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军旅文学革故鼎新,激浊扬清,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段;其亮丽轨迹,生动折射出了共和国的历史、军队的历史和民众的历史。
云霞出海曙 梅柳渡江春
上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拨乱反正,文学领域一片繁荣。有组织的集群化创作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军旅文学的创作,军旅文学遂呈千帆竞发之势。
改革开放伊始,为军旅文学重振雄风的首先是小说,其次是报告文学、戏剧和诗歌。80年代军旅文学以中篇小说为标高。邓友梅的《追赶队伍的女兵们》、徐怀中的《阮氏丁香》首先打响。朱苏进的《射天狼》、《引而不发》以新的审美视角观照和平时期的军营生活,思考军人价值所在,别具深度。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成功塑造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当代军人的英雄群像,大胆触及军内矛盾,冲破了军事题材的“雷区”。莫言的《红高粱》更以惊世骇俗的爆炸式风格一飞冲天。这时期出色的中篇小说还有朱苏进的《凝眸》、《第三只眼》、《绝望中诞生》,韩静霆的《凯旋在子夜》、《战争让女人走开》,周梅森的《军歌》、《大捷》、《国殇》等,构成精彩纷呈的文学风景线。
80年代,徐怀中的短篇小说《西线轶事》问世,被誉为“战争文学的换代之作”。之后,短篇小说佳作不断,如邓友梅的《我们的军长》、陈世旭的《小镇上的将军》、王中才的《三角梅》、朱向前的《地牯的屋·树·河》等。以莫言的《秋水》、《老枪》、《人与兽》等为代表的新历史小说以民间立场观照革命历史,拓展了军旅历史小说的艺术空间。
老作家李尔重的《新战争与和平》,冯德英的《山菊花》,魏巍的《东方》、《地球上的红飘带》,刘白羽的《第二个太阳》及萧克将军的《浴血罗霄》等革命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延续着“十七年”军旅长篇小说的辉煌。黎汝清的《皖南事变》、《湘江之战》、《碧血黄沙》确立了军旅文学的悲剧审美范式,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莫应丰的《将军吟》是第一部直面军队“文革”的长篇小说。刘亚洲的《两代风流》、海波的《铁床》、朱春雨的《亚细亚瀑布》等,更体现出军旅长篇小说的丰富多元。
新时期伊始,两位军旅诗人的政治抒情诗震动文坛,它们是叶文福的《将军,不能这样做》、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周涛反映南线战争的长诗《山岳山岳·丛林丛林》引发了军旅诗坛的大诗风潮,继之出现了马合省的《老墙》、王久辛的《狂雪》、李松涛的《无倦沧桑》及朱增泉的《京都》、《前夜》等大诗。
80年代军旅戏剧的代表作有白桦的《今夜星光灿烂》、《曙光》,郑振环的《天边有一簇圣火》,周振天的《天边有群男子汉》,丁一三的《陈毅出山》,赵寰的《秋收霹雳》等。
80年代军旅报告文学在文体上走向成熟,涌现出一批力作,如钱钢的《唐山大地震》、《海葬》,江永红的《骄子》、《中国师》,袁厚春的《百万大裁军》,李延国的《在这片国土上》、《走出神农架》等。
连弩射海鱼 长鲸正崔嵬
上世纪90年代,随着“长篇热”的风行,长篇小说成为军旅文学的主要景观。朱苏进的《炮群》、《醉太平》,朱秀海的《穿越死亡》、《波涛汹涌》,以及韩静霆的《孙武》、乔良的《末日之门》、柳建伟的《突出重围》、都梁的《亮剑》等,皆为军旅长篇中的厚重之作。老一代作家周而复的《长城万里图》、王火的《战争和人》等革命战争题材作品,也是90年代军旅长篇小说的硕果。
90年代军旅中篇小说,以朱苏进的《四千年前的闪击》、《祭奠星座》、《金色叶片》、《接近于无限透明》,权延赤的《狼毒花》,邓一光的《父亲是个兵》、《战将》、《大妈》,尤凤伟的《五月乡战》、《生命通道》为代表。本时期军旅文坛引人注目的是反映转型期农家子弟在军营中的个人奋斗和生存景况的“农家军歌”系列作品,以阎连科的《和平雪》、《夏日落》、《大校》,陈怀国的《毛雪》、《农家军歌》、《黄军装,黄土地》等中短篇小说为代表。
