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化博物馆总馆长黄秀兰:我们打造的不是传统概念的博物馆

http://www.cflac.org.cn  2007-7-3  作者:康 伟 彭 宽  来源:中国文联网
 

  香港文化博物馆是香港最年轻的博物馆之一,但也是最有活力的博物馆之一。它从2000年对外开放,以全新的面貌服务于观众,体现着现代博物馆的发展趋势。香港回归10周年,我们采访了香港文化博物馆总馆长黄秀兰。

  记者:香港文化博物馆的建馆历史是比较短的,但却发展很快,是靠什么样的理念来达到这个成绩的?

  黄秀兰:香港文化博物馆是一个综合性的博物馆,它的管理理念、服务范畴、社会功能都与以往有很大不同。我们不再把参观的观众分成不同学科的人群,而是一群综合性的、全面的人,他们来参观不应该是背着一个特定的专业目的来看。当今很多专业的研究已经从单一学科转到一种综合性、跨学科的研究,每一个研究范畴都是相互联系和互动的,所以我们觉得反映香港文化就应该是全面的,香港文化博物馆不需要再重复艺术馆、历史馆和科学馆已经做过的工作。所以我们的定位是一个比较大一点的概念,藏品和题材比较宽泛,艺术的、历史的、民俗的,甚至流行文化的,都包括在内,展览的内容和方式十分特别。

  记者:特别在什么地方?

  黄秀兰:以往说起博物馆,感觉就是一个殿堂,很神圣、很古老、很珍贵,观众来参观是一种朝拜。现在不一样,我们收藏的多数不是精品,而是比较生活化的藏品,不那么名贵,但对本地观众很有意义,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希望外地观众来到这里,能够对香港文化、生活的发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我们不是做某一个特定展览,而是采用跨学科、综合性、交叉性的展览方式,可以使普通观众对香港文化有一个综合印象,一个整体概念。

  记者:能具体谈谈这样的展览吗?

  黄秀兰:文化的部分除了历史、生活、休闲、娱乐,还有艺术,我们的长期展览是古代文化展览,但也有很多不同题材的当代文化艺术展览,例如设计、饮食、起居、卡通、动漫等,都很受观众欢迎。我们今年还计划有平面设计、流行语等展览。根据开馆以来的观察,对观众,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产生一种共鸣,要勾起他们的回忆,很多展览都是介绍近百年来或者是50年来直到现在的不同的文化题材,好多观众在展品介绍中会发现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看到他们经历过的,他们就特别兴奋。现在不是流行“集体记忆”这样一个名词吗?香港市民对此特别留意,希望能够保留这样的一些生活记忆,他们看到这个觉得很有意义,这就是我们做这些展览的理念,希望跟他们有一个勾连。还有钞票展览、饮食展览,从几十年前到最新、最近的品种都有,还有和家居有关的,反映香港这几十年来家居设计理念演变的展览,都很受欢迎。很多学校也很有兴趣,愿意带学生过来认识香港从过去到现在的转变。

  记者:在展览方式上也有创新?

  黄秀兰:是的。我们对展览方式也很注意。比如儿童对游戏的方式比较容易接受,我们就把相关的展览设计成参与性很强的项目,让孩子的手、眼都动起来,用一种学习和体验的方式来了解香港的自然历史和文化历史,比如在介绍农村生活文化的时候,会有专门仿制的农家院落,让孩子进去体验农民的生活。参观过程中,可以交谈,可以进行社交活动,老人、孩子都可以互相介绍和讲话,没有那么严肃,而是生活化的、活泼的、多功能的,把博物馆变成一个能够学习的场所,可以欣赏,也可以休闲和社交,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香港文化博物馆已经不再是传统概念上的博物馆了,它增加了许多社会功能,是现代博物馆的一种发展趋势。

  记者:吸引了什么样的观众过来呢?

