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机勃勃的香港群众文化活动

——访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文化节目总经理唐敏

http://www.cflac.org.cn  2007-7-3  作者:彭 宽  来源:中国文联网
 

  香港文化艺术的发展,近年来尤其注重在普通民众中间的推广,政府有关部门以各种方式、各种渠道加强普通民众的文化活动,提高整个城市人口的艺术素质。香港回归10年来,香港的群众文化活动发展如何?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文化节目总经理唐敏女士。

  记者(以下简称“记”):香港群众文化活动一直非常繁荣,它是怎样兴起并发展起来的?

  唐敏(以下简称“唐”):1962年香港大会堂建成,香港群众文化活动开始起步发展。到上世纪70年代开始有了职业化的演艺团体产生,比如说香港话剧团、管弦乐团等等。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硬件的发展有了新的进步,主要是活动场地,港岛、九龙、新界等都逐渐建设起来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最近10年,民间文化团体纷纷出现。根据最新的数字统计,香港有1000多个民间文化艺术团体。仅康文署主办和支持的文艺节目,每年都会超过1000个,观众每年超过100万人次。香港群众文化的发展很有生机。香港地方小,文化团体多,场地也不少,但现在场地感觉还是应付不过来。目前正在设计西九龙文化区,是一个大型的文化活动区。

  记:康文署在群众文化方面主要负责哪些工作呢?

  唐:康文署主要负责文化和演艺的活动,还有图书馆、博物馆等。我们有文化节目组负责安排常年的文化活动,还有艺术节办事处,每年主办两个艺术节,一个是国际合家欢的节目,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还有就是秋天时有一个主题艺术节,今年的主题是地中海文化。我们还有一个娱乐办事处,针对每一个区域做一些典型的免费群众文化表演,比如过年过节时组织灯会等。另一个办事处做文化拓展,主要是针对各区的一些大型活动,和民间团体合作,邀请他们到社区里面去做一些文化表演,让更多人参与和发生兴趣。我们还会利用一些团体的彩排,来安排开放给学校,组织学生来观看,并且做一些讲座,除了欣赏之外,会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艺术,比如戏曲动作的含义等。

  记:希望通过这些工作达到一个怎样的目标?

  唐:希望促进群众文化的发展,政府希望香港的文化是以本地文化为起点,然后以中国文化传统为根源,再加入多元化的元素,和外国的文化多一些联系,把香港发展成为一个中国最有生机的城市之一。我们就希望本地的文化团体多一些参与,政府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这些文化团体的积极性。其实我们的定位之一是,希望以文化艺术发展为中心,提供创作和表演的有利环境,然后从主办者慢慢发展成为促进者,只是负责提供资源和环境,鼓励市民参加,希望民间自主多一些,政府只起主导作用,给艺术团体更多自由发展的机会。

  记:为什么政府角色要转变?

  唐:团体有一个自由度,可自己规划活动,这样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也鼓励团体争取商业赞助,这都是希望政府从以前主办活动,给团体演出费,要求团体安排什么节目,变为团体自主计划自己的活动,这样艺术团体比较独立,可以争取更多民间的资源。它的独立性越强,生机和活力就越强。

  记:和内地有没有文化艺术活动的交流呢?

  唐: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合作。一是香港民政事务局和广东、澳门等地进行文化合作的会议,在会议上确定一些合作项目。除了这种定期的合作之外,内地很多艺术的“精品工程”,我们都有联系,由内地推荐“精品工程”入围或入选作品给我们,这些演出都是根据政府文化交流的原则进行合作的。香港到内地演出主要通过民间的演出团体去活动,比如中国艺术节,香港也有团体去参加,也有团体参加上海艺术节。民间很多艺术团体和内地有密切的联系和合作,如香港当代城市舞蹈团。主要是演出团体自发地和内地联系合作,如果这些团体来咨询我们,我们也会积极地给予意见和建议,也可以通过我们申请到一些资源上的帮助。很多演出机构的代表也会给我们推荐节目,我们根据艺术性、市场等各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挑选一些节目互相交流,挑选工作有专门的节目委员会负责,还要征求专家和顾问的意见,再通过演艺小组的讨论。平时有一些经常性的演出,也不断会推出主题性的演出。

  记:内地什么节目在香港受欢迎?

  唐:内地的节目,京剧、昆曲、粤剧等传统戏曲是比较受欢迎的,舞蹈类中,少数民族的舞蹈很受欢迎,因为香港人不容易见到,音乐方面则是地道的中国传统乐器演奏,如古琴、古筝之类,很受欢迎。一般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节目,在香港比较受欢迎,我们还会配合进行学术知识的讲解讲座。我们演出时会在现场发意见表,观众看完后会写下意见,还有人会发电子邮件过来,很多人对这样的节目反映很好。通过这些渠道,我们可以了解观众的兴趣,然后在选择节目的时候可以参考。

  记:香港回归十年来,香港群众文化活动有没有新的发展和变化?

  唐:香港观众喜欢多看到高水平的表演和参加多元化的文化活动。香港回归后,群众文化活动越来越多,经过很多艺术团体的努力和政府的鼓励支持,新一代的演员也在不断培养出来,很多演艺学院的学生毕业后多会自己成立一些小的团体,对文化的活跃很有作用,关注他们的观众也在增加。香港越来越多的文化团体到内地演出,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10年前比较少,现在内地开放了,给了香港艺术团体许多的机会,内地的艺术团体和观众也开始留意香港艺术团体的情况,非常有兴趣和香港艺术团体合作,以各种形式邀请香港艺术团体去演出,所以两地的交流越来越多,这是10年来最显著的变化。

  记:感觉和内地的群众文化艺术存在差异吗?

  唐:香港的节目样式和内地肯定不一样,内地观众看到可能感觉到很新鲜,我们是特别鼓励这样的交流,艺术上只要有火花,我们就尽力支持。现在很多团体可以自主安排,而且现在他们很多都能找到商业的赞助。香港这几年对艺术文化事业的商业赞助比10年前也蓬勃了很多。一个原因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艺术,文化艺术已经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现在大家都了解到文化艺术和提高市民素质、提高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我们觉得这是好事情。

  记:香港群众文化活动除了这些专业演出外,有没有自娱自乐的活动?

  唐:我们主办节目是以高水准的专业节目为主的。但香港社区的文化也有很多自娱自乐的,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粤剧,每一个社区几乎都有这样自发性的小团体,自己学习自己演唱,甚至租用场地安排一些小型演出,免费招待社区的其他观众。这些非职业的团体也可以向我们申请一些资源上的帮助。现在我们正在安排一个“场地伙伴计划”,把市区的13个场地都开放,让职业和民间的团体和场地管理者成为伙伴,将来在这些场地举办一些有计划的、有长远规划的节目,帮助场地发展当地社区的文化特色,帮助社区建立自己的文化风尚。我们有一个场地伙伴计划委员会,和很多团体接触过,具体计划已经做好,从2008年开始实行。我们非常鼓励这些非专业团体和专业团体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交流,让专业演员把他们带起来,提高他们的兴趣和水平。

  记:对于将来香港群众文化活动的构想是怎样的?

  唐:我们现在有这样一个构想,就是以社区的场地作为中心点,根据场地的特点,看适合舞蹈还是话剧等艺术形式,利用“场地伙伴”计划把这个场地的作用强化,邀请有关艺术伙伴把场地充分利用,显示区域特点,慢慢把一个社区的文化培养成有特色的文化,比如这个社区以舞蹈为特色,那个社区比较突出话剧等等。我们希望香港的群众文化活动持续发展,是越来越蓬勃、多元化的,自发性更强,生机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