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上清凉在云山
栏目:笔荟
作者:骆志平  来源:中国艺术报

  云居山简称云山,其沿九岭山脉蜿蜒而来,已近脉相尾端,本应放逸平缓,不耸奇峭之峰,可愈是群峰叠嶂,泉壑幽咽。近千米的海拔,岩崖危峙,深涧飞瀑,云以山为家,山以云霞作霓裳。山风自在,山花无羁,禽飞兽走,杳少人迹,初入但思荒寒。可云山高处,殿宇重瓦;五老峰前,坐似如来。其境清凉,如月印水,彻照天地;如钟暮响,杳落深心。

  唐代司马头陀为堪舆大师,天人法相。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他与道容禅师从长安出发,芒鞋竹杖,踏破云海,一路堪山寻龙来到云居山。没想到八百米云端居然伸出了如来掌,其域之阔,可陈兵跑马;其境之深,可掩翠涵幽。司马头陀心生欢喜,牵起道容禅师手,奔走于云端。再细瞅,四面山峦起伏,形似莲花相簇摇碧浪,霞光四射,有如菩萨拈花献如来。两人击掌欢呼,司马头陀说,此为莲花城,龙象居所,人从天愿,请禅师就此结缘。于是,道容禅师留在云居山,率众凿石筑室。从此,云居山上有了木鱼声。

  登云居山如来掌,必先过赵州关。山门要隘,乍一听去,像是到了哪座天下雄关,实则为禅门高僧对机印证之法门。相传唐禧宗中和三年(883年),赵州从谂禅师以八十高龄来此参访,从谂一生行脚,为禅宗大德。为示恭敬,时任住持道膺禅师,步行数里,前往隘口相迎。两位长老相搀相携,在一众山僧簇拥下,观机逗教,相酬印证,看似笑语呵呵,实则风荷疾雨,鸢飞鱼跃。虽未有高低之分,却留下了赵州和尚过禅关的佳话。后人建牌坊以纪,旨在追忆两位大德同缔宗门胜迹。

  据记载,云居山最早的渊源,始于战马嘶鸣的战国时期。秦并六国时,楚将欧岌携怀王之子康王避难至此,秦将王翦率大军尾随而至,混战中,康王走散,下落不明。欧岌难掩心中羞愧,循身修道,隐入云山。人们感念其赤诚,遂将此山称作欧山。从此,云山深处藏将相,红尘落魄起道心。

  不过,云居山的因缘不应落在战乱中,更不应以欧山作华盖,遮掩佛门禅境。道容禅师为云居寺开山鼻祖,和弟子全庆、全诲先后在此驻锡七十年。道膺禅师由庐陵转锡云居后,法席更为盛大,殿堂重阁,僧众过百,天下来此礼佛者甚众。只是那时的寺庙称作“云居寺”,对此,唐宋诗词可佐证。唐宋以来,白居易、苏东坡、黄庭坚、王安石、朱熹、陆游等纷纷踏访云居山,留下了不少好诗篇。白居易《游云居寺赠穆三十六地主》诗:“乱峰深处云居路,共蹋花行独惜春。胜地本来无定主,大都山属爱山人。”宋元丰年间,东坡居士寻踪而来,与佛印禅师行走莲花座中,留下一首《和黄山谷游云居》:“一行行到赵州关,怪底山头更有山。一片楼台耸天地,数声钟鼓落人间。瀑花飞雪侵僧眼,岩穴流光映佛颜。欲与白云论心事,碧溪桥下水潺潺。”将云居山的恣肆雄奇和寺院的深幽空灵裁若锦绣,遗泽后人。后来者更有“云岭甲江右,名高四百州”“冠世绝境,天上云居”之赞誉。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亲书“真如禅院”以赐,嘉以真如圣所,禅宗心脉之系。真如禅寺之名遂缘起于此。

  云居山山路崎岖,云山雾海,上山下山,都不容易。从山门初建起,山中僧众便以农禅为归,过起了山中人的日子,凿石铺路,烧砖铸瓦,种植农桑,砍柴掘井,全凭众僧众力。千年以来,百丈清规恪勤不减,早堂晚课、暮鼓晨钟,从未间歇。相比其它名山古刹之气派,真如禅寺就如穿着一件粗布衫,不论远眺还是近观,都是素面法相,无珠翠琉璃之件,无藻绘雕龙之饰,石垒砖砌,如农舍,似学堂,又如蓑衣斗篷立田园。寺中最让人念念不忘的那株无心百果树,一千二百岁的年纪,苍颜披新叶,倚着最老的檐墙,撑开了真如禅寺的清凉境,正所谓“无心惹俗事,百果尽如来”。

