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前的8月1日,随着新中国第一批穿军装的电影人奔赴抗美援朝的战场和军教纪录片《河川进攻》的开机,中国第一家军队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诞生了。55年来,八一电影制片厂共拍摄出了2400多部各类题材的影视作品,其中故事片236部,推出了《地道战》、《地雷战》、《柳堡的故事》、《英雄虎胆》、《南征北战》、《永不消失的电波》等经典作品。在新世纪,八一厂迎来了新的市场机遇和挑战,他们如何在竞争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记者就此专访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明振江少将。
记者:今年8月1日,是建军80周年纪念日,同时又是八一厂建厂55周年纪念日,八一电影制片厂为此准备推出哪些作品呢?
明振江: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八月一日》,革命历史题材战斗故事片《夜袭》、《彭雪枫纵横江淮》、《马石山十勇士》,根据先进英模典型生平事迹创作改编的影片《我的左手》、《此生此爱》、《大爱无垠》,军队现实题材影片《寂静的哨所》,根据红色经典改编的动漫电影《红星小勇士》和反映我军在新阶段履行新使命积极投身新军事变革历程的大型纪录影片《军旗永远鲜红》。电影达到了10部以上。此外,电视剧和专题片也有10部之多,分别是:24集电视连续剧《战争目光》、33集电视连续剧《爱在战火纷飞时》、31集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20集电视连续剧《豆腐坊》、30集电视连续剧《光荣岁月》、30集电视连续剧《我是太阳》、20集电视连续剧《今生欠你一个拥抱》和电视专题片《情满香江》、《剑锋上的梦》、《中国蓝盔行动》。这些作品都在建军80周年前后创作完成。这也是我们为建军80周年献上的礼物。
记者:1958年是八一厂历史上影片产量最高的一年,共创作了14部故事片。那么,今年八一厂的影视作品数量将远远超过1958年,是什么原因推动八一厂今年创下新高呢?
明振江:人们常讲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今年就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建军80周年纪念活动给我们提供了最佳的创作生产契机。这个机遇体现在:一是党中央高度重视建军80周年的宣传工作,要求组织拍摄一批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二是军委总政首长直接关怀帮助指导创作生产。三是借助全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的强劲东风。但是以八一厂现在的编制体制、队伍结构和真实的生产能力,今后几年不会再出现这么高的产量。
应该注意的是影视作品的生产,不应只追求量大,而更应该追求质高。评价一个时代电影电视水准的高下,主要看的是这个时代有多少经得起时间磨洗的经典作品被创作出来。
记者:中国电影进行体制改革后,体现在军事题材电影方面的一个主要变化就是,这一类型的电影数量骤然减少,包括八一厂在内。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明振江:2002年至2005年这四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的评奖共评出6部优秀故事片,八一厂的《冲出亚马逊》、《惊涛骇浪》和《太行山上》就占了一半。在这个时段里,八一厂正在逐步适应电影市场化,正在转型中,年生产量比较低,但得奖率比较高。
近年来八一厂加快了改革创新的步伐,出台相关政策,面向市场,开门办厂,实行“三手抓”,即一手抓电影,一手抓电视剧;一手抓军事题材,一手抓地方题材;一手抓计划经费,一手抓市场筹资。引资合作拍片,优化资源配置,创作人员干劲倍增,蓄势待发。
记者:八一厂从过去到现在生产的电影的品格都是高扬主旋律、弘扬民族精神,就好像为八一厂的电影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明振江:我们重视八一厂独特精神品格的打造和优秀传统的继承。一家军队电影制片厂要想长期生存、发展下去,有一些根本的东西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下去。八一厂过去、今天和未来,需要坚持哪些根本性东西呢?第一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多生产唱响时代主旋律的精品力作。八一厂影片就是要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主旋律。第二要坚持讴歌英雄、展示崇高,不断开拓审美的新境界。八一厂的影片必须大力弘扬我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第三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丰富艺术表现新方法的艺术创作道路。第一个坚持解决的是方向问题,第二个坚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第三个坚持解决的是可持续发展问题。
现在从宣传舆论上,或者是对主旋律作品的认识上已经产生了一种偏颇,认为主旋律是一种概念化的东西,或者主旋律是不好看的代名词。实际上这完全是对主旋律的一种误解。因为主旋律不是一种题材的划分,而应该是包涵在作品中的思想精神。
八一厂今年推出的这一大批作品,都是弘扬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主旋律作品,同时它们也都是很好看的作品。
记者:拍军事题材电影估计是所有类型片中最艰苦的一类了。八一厂现有人员编制只有六七十年代的五分之一。八一厂的电影工作者是以什么样的精神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坚守这块阵地的呢?
明振江:八一厂广大艺术技术工作者和管理人员表现出的“以片为大”、“以厂为重”、“以新为美”的军人使命感、集体荣誉感和对艺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是我们八一厂至今还能打硬仗、打恶仗、打遭遇战、打速决战的根本保证。影视创作遇到急难险重特殊创作任务时,就有了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主力军。
记者:八一厂在电影走向产业化的道路中,同样必须参与竞争。您对今后八一厂的电影适应市场方面有些什么想法吗?
明振江:随着影视作品市场化程度的提升,明星、名家成了作品的主要看点。我们在策划、组织生产这批作品时,也充分考虑了明星的市场效应。启用了著名编剧有陆柱国、李平分、都梁、柳建伟,著名导演有杨光远、韦廉、翟俊杰、高希希、宋业明、康红雷、董亚春等。这些编导主创人员确保了作品的基本艺术水准。在演员方面,我们除了使用宋春丽、李幼斌、侯勇、卢奇、巫刚、刘劲、陈建斌、王宝强、黄海波等一线演员,还尝试邀请香港、台湾的明星加盟,例如参演《太行山上》的梁家辉、刘德凯,《八月一日》的吕良伟和李子雄,确保了这些影视作品的票房号召力和收视率。
记者:八一厂历史长,这是优势,但同时也可能是八一厂在今后的发展中的包袱。今后如何克服一些不利因素,继续前进呢?
明振江:八一厂存在主创队伍严重老化、关键环节技术人员严重匮乏等影响创作的根本性问题。再加上无巨额资金的储备,多数项目只能采取与厂外合作的形式进行,这就使八一厂必然丧失对项目的控制能力,想对作品进行大范围宣传也力不从心。这些问题短时间内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今后几年八一厂只能采取稳中求进、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方针组织生产。今后八一厂的影视作品生产,需要强调的是对艺术规律的尊重。近几年,我们有不少项目甚至是大项目的上马,都有些仓促,操作过程中对艺术规律尊重也不够。虽说影视都是遗憾的艺术,但若遗憾太多,它就与艺术无关了。
八一厂已经走过了艰辛而辉煌的55年历史。经过几代八一人的努力,八一厂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金字招牌。如何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实现八一厂的可持续快速发展,是我们八一厂人目前面临的重大课题。今后的路还很长,不能有了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
“金奖银奖不如战士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这批献礼作品投放市场后反映如何,就由观众评说吧。我们要做的,只有仔细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