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视:引领娱乐文化潮流

http://www.cflac.org.cn  2007-7-3  作者:何苏六 李 智  来源:中国文联网
 

  从战后到上世纪80年代,香港用30余年的时间发展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金融中心。经济领域的高速飞跃,使社会风貌随之变化。在香港,中国传统文化有较深的根基,而特殊的历史经历和地理位置又让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相互交汇。电视,从在香港出现起,就与本土文化的形成相伴而行,并透过自身的敏锐触觉,记录了属于香港的沧桑。

  电视剧与内地交融中赢得拓展

  在全世界的华人范围内,尤其是华人密集居住的东南亚地区,香港电视剧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只要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华人,几乎都有观看香港电视剧的经历。统计显示,从1990年至2004年,香港平均每年向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输送1000小时的电视节目,其中主要是电视剧集。即便是在各种娱乐栏目花样翻新、种类繁多的今天,香港无线电视台中文频道翡翠台,每天18小时的播出时间内,仍有将近7小时的电视剧播放时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就已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市民阶层。在香港工业化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在工作中的压力需要用闲暇时间来排解,电视剧成了调节生活重压的选择之一。这一时期,电视剧这种艺术形态崭露头角。到了70年代,由于电视台之间的竞争,香港电视剧创作渐入佳境。当时的电视剧与经济处于上升期的香港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剧中人物往往陷入复杂的处境,难以用道德的正邪来区分,而且不再有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规范,剩下的只有个人成功的追求和出人头地的狂想。这些都与当时的社会主流意识密不可分。尤其可贵的是,这一时期的电视剧领域为电影创作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徐克、许鞍华、林岭东、谭家明等一批当今香港电影的中流砥柱,当时都在电视剧领域得到锤炼。

  20世纪80年代,香港电视业企业化管理模式逐渐走向成熟。在制作中具体表现为题材选用迎合大众口味、演员方面则实行明星制等。不过由于管理体制追求收视率而约束创作,使得电视剧只能维持普及文化的背景气氛,在不断重复中延续过去,某种意义上说也就失去了部分原创力。
对香港老百姓来说,1997年是一个心理时间。回归的心态在电视剧作品中当然会有反映。20世纪90年代曾风靡内地的梁凤仪财经小说已经不能再算畅销书,但根据她的作品《世纪末童话》改编的电视剧却余威不减地占据了回归后一段时间的电视黄金时段。这部回归后不久产生的作品反映了一部分香港人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回归,利用内地开放政策制造的商机,推动两地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形成与内地更为实质的密切联系,以此克服两地在文化等领域的差异。

  1997年前后,以各种电视剧的收视情况和受欢迎程度来看,演员众多、剧情轻松的古装电视剧受到了新一代香港电视观众的喜爱。比如《河东狮吼》、《醉打金枝》等等,时代背景与空间环境似乎都不再重要,只要台词搞笑、故事诙谐,收视率往往很高。

  20世纪90年代后期,香港电视剧类型化严重,香港观众对看了20年的风格样式逐渐审美疲劳,香港电视台尝试跟内地的电视剧制作机构合拍电视剧。仅1996年,就有《香江风云》、《再见艳阳天》、《战国传奇》与《喜乐会》四部合拍片,另外由内地协助拍摄的还有3部,分别是“亚视”的《千王之王重出江湖》,“无线”的《壹号法庭》和《刑事侦缉档案》。

  回归之后,由于内地电视剧创作水平的不断提高,香港也增加了引进内地电视剧的数量。1999年,在电视剧收视率上一直低于TVB的“亚视”,首先引进了《雍正王朝》、《还珠格格》,点燃了收视热潮。2000年《康熙微服私访记》收视率不断攀升,由29点直升到40点,创下了内地电视剧在香港“无线”播出的最高收视率。2002年,“无线”翡翠台晚间热播的电视剧也是《大宅门》、《少年包青天》这些在内地大受欢迎的电视剧集。

  不少的香港本地市民阶层,非常看重电视剧的娱乐性和故事性。在“电视欣赏指数调查——最佳节目颁奖礼”的“优质长篇剧集”评选当中,2001年到2005年共有五套香港本地制作的电视剧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优秀剧集,按照平均欣赏指数排列,分别是《戆夫成龙》、《金枝欲孽》、《冲上云霄》、《妙手仁心Ⅱ》和《亚旺新传》,全部属于无线电视台制作。由此可见,无线电视台在电视剧制作方面的优势无可置疑。2007年热播的《溏心风暴》和《师奶兵团》也是无线电视台自己制作的电视剧集。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电视剧曾经是内地观众了解香港和港人生活的一个窗口。在上世纪80年代,不少的作品像《流氓大亨》、《万水千山总是情》等都曾经在内地引起轰动。新世纪之后,内地制作电视剧的水平逐步提升,电视剧精品层出不穷;而韩国电视剧呼应了内地观众需要民族传统精神的心声,它以一种汉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打动了中国观众,相形之下港片在内地的境遇似乎逐渐边缘化。不过,2005年的《金枝欲孽》却以精巧的故事设计、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演员的精彩表演再次赢得了内地观众的认可。湖南卫视将这部电视剧作为重头戏在黄金时间播出,引起了很好的反响。

