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崇高的“图品”和“人品”准则——军事摄影概述

http://www.cflac.org.cn  2007-08-03  作者:刘铁生  来源:中国文联网
 

已经过去的20世纪是战争频发的世纪。这个世纪曾有过数不清的战争,也有过千百万张记录战争的照片。尽管每张照片仅仅捕捉历史的一个瞬间,但它魅力无穷,即使战争已经过去了许多年,读来依旧令人感动。

中国的军事史,是一部艰苦卓绝、惊心动魄的历史,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车轮前进,也在人类活动史上树立了一座无与伦比的精神丰碑。我军的军事摄影工作者,充满激情拍摄的照片,为战争留下了永恒的见证。战争影像呈现了惨烈的战争场景,记录了中国军人的顽强与坚毅,表现了中国军人的无私与无畏,它们是战争中军人生命的纪实,是战争伤痕的永存。

战争和人是军事摄影的母体,它们血肉相连,休戚与共。那些细节深刻、情节动人的军事摄影作品总能让人回肠荡气。而战争中,军事摄影工作者出生入死才换取了影像的真实。因此军事摄影作品具有“人品”和“图品”的双重品格。不可估价的战争形象记录,永远昭示人们:憎恨战争,热爱和平。

沙飞、吴印咸、石少华、徐肖冰、高帆从战争中走来,他们的作品镌刻着战争的残酷、山河的破碎、英雄的伟业和胜利的欢笑,他们记录的不朽影像,作为重要文献载入史册,对于年轻的一代是历久弥新的记忆。

《杜伦上尉在地道》是石少华的名作,它的背后藏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抗战期间,在中国担任顾问的美国同盟军史迪威将军,特别派遣美军观察团考察地道战、地雷战、联防战这些战争史上的奇观。观察团员杜伦上尉与石少华结伴同行。中途遇险,听到密集的枪声,他们钻进了地道。慌忙之中,杜伦把照相机和外套丢在了房东的炕上,敌人抓住这一线索,用皮鞭抽打房东老大娘,威逼她说出杜伦藏身的地方,见得不到口供,便动手寻找地道口。就在这时,地道内一位年轻母亲怀中的婴儿哭了,这样会引起可怕的后果。那位母亲紧紧捂住了孩子的嘴巴,哭声渐轻,直至消失。人们焦急地倾听着敌人的动静,就在这时,石少华为杜伦按下了快门,定格了他那会说话的眼睛。杜伦走出地道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正在包扎伤口的房东老大娘,他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称赞:“了不起!了不起!”那位年轻的母亲也从地道出来了,她紧紧地搂着一个已经僵硬的婴儿,强忍着低声地呜咽。此情此景让杜伦万分感慨,他心中永恒着一个伟大的民族,永恒着一个伟大的国家,永恒着两位救过自己的中国母亲。

1948年3月,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徐向前率部向国民党军队在晋南的最后一个据点——临汾发起攻击。高帆一直在战斗最前沿拍摄,记录了战役的全过程,实践着他“抵近,抵近,再抵近”的摄影主张。他拍摄的《临汾旅开赴前线》生动地表现了这个英雄部队的强大阵营和战斗豪情。

袁克忠的《夜攻单县》表现敌我短兵相接、生死搏斗的夜战。作品战斗气氛浓郁,人物造型简洁。作者利用原始镁光拍摄,人们称《夜攻单县》为镁光与战火共闪。其实,作品在赞美战士们前赴后继的同时,也在记录作者的忘我精神。

李峰的《铁路大翻身》让人们直观而形象地认识了人民战争的无穷威力。作者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在敌人弹道距离以内,创造了这个历史瞬间。这一瞬间来自人民战争的伟大,也来自作者崇高的忘我精神。铁路大翻身,一个写实而又浪漫的称谓。

1949年4月20日晚,长江上空风扫薄云,一轮明月高挂,江面上万船争渡,壮观无比。邹健东的《强渡长江》记录了千帆竞发的渡江战役中,突击队员跃出船头登陆的一瞬,正是这一瞬打破了蒋介石以长江为天堑中国南北分而治之的妄想。

