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歌曲《当兵的历史》、《走进新时代》、《西部放歌》、《芦花》、《天路》、《江山》到大型歌舞《一个士兵的日记》中的音乐,从一个普通架线兵到作曲家再到总政歌舞团的团长,印青所追寻的音乐之路一直没有改变。在2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写出了紧扣时代脉搏、展现军人英姿、抒发军人真情的主旋律作品千余件,其中歌曲《走进新时代》、《西部放歌》等多部作品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全军文艺新作品奖”和“解放军文艺大奖”等奖项。他的创作体裁也非常丰富,涉及歌曲、歌剧、舞剧、影视音乐等多个范畴,为部队和喜爱音乐的广大听众送上了多部广为传唱的优秀作品。
从架线兵成长起来的作曲家
有句话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印青的作曲之路,恰恰是对这句话最好的印证。
走进部队,又走上作曲之路,可以说印青受到父母的影响非常大。印青的父母都在部队文工团工作,出生于艺术之家的他从小便耳濡目染,那时,家里的唱片有一千多张,印青年纪小小就接触到许多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在乐声中长大的他,深深喜欢上了音乐。
1970年印青考入江苏省军区某部业余演出队成为了一名小提琴手,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他逐渐对作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年之后,正当印青劲头十足,准备在音乐之路上拼搏一番时,业余演出队宣布解散,他被调入另外一个部队,成了一名普通的架线兵。文艺兵成了通讯兵,虽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音乐之中,但印青对作曲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依然不减丝毫,并且越发强烈。
为架线兵的日子里,每逢野营拉练,印青肩上的东西总是比别人沉很多,除了背包、枪、线拐外,还有小提琴和厚厚一沓音乐理论书籍,这些被他当作宝贝的东西,总是走到哪儿,就背到哪儿。白天随队拉练,晚上战友们都休息了,他却还在煤油灯下认真地学习。学习是好事,但当时部队煤油供给有定量,印青因夜夜点灯学习遭到了班长的批评。为了晚上能学习,他步行了十多公里,找到一个镇子,一气儿买下4公斤煤油拎了回来。班长被他的倔强和执著感动,也开始鼓励他。
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在不断学习、不停汲取营养之下,印青的作曲之藤伸展得更快了,当年就开出了第一朵小花。这位优秀作曲家的开篇之作就显示出了他的不寻常,一首以自身生活为蓝本的重唱歌曲《我是一个架线兵》完全没有拘泥于传统军歌的创作方式,将自己的真实生活、内心感受和对部队生活的理解融入到每个音符之中。很快,这首来源于部队生活、歌唱部队生活,并贴近战士心灵和气质的歌曲就在军营传唱开来。
迈出了创作的第一步,随后,1984年印青又创作完成了他的成名作《当兵的历史》,后又相继推出了一批充满浓郁兵味的队列和抒情歌曲《妈妈的小诗》、《阅兵歌》、《班长》等。小小架线兵,终于成为了作曲家,回顾这个过程,印青只用一句话形容:热爱+努力。
创作之路一次质的飞跃
1988年,鉴于印青在文艺工作上取得的突出成绩,他被调入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任创作员,开始了他的专业音乐创作生涯。走了一大圈,印青终于能全身心地投入音乐之中,对于之前的架线兵生活,印青这样看待:“那段日子让我细致入微地感受了部队的工作和生活,这些内容也成为我创作的源泉。”
在前线歌舞团的日子里,印青的创作水平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步,第二年,他的一些作品便参加了庆祝建国40周年全军文艺会演,这些旋律优美、富有新意的作品给专家评委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空政歌舞团著名作曲家羊鸣鼎力推荐他进入歌剧《党的女儿》创作小组。就这样从小生在南京、长在镇江的印青来到了北京。
