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体育舞蹈
在民族院校体育教学中的普及发展
作者:朱萍玉  来源:中国艺术报

  壮族体育舞蹈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承载着壮族人民的深厚情感和生活体验。壮族体育舞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通过学习和传承壮族体育舞蹈,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的珍视和传承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同时,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他们的舞蹈艺术水平和审美情趣,促进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因此,探索壮族体育舞蹈融入民族院校体育课程的价值与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明确融入价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底蕴。壮族体育舞蹈在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一方面,融入壮族体育舞蹈可以丰富民族院校体育课程的内容,使其具有更强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传承意义。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壮族体育舞蹈,增进对壮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心。如被誉为“广西民族民间舞蹈一枝花”的扁担舞就蕴含着人们对于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殷切期盼,学生通过学习编演,可深入体会壮族劳动人们吃苦耐劳的优秀精神品质及淳朴真挚的生活态度。

  注重课程设计与安排,传承和发扬壮族体育舞蹈文化。课程设计首先需要考虑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相结合的理念,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壮族体育舞蹈的基本动作、舞蹈技巧和演出表现,同时理解其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如在“铜鼓舞”的教育教学中,可向学生们介绍铜鼓文化的历史由来、发展历程、文化底蕴及舞蹈动作的象征意义等,让学生们共同挖掘、研究铜鼓舞丰富的肢体语言特征,从而有效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舞蹈艺术。其次,课程设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保证壮族体育舞蹈专业性的基础上,融入素质教育的理念,使学生在学习壮族体育舞蹈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团队合作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展示个人风采。再次,教学安排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创设多样化的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参与度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壮族体育舞蹈文化的目的。

  创新多样教学路径和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在融入壮族体育舞蹈的体育课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系统的教学安排和科学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使其深入了解壮族文化和壮族体育舞蹈的内涵,掌握基本的舞蹈技巧,培养学生出色的表演能力,同时需要注重对学生艺术情感、审美情趣的熏陶。在教学路径上,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形式,拓展壮族体育舞蹈的教学路径,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如在壮族“舂榔舞”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传统技法的讲授,也要注重舞蹈编创和表演训练,让青年学子们在一阵阵铿锵有力的击板捶棒声中体验壮族历史悠久的稻作文化,激发学生对壮族体育舞蹈的浓厚兴趣并使之始终保持活力。

  发挥多主体作用,提高教学针对性。壮族体育舞蹈在民族院校体育中的普及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要通过多方合作和资源整合,推动壮族体育舞蹈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对于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学校可以加强对相关资源的搜集、整合和更新,也可以与地方文化机构或专业团体合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以丰富校内的教学资源。学校还可以积极倡导并支持相关的资源投入,包括专项资金、设备设施等支持,以改善壮族体育舞蹈教学的资源条件;对于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学校可以加大对壮族体育舞蹈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教师参加相关的专业学术交流活动和培训课程,提升其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还可以加强与相关专业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壮族体育舞蹈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对于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积极性参差不齐等问题,学校可以设置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壮族体育舞蹈的学习和实践,如举办校园舞蹈比赛、文化表演等活动,为优秀学生提供奖励和表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总之,学校应加大对壮族体育舞蹈教学的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间的文化交流,提高学生对壮族体育舞蹈的认同感。

  随着社会对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视,壮族体育舞蹈必将成为民族院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设置和发展规划也将更加系统和完善。同时,通过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教学辅助,使壮族体育舞蹈教学更加多样化,将大大提升教学效果。此外,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科交叉融合也将为壮族体育舞蹈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促进其在民族院校教育体系中普及发展。

  (作者系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