  后来,山寺几毁几建,但禅容未变,佛心不改。宋代,法如禅师,提倡“披蓑侧立于峰外,引水浇蔬五老前”。近代虚云长老,更是以百岁高龄,率僧众开荒垦地,躬耕陇亩,苦行苦修,一人不作,一日不食。一诚老和尚承其法门,苦修农禅,袜底补丁一摞摞。高僧大德,一路沿袭,真如禅寺根深叶壮。如今,寺院周边嘉禾满陇,菜青果香,宛然孟浩然笔下的田园,一片小村郭,落座莲花城,多美呀。去年,寺院收割稻谷四万斤,果蔬近千担,云居禅境,丛林样板,本色相传,终成正果。

  禅宗之地,不持奢念,方守本心。真如禅寺禅风悠远,法眼高瞻,弟子遍布天下丛林。祖庭祖庙,不乏虔诚之众,想哗众取宠,做大排场非常容易。然而,真如禅寺的菩萨住惯了低矮的瓦檐,吃惯了粗疏的山食。若给其披上一件华美的服饰,奔走于世俗的热闹中,肯定不习惯。何况,“熄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的警语犹高悬如镜,谁个走过,不在心中自照自鉴。

  轻烟笼寒水,冷月聆梵音。真如禅寺从唐代走来,一季季寒暑更迭,一岁岁因缘聚散,不知冷淡了多少天下禅和子。好在莲花城中有夙缘,劫后重光,每废更新。明洪武年间,刘伯温为护主固江山,行走于名山古刹,置铁剪斩龙脉,令佛界愕然。云居山同样有过如此之传说。好在后来的皇帝不糊涂。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年),北京万佛堂主持洪断和尚梦见云居山上佛光闪烁,遂发大愿,欲重振真如禅寺。神宗母亲慈圣皇太后闻言,特赐洪断禅师紫衣法物一件、千华卢舍那佛铜像一尊,以示佛土庄严。铜像高达丈余,为佛门至宝。洪断和尚不敢辜负太后慈恩,在云居山驻锡十年,一直到万历三十年(1602年),殿堂落成,才回京师复命。神宗皇帝龙颜大悦,大笔书匾:“寡过未能”,并为禅堂撰联:“智水消心火,仁风扫世尘”,真如禅寺从此兴盛如故。

  到了近代,真如禅寺毁于日寇炮火。1953年,一代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以113岁高龄来到云居山,主持祖庭重建。此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再续佛缘,谈何容易。然而,虚云长老坚志勇猛,广募善缘,天下弟子闻风而动,不到一年,就聚拢僧众过百人。历时六年,挖池塘、化铁剪、续龙脉、筑佛墙,直至青灯耗尽,圆寂于真如禅寺。复建的寺庙面积约6600平方米,僧众120多人,一时禅风普被,天下闻名。

  六祖慧能之后,一花开五叶,从此禅门分五宗。传至近代,除了曹洞宗、临济宗法脉兴旺,其它三宗沩仰、云门、法眼早已断承。虚云长老为一代禅门泰斗,为续宗门法脉,一生奔走,历四朝五帝,以百廿之龄,建庙八十多座,中兴了云南鸡足山祝圣寺、昆明云栖寺、福建鼓山涌泉禅寺、广东曲江南华禅寺、乳源云门大觉禅寺以及云居山真如禅寺六大禅宗祖师道场,可谓无量功德。世人赞誉其“一肩挑五叶,五叶归一花,近代丛林由此兴”,实不为过。其生前弟子遍布全球,法门中人笑言:“往前溯三代,天下和尚不是云居山的孙子就是云居山的子孙”,可见其厥功至伟。后来性福、海灯、佛源、本焕、传印、一诚等一众高僧大德均出自其门下。

  如今,赵州关门楣高举,托禅风于隘口;明月湖轻波抚铁剪,连法脉于山门。碧溪水色清澄,依山而来,环流不息,将佛印桥的相酬嵌入了“谈心石”;东坡居士吟风诵月,写的皆为菩提经。罗汉墙崚嶒粗朴,元刻的“蕊香”二字,沉浑刚健,古意苍苍,丛林周边到处都是麻石铺成的山路。山僧说,这是一诚长老带领僧众凿石而成。一诚长老曾经跟身边弟子讲,多凿点石头留存在寺院,哪怕世事无常,再历沧桑,垒石即可复山门。由此可见,虚云长老法脉传承的几代人,心底多么的憨实澄净。

  在智慧泉喝了几口云山水,又登石级寻访一下塔林旁边的安乐神,再回首五老峰,无上的清凉恍若那塔尖檐角萦落的停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