  黄秀兰:学校的观众是很主要的,在我们这里差不多有四分之一是学校团体来参观的,另外四分之三比较复杂。老人的数目也不少。我们有个特别的剧院,还有一个小舞台,可以让老人观看粤剧表演,也可以自己表演,很多老人都愿意来参加,我们又推出一些年票的服务,收费很低廉。我们很注意对观众的长期培养。我们有一个“小先锋”团体,小学生可以自由参加,2003年推出以后很受欢迎,香港文化博物馆是一个很好的品牌,很多家长也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参加,我们是公益性的事业,收费也很低。现在针对中学生我们又推出了“文化新人类”活动,主要选择对本土文化艺术有兴趣、对博物馆工作有兴趣的少年,让他们参加一些工作实践,发表对香港本土文化的感想和看法。我们会安排工作人员给他们上一些有关的课程,比如馆长会向他们介绍一些藏品的背景和意义、收藏方法等,也请他们尝试向学校和社区进行文化推广,互相交流,这样他们既对博物馆有了认识,也对本土文化了有认同感,效果很好。以后他们长大了也许会参与到这样的工作中来。

  记者:还有其它新的运作方式吗?

  黄秀兰:有。除了把外面的人带进来,我们也主动走出去。我们有一个“跨出博物馆”的理念,不是等着别人走进来,而是我们走出去,向大家宣传现代博物馆的概念。我们会和不同的机构合作,做一些展览计划,比如我们和地铁公司合作,他们也希望把文化的元素注入他们的空间,这样就产生了“艺术管道”这样的展览概念。还有就是和商场合作,在里面开辟专门的地方展示一些博物馆的艺术品,有一些不是那么珍贵的,比如相机、照片、月历牌等,就可以拿到那里进行展览。我们也会把一些珍贵的文物通过图片和复制品的方式放到商场等公共场所去展览。另外,现在我们开始尝试和社区合作,比如我们和社会福利机构合作,给社区老人提供文化的一些服务项目,我们提供内容,借助社会福利机构的体系,然后让文化发挥作用。我们也特别关注弱势群体,比如贫困家庭的儿童、单亲家庭的儿童等。当然我们不是社会福利机构,但我们可以把大家各自的资源综合起来,互相合作,这样服务就会更好。社会福利机构也十分欢迎我们的这些活动和构想。

  记者:和内地有没有文化上的交流?

  黄秀兰:很多。香港文化博物馆是回归之后才成立的,所以一直都和内地有密切的交流,我们也举办内地不同地方的文化艺术展览,通过展品和内地的人员、专家进行交流,对内地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我们还积极到内地去办展览,曾组织过一个国际海报展览,包括海报设计比赛,在2005年和2006年,我们精选了一部分作品到广州、上海去展览,当地观众很喜欢。内地的参赛者很多,水平也很高。最近为庆祝香港回归10周年,我们还和内地联合举办了三星堆的文物展览,香港市民非常欢迎。

  记者:您觉得文化的发展对一个城市的作用是怎样的?对香港的未来有什么看法?

  黄秀兰:现在非常流行文化产业、创意产业,这些都是和文化艺术分不开的,当一个地方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重视培养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和文化素质,世界性的大都会,像伦敦、巴黎、纽约等,艺术发展是很蓬勃的,我们不能单从经济和赚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要有一个文化含量,整个城市才能够有一个比较平衡的发展。

  香港过去经过很多坎坷,回归之前,回归之后,都碰上不少困难,但都走过来了。香港本身是有很强的生命力的,无论是什么样的困难,香港都可以冲过去。现在是一个地球村,哪一个城市都不会是独立发展的,都要受到很多外界环境的影响。回归以来,香港的日常生活靠内地给予了很大支持,所以香港不是一个孤立的地方,我相信香港的未来不需要担忧。

  香港文化博物馆坐落在沙田城门河畔,建筑采用中国传统四合院布局,并糅合现代建筑技巧,别具特色。楼宇面积32000平方米,其中展览厅面积7500平方米,是香港规模最大的博物馆。该馆藏品超过7万件,内容涵盖历史、艺术及文化各范畴,另有3座分馆,分别为位于荃湾的三栋屋博物馆、大埔墟的香港铁路博物馆、西贡的上窑民俗文物馆,是一所综合性的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