在北京进行创作的一年里,印青接触到了许多技艺高超的同行,开阔眼界的同时,他的创作理念、技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一直以来,生在南方、长在南方,南方音乐已经把根深深扎入了印青心里,他的作品也往往充满南方音乐的气质,灵动、优美。来到北京,北方音乐那种粗犷、豪放、大气的特点震撼了印青,在充分聆听、体验之后,他对南、北方音乐进行了研究和对比,决定改变自己原有的偏南方气质的创作风格,汲取南、北方音乐的所长。于是,印青开始系统、深入研究京韵大鼓、陕西秦腔、河南豫剧和北方各地的小调,尝试创作南北风味交融的音乐。他的执著劲儿依旧不改,每一个曲子创作完成后,都要请乐队和演员来演奏、演唱并且录音,制作成小样后,再拿回家中仔细琢磨。这段时间,印青仿佛着魔一般,有时已经睡下了,突然想到一个旋律,马上披衣而起,飞笔记下。
正是因为这种不断学习、研究、创新的精神,使得印青写出的作品真正可以融贯南北音乐之风,大气雄浑又委婉深情。回忆起前线歌舞团,印青至今有乳燕怀巢之感,他说:“那段日子对我的帮助太大了,可以说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飞跃,质的飞跃。前线歌舞团有一批著名的老艺术家,这个团深厚的艺术底蕴滋养了我,给了我专业精神和敬业精神。来前线歌舞团之前,我只是写一些自我的东西。到前线歌舞团以后,我的作品才慢慢变得深厚和大气,逐渐形成现在这样受大家欢迎的创作风格。”
主旋律歌曲更要流行传唱
20多年来,印青的高产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他创作最多、最主要的依然是军旅歌曲、主旋律作品。作为一名从部队里成长起来的文艺工作者,印青始终不忘讴歌祖国、讴歌军营,为广大官兵服务的责任。为写出能被战士们喜爱的作品,印青每年都要花大量时间深入部队体验生活,捕捉战士们的心理,他们喜欢什么?他们需要什么?应该怎样来歌颂这些可爱的战士?这些问题,印青时时刻刻都在思考,并以此为创作的出发点。
上世纪80年代末一次体验生活过程中,印青发现战士们开始喜欢流行歌曲,尽管当时的部队文艺团体对流行音乐还比较排斥,但印青却静下心来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剖析,他发现流行音乐也有很多可取之处,通俗、抒情,难度不大、易于学习演唱。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创新机会的印青又把这些特点融入了自己的创作之中,很快就写出《边关军魂》、《不要问为什么》、《军歌声声》、《潇洒女兵》等一大批节奏明快、旋律清丽的歌曲,受到广大战士的欢迎。作为军旅作曲家,深深的军人情结是印青无法改变的情怀。2000年,印青受命为《军人道德组歌》中的两首歌谱曲,恰巧当时有人请他为一部电视连续剧创作音乐,酬金很高,但他丝毫不为所动。他说,每当听到官兵们演唱自己谱写的歌曲,看到军旅音乐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就感到无比自豪,这是一个军旅音乐创作者应有的情感。
印青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主旋律歌曲也能够流行传唱,而且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很多人认为,用流行音乐风格描写人间真情、抒发喜怒哀乐,往往比主旋律歌曲更容易打动人心,更适合大众口味。但印青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其实流行歌曲和主旋律歌曲并不是对立的,只不过表达的情感不同。前者多以爱情为主题,容易引起共鸣。后者反映的是群体、大我的情感,某个历史时期或社会重大变革期,老百姓集体要表达的情感,比如对祖国、对民族的感情,是永远存在的,这种感情也是真挚的、纯粹的、深厚的,捕捉、把握的难度更大,需要更强的驾驭能力。像《洪湖水浪打浪》、《在北京的金山上》等,都是主旋律歌曲,因为深受大家喜爱,也成了传唱几十年的流行歌曲。只要把握好了,主旋律歌曲的生命力更顽强,更长久。
对于创作,印青还非常强调作品的精神归属。他认为,以情动人其实是对歌曲的最低要求,是第一层次,精神归属才是更高的层次。歌曲不仅要有感情,还要透出一种精神,主旋律歌曲就要有一种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听起来好听,骨子里还要透着一股劲,那才真正动人。创作质量之高、效率之高,印青算了算,他大概每3天就要写一首歌。在创作最繁忙的时期,每天都要写到深夜,睡眠从没有超过5小时。他的妻子心疼地怪他:“你是不是不要命了?”2000年,印青调入总政歌舞团,现在,又任总政歌舞团团长,又搞创作又要管行政,比以前更忙更累了,他说:“除了对音乐的热爱,还有一份责任感在推动着我往前走,不停往前走,写出更多歌颂祖国、反映时代、讴歌军人的作品,因为我的创作生命,永远属于军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