  目前,不少的香港电视演员都到内地拍摄电视剧,而香港本地的电视剧也试图进一步打开内地的市场。在2007年的上海电视节上,香港无线电视台大手笔地将旗下的高层及近乎所有的大牌明星全都空运到了上海。表面上,这是为庆回归60集电视剧《岁月风云》即将在央视八套播出造势,实际上更反映了香港电视开拓内地市场的雄心。

  综艺节目类型广泛 色彩纷呈
香港电视有极为鲜明的娱乐特色,因此其综艺节目亦不容忽视。香港的娱乐节目类型广泛,包括综艺晚会、娱乐栏目、游戏节目等等形态。综艺娱乐节目在香港电视节目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有资料显示,电视台每天播放的文娱节目(包括体育节目等)约占70%,需求量非常大。曾经有人断言,香港电视黄金时间的魅力,主要来自于电视剧和大型综艺节目。其中,直播大型综艺节目更是香港电视媒介的独特专长。

  香港的综艺晚会分“常项性的”和“特别节目”两种,前者最为著名的就是无线电视台的《欢乐今宵》,后者则包括了各个电视台的台庆庆典、选美比赛、慈善公益晚会和各类颁奖典礼等。

  回归之后,香港有不少的娱乐节目新鲜出炉。《残酷一叮》就是非常受欢迎的一个电视娱乐节目。该节目是由香港无线电视台制作的一档综艺节目,从2005年2月起开播,游戏模式以美国的《一夜成名》为蓝本,加以修改成为一个全新的歌唱比赛。参加者在台上唱歌,每唱1秒钟,便会有100元港币的奖金,以2分钟为上限,最高可获1.2万元奖金。参赛者只要被主持人及嘉宾评判一“叮”,就要立刻接受主持人的无情评判。即便如此,参加者还是可以根据所唱的秒数多少,领取相应的奖金。因为该节目还设计了擂主和攻擂等环节,并以奖金作为吸引观众的砝码,于是在香港本地掀起了收视和参与热潮。

  2006年,中国内地杂志《新周刊》所评选的“2006中国电视节目榜最佳美食节目”中,无线电视台节目《美女厨房》入选了提名。此外,无线电视台的“香港小姐”和亚洲电视台的“亚洲小姐”等选拔也定期举办。“亚洲小姐”选拔几年前已经开始在内地举办晚会,而今年的“香港小姐”为了提高影响力,还安排入围者到北京和天津等地拍摄外景,主办方甚至提出让内地的女孩子参与到“香港小姐”的选拔当中。为拓展内地市场,香港的娱乐节目开始纷纷北上。

  应该说,香港电视是香港文化的一个展示窗口,同时也是香港文化的组成部分。香港文化既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守成,也不是对西方文化的照搬,而是在继承和汲取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对这些不同文化形态的融合。回归十年来,香港电视领域也发生了一些相应的变化,但这些变化是持续、渐进的。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香港的电视必将呈现出更加不同凡响的风貌。

相关链接

  自1957年“丽的”电视台的创办至今,香港电视业已经历了50年的发展。截至2000年8月,香港共有8家持牌的本地或非本地电视机构,香港地区的观众所能看到的本地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电视频道有40余个,是名副其实的“媒介大都会”。在众多的电视机构中,亚洲电视、无线电视、香港电台电视部是最重要的部分。

  “丽的”与亚洲电视

  1957年5月29日,丽的呼声(香港)有限公司首次做有线电视广播,开启了香港电视业的历史,这就是香港最早的电视台“丽的映声”,即“丽的”电视台——亚洲电视有限公司(简称亚洲电视或“亚视”,英语缩写ATV)的前身。

  “无线”的创办与发展

  1967年11月19日,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无线电视台或“无线”即英文缩写TVB),1967年11月19日正式启播,成为香港第一家提供无线电视播映的电视台。

  香港电台电视部

  1969年,在港英政府的扶持下,香港电台成立了公共事务电视制作组,专门制作配合港英政府各项政策措施的电视节目,并于20世纪80年代由政府电视转向了公营电视台的定位。

  “有线”和卫星电视

  1993年10月31日,香港中断了20年的有线电视服务宣布恢复,标志香港电视进入多元化新时期。

  1990年,香港和记黄埔集团与其他公司合资创办卫星电视(英文缩写STARTV);1996年凤凰卫视开播,成为全香港唯一 一部全部用国语播出的电视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