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叶永烈著述近3500万字,科幻科普作品近2000万字,纪实作品近1500万字。二十岁即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这套科普作品畅销几十年,印量过亿;他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畅销300万册,是《三体》之前中国最畅销的科幻作品; 《毛泽东与蒋介石》等作品,同样成就非凡。如今,叶永烈老师已逝世,而我所不能忘怀的,是一生之中,与他有过三次“相遇” 。
第一次,是小时候,那时候才刚刚会认字,很不喜欢语文课本上的那些老旧文章,不料有一天在课本的一页上,看到了《小灵通漫游未来》的故事,讲述“小灵通”吃了一个有西瓜那么大的鸡蛋,讲述“小灵通”坐上了任意遨游的飞车,讲述“小灵通”吃完饭不用洗碗、下雨也不用打伞……在那个课外书匮乏的年代,课本里竟有那么好看而神奇的故事,真是令我大开眼界。又过了几年,我渐渐长大,看到了《神秘衣》 《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等令人“脑洞大开”的科幻小说,真是如痴如醉。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是一个叫叶永烈的作家写的,而他也成为我童年最喜爱的作家、最渴望见到的人。
之后的几年,我继续找叶永烈的科幻作品读。他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科幻经典《腐蚀》 ,至今都不落后于时代;他的《金明科学探案》等作品,开创出了“科幻+侦探”的科幻类型流派;他还将意识流先锋性等写法融入科幻文学,更有《演出没有推迟》这样描写病毒瘟疫横行时期人类社会情形的科幻作品。最令人惊讶的是,上世纪90年代迈克尔·克莱顿写出、斯皮尔伯格拍出《侏罗纪公园》来讲述复活恐龙的故事,殊不知十几年前,叶永烈早已在《世界最高峰的奇迹》中将恐龙复活过了。这便是叶永烈科幻小说的前瞻性、警示性。
后来他不再创作科幻作品,是科幻的遗憾,是我的难过,但,也许是他的一个新的开始。而我在千禧年之后的一次会议上,终于真的见到了他。那时我刚刚工作没多久,有幸参加了他的新书发布会,那本书叫做《商品房白皮书》 。在我的印象中,一个作家只能写一种门类的作品,我忽略了那些才华横溢的作家,是可以跨界、跳跃,从一个文学宇宙跃迁到另一个文学宇宙的。我当时实在想不到他会写这样一本“奇怪”的书。实际上,那本书是一部深入调研后的纪实作品,几乎写到了中国当时最引人关注的房地产等方面的问题,他以一个记者和纪实作家敏锐老辣的眼光,以科学思维的超前预见性,以优美的文学语言,完成了一部扎实的作品。
又过了将近十年, 2013年的11月21日,我清楚地记得这个令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这是一次文学活动,在河北涿鹿榆园内,我终于见到并近距离地接触了两位我童年时的偶像,还和他们一起喝酒吃饭聊天散步。他们就是叶永烈和六小龄童。他们当时商量共同创作一部关于美猴王的电影。富有科学想象力的叶永烈,和被认为最符合人们心目中“孙悟空”形象的六小龄童,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我满心期待着。饭后,我陪着叶永烈和他的夫人在园区内散步,这时,我也理解了他后来不从事科幻创作的原因,很羞愧于此前多年对其不再写科幻作品的不解。我说出我小时候对他的印象和后来对他那些不解,他并没有生气,笑着原谅了我。那天我问了他许多问题,一起走了很多路,感到他是如此敦厚、儒雅,他的眼神很深邃,他的举止又轻盈又智慧。
如今,我只能在记忆中怀念与叶永烈老师的三次“相遇” ,那也是我的童年、青年、中年。童年时他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新奇而美好,是纯真与干净,这也是我后来热爱科幻,也想为青少年写科幻的重要原因。青年时的叛逆和不解,是因为冲动和无知,而中年时的理解和包容是因为经历过人间的种种,是因为看到了更高的维度与更大的智慧。
我希望,在未来,不止三次,我们还会在新的维度、新的空间、新的思想里,散步、畅饮、聊谈。我知道,叶永烈老师的生命会永远在他的作品中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