集合以上中国战争史上的经典摄影作品,它们为军事摄影具有的“人品”和“图品”作了妥贴的注脚。

毋庸讳言,军事摄影张扬摄影纪实的本能,倡导深入现场、出入炮火硝烟,记录战争中人和战争的真实是军事摄影的血脉,也是军事摄影的根本,更是战争年代的优良的摄影传统。只有遵循崇高的“图品”、“人品”准则,军事摄影才能传承,才能有所作为,发扬光大。

战争年代的军事摄影关注战争与人,同样在和平时期,军事摄影首要关注的依然是做好战争准备的人。在探索传统与现代之间,这是最中肯的回应。只有这样,现代军事摄影才能进入历史,成为时代的碑铭。

我军军事摄影工作者,在构建现代军事摄影中,创作了一大批反映人民军队火热斗争生活的作品,它们气势如虹,真实感人。壮美的军事摄影作品,张扬了军人的阳刚之气;不少作者用摄影手段抵近士兵的生存本相,表现了军人的悲喜哀乐,形成了现代军事摄影的特质和韵味。

当然,也有不良的倾向。致命伤便是主观唯美意识。强调唯美,真就受到了限制,于是真的少了,假的多了(包括那些假情节、假细节、假人物、假事件)。立意先行,主观意识先入为主。主观意识强化了,客观存在便淡薄了。“宁失真,也要美”这样怪癖的逻辑在军事摄影中出现了。于是,拍摄中便无中生有,安排画面,随意组织,任意摆布导演,走着造照片、摆照片的“创作”路子。照片假、大、空,丧失了摄影记录的特性,歪曲了摄影的可信性。军事摄影变得底蕴不足,形象生涩,其品格几乎到了殇的地步。随着读图时代的推进,对如何回归军事摄影的真谛,如何葆有军事摄影的品格,如何把握当下的生活,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列举以下几幅作品,它们作出了响亮的回答。

刘应华的《春潮》在尺幅之间容纳了那么多军人的微笑与甜蜜,是一首赞美青春的诗。军事摄影以壮美的美学特征,定格了中国军队变化万千的瞬间,记录了中国军人的心路历程,而《春潮》则以独特的抒情视角参与到了这一行列。

在海拔6700米的地方,战士因高山缺氧躺倒在地,王卫东的《在海拔6700米》及时记录了这行将消失和正在发生的真实场景。记录是不能重复的,作者让军人的某一生存状态定格,给人严峻的沉思。

《英雄探妻》是袁学军的作品。西藏公路以艰苦和凶险闻名于世,众多高原汽车兵常年奔驰于此,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故事中有难以言说的悲欢离合,也有刻骨铭心的爱与怀念。高原汽车兵们,在这条险象环生的道路上与雪崩、泥石流拼搏,多少次闯过死亡之门。作品主人公,顾了大家,忘了小家,他失去了妻子和孩子,只是为亲人立下了一块无字的墓碑。作者拍摄祭妻的这一幕,特定环境中的独特表现,将人物性格推到极致,使作品打动人、感动人、振奋人、震撼人。

也许是艰苦奋斗的革命家风影响我们几代人,李前光的《今日南京路上好八连》以细节和对比感染人。作品的细节描写和强烈的形态对比,记录了社会的变迁,作者独到的构思和“以小见大”的手法,把多元的社会浓缩,给社会变革留此存照。变革的时代,社会的多元必定影响文化的多元,《今日南京路上好八连》供人们对过去、现在、未来进行思考,给军事摄影赋与新意,它是新时期军事摄影创新的优秀作品。

军事摄影已经与日俱新,别开生面,渐入佳境。传承、开拓、创新,贴近士兵,贴近生活,军事摄影必将更加雄壮、激越。

展望未来,道路广阔,空间无限。车辚辚,马萧萧,生机勃勃的军事摄影,将在当代影坛永远常青。(作者为著名军事摄影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