在军旅诗坛,继承传统军旅诗风较好的诗人有喻晓、元辉、程步涛、李钢、曹宇翔等。新生代军旅诗人简宁、蔡椿芳、史一帆、殷实、刘立云、屈塬等以强烈的个人风格完成了对传统军旅诗的革新,往往令人耳目一新。
90年代军旅戏剧的代表作有燕燕的《女兵连来了个男家属》,姚远、邓海南、蒋晓勤的《“厄尔尼诺”报告》,邵钧林、嵇道青的《虎踞钟山》等。
90年代,军旅散文渐成气候,一批军旅诗人、军旅小说家的散文脱颖而出,蔚为可观。代表作品有刘亚洲的《关于历史》、《烟坟》,周涛的《和田行吟》、《游牧长城》,朱苏进的《最优美的最危险》、《分享尼克松》,莫言的《吃事三篇》,李存葆的《鲸殇》、《祖槐》,朱增泉的《寻访张园》、《长平之战》等。
90年代,军旅报告文学呈现出欣欣向荣局面。李鸣生的“航天四部曲”、徐剑的“二炮系列”、王宗仁的“青藏线系列”、黄传会的“希望工程系列”、郭晓晔的《东方大审判》、金辉的《恸问苍冥》、乔林生的《九八中国大抗洪》、江宛柳的《没有掌声的征途》、吴东峰的《开国将军轶事》、陈歆耕的《父老乡亲》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军旅女作家的真正崛起是在90年代。庞天舒的《战争体验》、《蓝旗兵巴图鲁》,项小米的《遥远的三色槿》,裘山山的《男婚女嫁》、《结婚》,姜安的《远去的骑士》等优秀中短篇小说的问世,不仅为军旅文学汇入一股可贵的“女人味”,而且气度沛然,风头甚健。军旅长篇小说领域出现了裘山山的《我在天堂等你》、项小米的《英雄无语》、姜安的《走出硝烟的女神》、庞天舒的《落日之战》等佳作。90年代,军旅女作家散文亦呈满目繁华之势,裘山山、毕淑敏、庞天舒、项小米、刘烈娃等时有美文问世。辛茹、杜红、康桥、张春燕等新生代女诗人则在军旅诗坛执着地发出女性的声音。新时期军旅女作家群的出现,对于“十七年”军旅女性写作的基本缺失是一个有力的补充。
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
新世纪军旅文学不懈探索,平稳发展,在抗衡物欲和流俗中执守本体,呈现出多元化风格。
军旅长篇小说首先取得骄人成绩。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马晓丽的《楚河汉界》、庞天舒的《红舞鞋》、刘静的《戎装女人》、朱秀海的《音乐会》、周大新的《战争传说》等,成为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的硕果。业已退出现役的资深军旅作家莫言的《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劳》等长篇,更以其非凡的审美冲击力,彰显王者雄风。
新世纪军旅中篇小说领域出现了石钟山的《父亲和他的儿女们》、项小米的《葛定国同志的夕阳红》、王曼玲的《花园里的姐姐》、黄雪蕻的《美丽嘉年华》等,短篇小说领域出现了裘山山的《一条毛毯的阅历》、温亚军的《病中逃亡》、王棵的《守礁关键词》等,可圈可点。
该时期涌现出的长诗有李松涛的《雷锋我们与你同行》、《黄之河》,康桥的《征途》、《生命的呼吸》,辛茹的《火箭碑》,贾卫国的《天弦惊》,王久辛的《狂雪二集》等。新世纪军旅戏剧佳作迭出,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话剧《黄土谣》、《马蹄声碎》、《我在天堂等你》等颇受好评。
在散文领域,李存葆的大散文《飘逝的绝唱》、《国虫》、《永难凋谢的罂粟花》等继续致力于生态环保、现代文明进程中人的异化等重大命题的探讨;朱增泉的《居延海》、《朱可夫雕像》,尤其是针对美伊战争的《新闻部长萨哈夫》等议论风发,文笔流畅;迟浩田的《怀念母亲》、汪守德的《秋天的和弦》、王宗仁的《嫂镜》、李钢林的《原木在移动》、乔林生的《谁不爱自己的母亲》、史光柱的《春天,我的春天》也都是新世纪军旅散文的佳作。长篇纪实散文出现了裘山山的《遥远的天堂》、姜安的《三十七孔窑洞与红色中国》、梁东元的《走过额济纳》等。
新世纪报告文学领域,卢一萍的《八千湘女上天山》、董保存的《笔记开国将帅》、徐剑的《东方哈达》、彭继超和伍献军的《中国两弹一星实录》、梁东元的《原子弹调查》、王树增的《长征》等力作引人注目。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军旅文学以其辉煌业绩,成为中国当代文学这一参天大树上的粗壮枝柯。在此,我们谨祝它蓬勃旺盛,热力无限,风采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