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争臻:欢笑送给“最可爱的人”

http://www.cflac.org.cn  2007-08-03  作者:郑荣健  来源:中国文联网
 

因为偶然的机会,他走进了部队,也走进杂技团演上了小丑,12岁才开始起步,比别人整整晚了6年,3年苦练使他后来居上,夺得中国杂技界的大奖,20岁出头就被誉为中国杂技之星。又是一次意外,使他受伤卧床长达2年之久,2年后他凭着惊人的毅力从头练起重返舞台。30多年的杂技小丑生涯,舞台上他把欢乐和笑声带给观众,舞台下他用辛勤和汗水默默承受,他就是沈阳军区前进杂技团副团长、杂技表演艺术家董争臻。

记者:谈谈您是怎么走上杂技艺术道路的?

董争臻:我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在入伍之前,其实对杂技还一无所知。在学校时,我对文艺就较有悟性,还在样板戏表演中成为骨干,得过奖。后来部队招收文艺兵到了成都,通过教育部门了解了我的情况。因为我在外形、声音各个方面都还比较符合他们的要求,就被录取了。开始时并没考虑让我从事杂技,只是“文革”后杂技团恢复编制了,阴差阳错就走上杂技道路了。不过,那时入伍参军是很多年轻人的梦想,当时也很高兴。

记者:在传统杂技观念里,滑稽门类的地位并不显眼,您在杂技滑稽上的选择尤其可贵,这个选择是怎么决定的?

董争臻:当时的想法其实很单纯。一方面,传统的杂技表演更多的是追求惊险,人们在观看中的情绪会很紧张,但我想光是惊险刺激还不行,观众还需要有快乐。另一方面,我在事业上步入轨道时,“文革”刚刚结束,人们的心头有太多的悲怆,社会很需要笑声。而滑稽的功能恰好是要让人快乐,给人们笑声的。由此我坚定了走杂技滑稽的道路。

记者:据说您从小体质并不很好,到了12岁才开始练杂技,比正常入行的整整晚了6年,这个年龄开始训练,想必使您要比别人更勤奋、吃更多的苦,当时您是怎么想的?

董争臻:我接触杂技比较晚,尽管从零开始没有负担,可塑性强,但毕竟基础没别人好,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不占优势。其实后来我也不安分过,想过改行。但我深知成功的快乐背后会有痛苦,而且我从小演样板戏,深受郭建光、杨子荣这些军人英雄人物的影响,觉得军人要有责任心,最后也就克服了。

记者:我了解到,在您事业刚刚起步的时候,因为训练出意外曾经受过两次伤?

董争臻:是的,时间分别是1975年和1976年,其中一次医生都判定我要在床上过下半辈子了。我在床上躺了两年,一种天生的倔强支撑着我,让我走了过来。也许这跟我的军人气质有关。我觉得,经过组织的培养,在还没报效军队时事业就夭折了,是一种损失,也是很大的遗憾。只要坚持走下去,没有不可以改写的事情。

记者:那么,这跟您走滑稽的道路有没有关系呢?

董争臻:不排除另辟蹊径,但我走滑稽的道路,更主要的是喜欢。自己喜欢,同时观众又喜闻乐见,这对艺术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应该说,我从事滑稽艺术受到卓别林很大的影响。在我看来,滑稽和幽默有着非同一般的光华,是有智慧的,其精神实质里有非常好的文化品格,需要良好的修养和智慧的积淀。通过揣摩卓别林的形体和表演特点,我把他的一些表演手法,通过夸张地放大或缩小,运用到杂技丑角的表演中来,像我早期的作品中,《诙谐音乐家》用特殊的形体语言表现孩提时代的卓别林,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记者:实际上,您的很多作品如《快乐的水兵》,都很贴近生活,尤其跟军营生活紧密相关,为什么您的作品会走这样的一种风格路线呢?

董争臻:现实生活有很多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在关注里头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和升华,它会反映出我们时代的许多信息。在《快乐的水兵》中,水兵这个军种更加国际化、艺术化,那飘逸的海军服已成为时尚,成为时代精神的象征;同时,选择部队官兵熟悉的、贴近心灵的事物去表现,也充满了亲和力,容易被部队观众接受,引起共鸣。把快乐带给人民、带给我们最可爱的人,虽苦尤甘。

记者:我们知道,您创演的作品《斗鸡》一直很受欢迎,跟《快乐的水兵》相比,它们的创作思路有什么不同?

董争臻:有的滑稽以极度夸张取胜,如《斗鸡》,通过对人的行为、服饰、步态和表演方式的合理夸张,反映现实真相;有的滑稽讲究机灵小巧,如《诙谐音乐家》中的小卓别林。不管是夸张地表现臃笨、表现憨态,以达到惊奇效果,还是透着机灵智慧,或像《快乐的水兵》那样蕴含着文化品格的幽默,都应该把握好作品的基调,避免肤浅低俗。过去有的滑稽一味让人发笑,无规则、无边际地夸张,这是偏离滑稽本体的。一定要在滑稽中渗入幽默的文化品格,因为它体现了智慧,能引起真正会心的笑。

记者:近年来,滑稽的发展受到不少关注,对相对薄弱的国内滑稽发展现状,您有何看法?

董争臻:在我国滑稽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前辈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瑰宝,在继承上也做得很好,像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的李春来、高俊生,这一代人可以说支撑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整个滑稽艺术发展。后来滑稽逐渐走入了低谷。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得人们相对浮躁,缺乏深入思考和细心揣摩的耐心,从而造成人才难觅。当前杂技界对此已逐渐重视起来,一些相关活动对推动滑稽、幽默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记者:作为部队系统的杂技艺术家,和战士们的接触很多,您一定有很多感触。在建军80周年之际,您想说些什么呢?

董争臻:战士们太需要笑声了。每次到基层演出后,战士们总是不依不饶,一定要见见我,他们的热情让我感动不已。应该说,人民军队的文艺队伍一直有着光荣的传统,那就是为我们的工农兵服务。对在部队文艺战线上耕耘的创作者来说,时刻想着观众,才能有的放矢,创作出为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希望自己和同仁多出好作品,为广大“最可爱的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