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曲坛上,有一位曾受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中央领导人接见的军旅曲艺家,他就是中国曲协顾问、辽宁省曲协名誉主席、沈阳军区杂技团国家一级编剧朱光斗。
我曾经问过他是怎样走上文艺道路的。身材魁梧、额头宽大的朱光斗告诉我,他是1946年14岁从山东老家临清参军,后随部队奔赴延安,在中共中央机关当了一名公务员,曾多次见到过毛主席。陷入回忆中的朱光斗说:“在宝塔山下,第一次看到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蓬勃兴起的秧歌剧演出,就被它别开生面的艺术形式所吸引,对革命文艺工作产生了向往。1949年随部队进京后,我如愿以偿调到了警卫部队的宣传队。”
初涉文艺领域时,朱光斗学的是京剧。1952年他有机会接触了曲艺,一下子就被这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说唱艺术迷住了。特别是他尝试着创作和表演的相声《小毛病》,在部队的一次文艺会演中获得一等奖。从此,他无论是在宣传队,还是在军校学习,都坚持业余编演曲艺节目。在全军第二届文艺会演暨庆祝建国十周年献礼演出中,他自编自演的相声《野营散记》受到好评。解放军长春第二政治学校为此还给他记了功。组织上发现了朱光斗的创作、表演才能,调他到沈阳部队文工团工作,从事快板、山东快书、单弦、相声等曲种的创作和表演。团领导的信任和培养,激励他更加刻苦地钻研曲艺创作和表演。他坚持学习文艺理论,阅读古今中外名著,注意吸收借鉴传统曲艺和其它姊妹艺术的表现手法、艺术技巧,虚心向侯宝林、高元钧、李润杰、高凤山、王凤山等曲艺名家学习、请教。同时,建国初期,尤其是抗美援朝期间,涌现出的山东快书《一车高粱米》、《三只鸡》、《抓俘虏》,数来宝《战士之家》,单弦《青年英雄潘天炎》等佳作名篇,让朱光斗清醒地看到了军旅曲艺在弘扬主旋律、讴歌时代英雄方面凸显出的创作优势。这些军旅曲艺作品不仅使他受到很大影响,也使他更加自觉地继承优良传统,潜心研究曲艺创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4年在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上,他编演的数来宝《学雷锋》、《巧遇好八连》、《我爱我的家》,改编的相声《照像》、《好连长》五个节目,均获优秀创作奖,并被沈阳部队授予“红色文艺战士”称号。特别是《学雷锋》,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采用两个战友争夸雷锋,一个比一个近,一步比一步深的路子,像银线穿珍珠一样把雷锋的事迹串起来,给人留下一个完整真实的艺术形象,匠心独具地讴歌了雷锋精神。《学雷锋》不仅成为朱光斗的代表作,还是全国运用曲艺形式歌颂雷锋的第一个作品,也是流传全国最广、时间最长的作品。当时除了报刊登载、电台播出、录制唱片外,一度还上了辽宁的中学语文课本和某些大专院校的语文教材。《学雷锋》的成功,使朱光斗在创作思想上有了一个飞跃,进一步坚定了弘扬主旋律,讴歌英雄人物的决心和信心。之后,他又写出了数来宝《赞王杰》、《我爱我的家》、《身在伙房想战场》、《好将军》等作品,都在部队产生过很好的影响。
春秋几十载,朱光斗坚持为兵服务的初衷从未动摇过。在一线的时候,无论天南地北,只要有士兵的地方,哪怕是只有一个士兵的哨位,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还热心于教学工作,为部队培养出一批曲艺人才。更难能可贵的是,1987年因年龄关系退居二线以后,朱光斗的创作热情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减退。1995年他出现在中国文联百名文艺家采风的队伍中,创作了群口快板《歌唱孔繁森》;1998年我国遭受历史上罕见的南北水患,65岁的他出现在哈尔滨松花江的堤坝上,随身带着竹板,走到哪儿,编到哪儿,唱到哪儿,相继创作出了快板《军民并肩战洪峰》、对口快板《情系灾区献爱心》等作品。2000年朱光斗离休了,但多年的情结让他难以割舍,只要一听到军队有英雄人物出现,就有动笔创作的欲望。几年来,他写出的对口快板或群口快板有歌颂导弹司令的《怀念司令杨业功》,歌颂武警部队某团政委丁晓兵的《英雄赞歌》,颂扬用先进文化育人建连的大连驻军某部通信二连的《人民路上赞二连》,讴歌我党80年历史的《歌唱建党80年》。今年是建军80周年,他又责无旁贷地提笔创作了快板《军旗飘扬80年》。
在55个春秋里,朱光斗先后创作曲艺作品300多篇。出版有《朱光斗快板相声选》、《朱光斗快板选》等。他创作的作品多反映部队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感,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
党和人民没有忘记这位有贡献的曲艺家。1962年他与雷锋一起参加了沈阳军区首届共青团代表大会。1965年他出席了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大会。他出席了第四、五、六次全国文代会,曾任中国文联第六届全国委员。他出席了第二、三、四、五届中国曲协代表大会,并当选为第四届中国曲协副主席,以及当选为辽宁省曲协第二、三届副主席。相继担任过沈阳军区杂技团副团长、艺术顾问。此外,1990年被沈阳军区树为学雷锋标兵,荣获金质学雷锋荣誉奖章,五次荣立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