井冈山》剧本、为建军80周年献礼的任务。虽然有领导的信任和家人的支持,但是对于接受《井冈山》的创作任务,邵钧林还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邵钧林认为《井冈山》是一个严肃的革命历史题材,容不得瞎编和戏说,必须要写成正史。确定了这样的创作方向,邵钧林就开始着手查阅资料,梳理历史脉络,力争把井冈山斗争历史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人物都考证准确。他翻阅了近千万字的书籍和相关资料,参考了《毛泽东传》、《毛泽东年谱》等重要文献,查阅了许多革命前辈的回忆录。为了避免当事人记忆的偏差,邵钧林在查阅老将军的回忆录时,往往要找同一事件里几位当事人的回忆文章对照着看。谈及这些,邵钧林很有把握地说,电视剧《井冈山》里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甚至天气都是真实的,每个历史人物的家庭出身、革命经历也都是有据可查的。我们在创作中不是通过几个虚构的小人物从侧面反映历史真实,而是从正面切入,直接写历史进程中的伟人,写我们的革命军队中的战士、排长、连长直至高层领袖,对真实的历史人物进行艺术的再创作。邵钧林说,《井冈山》的创作主要是以戏说史、以人带史、以情动人。电视剧《井冈山》不是纪录片,也不是历史专题片,而是充分电视化的历史故事,这就要求我在剧本创作时先要写好人物,塑造一群充满个性魅力的英雄群体,展现一代伟人、一代开国元勋的风采,把一组英雄群像呈现在电视观众面前。

从2006年“五一”开始,历时3个多月,前后修改剧本12稿,邵钧林终于完成了剧本。回忆当时的创作,他感叹道,最艰难的是前10集的写作,那种冥思苦想、不得门而入的感觉让他备受煎熬。身体实在支撑不住时,他就边吸氧边写作。灵感匮乏时,邵钧林就跑到天安门广场,绕着毛主席纪念堂转一圈,找找灵感,回来再接着写。由于完全沉浸在《井冈山》的创作之中,邵钧林即使夜里做梦都是井冈山的故事,甚至在梦中和毛主席见面、对话。他笑谈,很多精彩台词都是做梦时说出来的,一醒来就赶紧记下来。邵钧林已经全身心地投入到《井冈山》的创作之中了。

难点巧妙化亮点

在确保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如何为《井冈山》剧本增添艺术想象的翅膀,则是邵钧林创作的重中之重。邵钧林说,写《井冈山》有几大难点,把这几个难点解决好了,就能成为亮点。

难点之一是要不要表现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人在革命道路的探索中产生的分歧?这几位革命领袖之间有着同志式的友谊、兄弟般的情谊,但根据历史记载,他们之间并不是没有矛盾,甚至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也有分歧。很多同类题材作品在创作中都回避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在《井冈山》的创作中,邵钧林选择了还原历史的创作方式,对他们之间的矛盾分歧进行了合理的艺术表现。这些矛盾冲突不仅无损于伟人的形象,反而让人物更加真实可信,衬托出领袖之间的感情更深厚、更生动。难点之二是毛泽东和两位夫人杨开慧、贺子珍的感情如何表现?邵钧林对伟人的情感描写没有停留于卿卿我我的浅薄之情,而是描写他们在斗争中结下的深厚感情,通过描写毛泽东的大情大义,使整部戏充满感情,进而感动当代观众。此外,像井冈山绿林领袖王佐、袁文才被错杀始末,党内路线斗争等难点,在电视剧《井冈山》中的艺术处理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在反面人物的描写上,该剧没有进行简单的脸谱化处理,而是同样写出人物的鲜活性格。其中对蒋介石的描写就不乏精彩的片断,如写他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搜集毛泽东诗词等细节,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蒋介石的韬略,这样处理不仅使反面人物有了新看点,而且更加衬托出毛泽东的伟大。

践行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摄制组在拍摄的过程中提出一个口号:“用井冈山精神拍摄《井冈山》。”那么,时隔80年,当代人应该如何理解井冈山精神?对此,邵钧林说,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就是“探索”二字。井冈山精神就是勇于探索,敢闯新路,在探索中前进。当年,我们的革命领袖走的是前人没走过的路,干的是前人没干过的事。他们对党的忠诚,不仅体现在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指示精神,更体现在用真诚、用生命为党探路。“电视剧《井冈山》就是在诠释井冈山精神,让观众感受井冈山精神。”邵钧林说,“拍《井冈山》没有井冈山精神是万万不行的!”

剧组的全体人员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井冈山精神。虽然许多演员都是第一次到井冈山,却无心浏览秀美的景色,急切要求能在第一时间融入自己所扮演角色的生活环境。为了《井冈山》的拍摄,不少演员克服了家庭、工作、疾病等多种困难,大家纷纷表示,参加这样的拍摄,实际上也是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在拍摄“朱毛会师”、“黄洋界保卫战”等场景时,既要有阳光明媚的春色,又要有大雪纷飞的冬景。但当地却阴雨连绵,既见不到阳光,更遑论飞雪。摄制组决定利用阴雨及雾凇等自然条件,实施人工造雪。造雪景所需的几千公斤原料全靠肩扛人挑,翻山越岭。在拍摄中,摄制组全体演职员发扬红军连续作战的战斗精神,每天工作到凌晨两三点才收工,天不亮又出发赶拍下一场戏。有时天气骤变,摄制组在现场一等就是整整一天。由于气温低,又是夜戏,很多演员嗓子哑了,手脚冻僵了,甚至被造雪的化学原料熏得晕倒在现场。但只要导演一声令下,就又毫不犹豫地投入表演。

身为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艺术指导的邵钧林在军队里浸润了大半生,他的创作也始终离不开军旅题材。从10余年前轰动全国的话剧《虎踞钟山》,到央视荧屏上大放异彩的电视连续剧《DA师》、《沙场点兵》,邵钧林创作的军事题材作品多次荣获全国“文华剧作奖”、“曹禺戏剧文学奖”、“飞天奖”、“金鹰奖”。对英雄主义精神的呼唤和张扬,是军事题材创作的永恒主题。邵钧林在创作中对这一主题的开掘,更是体现了一位军旅艺术家的文化自觉性。他说:“作为一名军人作家、党员作家,我要用文艺作品去歌颂光明、呼唤英雄。我希望自己的每一部作品都能让观众看到光明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