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区旗区徽诞生记

http://www.cflac.org.cn  2007-7-3  作者:韩秉华  来源:中国文联网
 

  历时近一年、收到的7000余件投稿为何“无一中选”?评委会五次会议内容为何?以紫荆花为主题的区旗区徽又是如何设计出来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评选委员会成员,香港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韩秉华应邀为我们讲述——

  当时谁也没想到参赛的区旗区徽图案真的没办法由基本法起草委员会以半数票通过选出最终设计,最后由香港的3位专家评委负责修改

  1987年初夏,我在香港报章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关于征集和评选香港区旗区徽图案的启事:根据《中英联合声明》附件明载,香港特别行政区除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外,还可使用区旗和区徽。心中不禁思索代表香港特区的区旗区徽该是怎样的。未几文楼先生约晤,他谈及受新华社毛钧年先生之托,需要有3位代表香港艺术界的人士加入区旗区徽评选委员会,当中有雕塑家、建筑师和设计师,文楼、何弢及我被邀成为评选委员。同年6月份,新华社香港分社协调部丘东先生及唐步青先生到访我的设计工作室。他们带来由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姬鹏飞主任署名的邀请函,邀请我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图案评选委员会委员。11位评选委员会委员分别是:评审委员会主任、基本法起草委员钱伟长,评审委员会主任、基本法起草委员马临,基本法起草委员雷洁琼、霍英东、毛钧年,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吴作人、中国美术馆馆长刘开渠、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荣高棠、基本法咨询委员文楼、何弢建筑所所长何弢、香港正形设计学校校长韩秉华。

  随着新华社香港分社协调部的联络与函件通知,区旗区徽图案评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1987年8月21日在北京举行。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工作日程的安排:区旗区徽图案将在中国美术馆非公开陈列,只供评委参观及评选;评出的初选图案,将会对外展览和在报刊刊登,征询公众意见。会议还讨论了区旗区徽图案的评选办法,其中提出了“在1990年基本法通过以前,咨询委员、起草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如对图案提出修改意见,评选委员会将请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对图案作出修改”。当时谁也没想到参赛的区旗区徽图案真的没办法由基本法起草委员会以半数票通过选出最终设计,最后由香港的3位专家评委负责修改。

  回港后,为了引起大众对香港区旗区徽征稿活动的关注,我在1987年9月30日于《明报》发表了一篇特稿,谈及图腾与标志的发展、世界旗帜的类别、徽号的设计元素与象征意义、色彩与功能作用等,使投稿者对其有更多了解。征集海报和小册子也马上开展设计和制作。透过广泛的宣传,让更多香港市民了解并关心这项活动,同时也为内地准备宣传海报和投稿表格。很快评选委员们又要会面,第二次会议于1987年12月11日在广州举行。会上决定于1988年5月初在中国美术馆初选时评选出区旗区徽图案各26件。评出的图案分别印制成彩色画页,在6月至8月期间先后在北京和香港展出,征询公众意见,作为评选参考。而在第三次会议上评委会最后将会选出各6件复选图案作为二等奖,并初定于1989年12月份交由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全体会议选出区旗区徽图案的一等奖各1件,作为正式件报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同时决定在1990年基本法通过以前,咨询委员、起草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如对图案提出修改意见,评选委员会将请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对图案作出修改。另外,评选会还初步讨论了奖励问题,大家均认为,对获选图案作者的奖励,应是一种崇高的荣誉,评审会提出了颁予由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署名的奖状。获一等奖及二等奖均颁予足金奖章,荣誉奖则获颁纯银奖章,获得一等奖者届时可获邀成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典礼嘉宾。

  当年10月份开始,基本法咨询委员会秘书处受委托在港为征集活动推行了大量推广活动:在1988年1月组织旗徽常识讲座;在1988年1月12日,举行各国旗徽资料展览,参观人数达3万余人;为提高青少年对征集活动的兴趣,咨委会秘书处还特地举办了18岁以下青少年参加的与区旗区徽有关的填字游戏比赛;更在3月30日于沙田马场举行“什么最能代表香港”的儿童绘画比赛,让他们描绘出心中最能代表香港的图画。与此同时,在香港《明报》等报纸上刊登有关广告和征集宣传推广活动的消息,并在报纸上连续刊登旗徽展览的资料。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秘书处亦于1月中旬向内地美术、工艺设计界和全国美术院校分发了1000多份海报和1000多份投稿表格,发动美术界人士踊跃投稿,引起极大反响。而我也在1987年12月应沈阳鲁迅美术学院邀请,前往讲授设计课程两周,院长及老师们知道区旗区徽的征稿海报是由我设计的,还拿出从香港发出的海报,要我跟学生顺带谈谈区旗区徽设计的情况。当时师生反映热烈,还表示将会发动全学院参加。

  初选出的作品大部分应是香港人设计,他们不约而同都以中国旗的五星标志作为主权象征。这反映了设计者都是赞同香港回归祖国的

  1988年4月21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第三次区旗区徽评选委员会议。在评选前,钱伟长主任向评委会报告了区旗区徽图案征集情况。他说:“征集从1987年5月20日《启事》发表开始,至1988年3月31日止,共收到图案稿件7147件(内地收稿3449件,香港收稿3698件),其中区旗图案4489件,区徽图案2658件。这次征集活动,投稿范围广泛,投稿者包括内地各界人士、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香港其他居民,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12个国家的侨胞也投来稿件。”不少投稿人还来信表达他们热爱国家、热爱香港、拥护“一国两制”、盼望国家早日统一的心愿。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香港同胞踊跃投稿。基本法咨询委员会秘书处受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托,在香港开展了一连串宣传推广活动,使稿件从几十件增至3600多件,这体现了香港市民对征集区旗区徽图案的热心。评委们发现,最初交来的稿件,只是一些热心人士的作品,通常参加创作比赛者,都是留到最后一刻,认为无可修改才愿意拿出来。北京方面就是在最后的两星期内,稿件纷纷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如雪片般飞来。除中国台湾外,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缅甸、英国、法国、澳洲、荷兰、哥斯达黎加、挪威、朝鲜等地的华裔人士也踊跃来稿。所有这些,反映了这次征集活动的广泛性和群众性。

  评选当日,踏入北京中国美术馆的东大厅展览场,包围我们的是7000多份色彩缤纷、鲜明夺目的旗徽作品,从十几米高的楼顶串联悬挂垂至地面。现场的气氛使人非常感动,7000多份关心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形象构思,体现在整个400多平方米的展览厅中。

  评委会在仔细审览所有图案的基础上,从中挑选出旗、徽图案316件,然后,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图案评选委员会关于区旗区徽的评选办法》,采用密码编号和不记名投票方式,在316件图案中分别对旗、徽图案进行初选。有些作品直接以香港当时市政局的洋紫荆花标志及旅游协会的帆船标志作为设计,有些还引用我设计的香港艺术节标志,我们都觉得如选出了这些图形,将会涉及版权等问题,建议不能入选。当日评选区旗图案第一轮选出22件(得三票以上者),第二轮从得二票的20件中再选出4件。在三天的评审中,各评委都落足眼力,惟恐挂一漏万,内地评委和香港评委之间,专业与非专业之间,协商合作、求同存异,大家都对初选工作感到满意。在新中国建国时曾经参加过当年国旗评选工作的评委雷洁琼女士认为,这次参加征集活动的作品,比当年中国国旗所征集的设计稿件更多,说明此次发动力量及对香港回归关注很大。评选委员一致认为,这次初选工作是认真负责和公平的,评选过程完全符合评选办法。

  征选作品中,有的以“五星”象征中国主权加上其他元素构成,有的以单星或多星构成,有的以文字设计为主,如英文字母“HK”、中文的“中”字、“双喜”字样,还有的为几何图形,如三角表示太平山,圆形为东方之珠,更妙的是以“金钱”图案象征香港为金融中心。此外,阴阳八卦、太极图案都纷纷为设计者赋上色彩广泛运用。徽号方面,大多采用综合类型,有的将龙配上太平山或帆船,或以五星衬上洋紫荆、白鸽为麦穗所环绕,以锚表现香港为世界大港口。令人感叹的是旅游协会的帆船大标志、艺术节标志、市政局标志也为设计者所采用。形形色色的设计,反映了不同的思想。从装裱中看初选出的作品,大部分应是香港人设计,他们不约而同都以中国旗的五星标志作为主权象征。这反映了设计者都是赞同香港回归祖国的。“一国两制”是一个高瞻远瞩、史无前例的伟大构想,希望确能维持香港的繁荣和安定。

  把五瓣紫荆图案设计成平均放置的螺旋弧形藏于圆内,形成富有动态的紫荆图案,又像风车般旋转,展现香港是一个永不停止、充满动力的城市。这个设计方向得到评委会肯定

  评选委员会第四次会议1988年11月25日至27日在广州举行。在评选后,评委会一致认为,复选出的各6件区旗区徽图案,每件都有其可取和不足之处,并非十全十美。像香港这样在世界地图中只有一个小点的地区城市,需要有较独特个性的造型图案徽号象征,使人容易记得。荣高棠先生在运动会中多次接触各国旗帜,他亦认为在这次参赛的作品中很难完全满意挑出一面旗或一个徽号来代表香港。评委会一致认为,如果本次选出的图案未能获得草委会2/3以上的有效票通过,则建议由起草委员会决议继续委托评委会,组织专家在参赛的基础上作出修改。

  我在讨论代表香港形象的旗徽设计方向时,提出了香港人喜欢的市花洋紫荆可作为设计元素,建议可参考中国吉祥图形中的螺旋动态图案,把五片花瓣置于圆形中作为造型,何弢委员也随即在酒店的花园中摘下一朵紫荆花带回会议室与众委员参看花的形态。大家在图案修改的过程中,认为这是一个可行的方向。

  1989年3月6日,区旗区徽图案评选委员会主任钱伟长、马临与部分评委会委员毛钧年、文楼、何弢及我在香港会面。钱伟长报告了草委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对区旗区徽评选的结果,获二等奖的12件区旗区徽图案无一件获得出席会议委员半数以上通过。我再次提出了在众多的参赛图案中,有不少是采用代表中国主权的五星、红星或五角星,亦有不少涉及引用香港市花洋紫荆作为设计元素构成。洋紫荆颜色鲜艳,予人好感,就像加拿大国旗亦是采用枫叶及红白二色作为设计,简单明确,是世界上最易识别的旗帜之一。在参赛作品中不乏紫荆花概念,只可惜不少是使用当时的市政局标志为蓝本,直接引用或作些微改动。有些则是在紫荆造型上太复杂,美感不足且欠缺独特个性。我建议主体视觉造型上可运用洋紫荆加上代表中国的五星或星形,紫荆图案形状要有异于当时市政局对称构成的洋紫荆图形,更可借鉴中国剪纸的吉祥图案中常应用的回旋图案。把五瓣紫荆图案设计成平均放置的螺旋弧形藏于圆内,形成富有动态的紫荆图案,又像风车般旋转,展现香港是一个永不停止、充满动力的城市。这个设计方向得到评委会的肯定。

  为了有效地把设计修改做好,文楼、何弢和我3人分工负责绘画草图。文楼画的是以五角星为外内藏稳重的对称紫荆图形,旗面色块以红蓝色为基本色;我画的是以动态紫荆内藏一颗五角星,以红为主并配蓝白相间条的图案;何弢画的则基本上以动态紫荆与小五星花蕊构图,并以单红色为主。在造型上我负责的紫荆以几何圆弧段图形构成为主,何弢委员负责的以紫荆为外内含小五星花蕊图形。在这种方向的大前提下,可发展出3组在意念元素上是同类型、但在视觉及造型上则各有分别的图案,可给草委会多些选择。最后修改好的旗徽设计图交到我的工作室,把6个色稿图案制作成画页,并配上文字以供第五次会议全体评委会委员参考。在草委会最后通过的五星花蕊紫荆花图案,曾在市面使用了一段时间,它的特征是花的头部尖细而向内勾入较深。现今沿用的第2个版本是再次改善、结合了以几何形为规范的版本。在整个过程中,区旗区徽图案是经过三人小组沟通分工合作,综合多方意见及视觉造型而产生的。

  1989年12月14日至16日在广州举行了区旗区徽评选委员会第五次会议。这次会议的第一议题就是把经香港的评委专家集思广益的3幅旗徽修改初稿带到广州,在评委会上给内地委员参考研究。1990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上,评选委员会向起草委员会报告了区旗区徽图案并予以说明。起草委员会全体会议采用不记名投票方式,以简单多数票的通过方法,选出了五星花蕊的紫荆图形,并正式呈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后审定。

  香港区旗区徽图案是关心祖国统一、香港顺利回归祖国的人士集体创作,成果是属于所有的参与者的

  香港回归转眼已有10年,港人对区旗区徽已产生认同和热爱。政府建筑物、政府人员制服、文件、证件等都有区旗区徽的形象,区旗更随着香港运动精英的胜利而扬威海外,又随着文化交流团舞动于世界各个角落,令更多海外人士认识香港。

  随着时光流逝,许多人也不太清楚区旗区徽是怎样产生、不知是个人还是集体创作了,也不知道为何没有颁发一等奖荣誉。我想全赖征稿前期经验阶段,汇聚了四面八方不同概念的想像力,启发反映香港的特点,让评委会参考后才能把握到香港区徽、区旗是应该采用什么元素来展现于视觉图形上。因此,7000多份征稿应是一个创意的源头,没有7000多件作品的基础及意念,没有这么多设计者为特区费心思,香港特区的旗徽便不能确定方向而顺利产生。当年评委会考虑到草委投票的结果,没法从二等奖中各选出旗与徽作为一等奖,并且要对7000多份投稿者负责,因此委托我们香港3位评委集体修改出3套方案,由草委会投票决定设计最终完成,所以没有能颁发一等奖。今天大家看到的旗徽,是在图案征集评选活动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共同研究、修改的成果。总的来说,香港区旗区徽图案是关心祖国统一、香港顺利回归祖国的人士集体创作,成果是属于所有的参与者的。

  1990年春天,草委大会通过选出区旗区徽后,安排了基本法起草委员、评选委员与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合照。各人站好位置后,中央领导人邓小平、杨尚昆、万里、江泽民、李鹏、荣毅仁进入大厅,与我们挥手打招呼,坐下来后,摄影师马上开始拍摄。当时我选择站在最后亦是最高的一排,现回看照片,我刚好在屏风“松鹤延年”壁画的红太阳下。照片不知不觉已保存了18年。照片中人已有多位逝世。时代不停进步,当时对一国两制满怀信心,但亦未想到今日中国发展一日千里,受人尊重,香港总体上亦是繁荣安稳,值得我们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