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青文集》 田青 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8年10月出版
“把自己的所学,贡献给国家、反馈给社会,继承导师杨荫浏的学术传统和作风,是我一生的追求,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我生命中自然而然的体现。 ”日前,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田青文集》 9卷在京发布,在发布会现场,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著名音乐学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田青感慨道出了他不变的初心。
1977年,田青从天津艺术学院毕业后留校工作,同时负责“中国古代音乐史”和“西方古典音乐名作”两门公共课。与有大量音响资料的西方音乐史课相比,田青感到中国古代音乐史课可听的音响资料太少。为了寻觅还“活着”的古代音乐作为音响教材,他开始进入“保守”的佛门,希望能从寺庙的高墙里找到中国古代音乐的遗存,从此“一入佛门深似海” ,与佛教文化结缘。
1982年,田青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音乐系,成为杨荫浏先生的关门弟子。没想到,在讨论研究方向的时候,杨荫浏不同意田青以佛教音乐作为硕士论文的选题,因为当时研究佛教音乐,只能去台湾。“当时说去台湾,就像说去月球一样遥远。 ”田青说,受当时的条件限制,他只好暂时放弃佛教音乐的写作,着手魏晋玄学与古琴音乐的研究。2002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研究中心成立以后,田青出任主任,他说,中心成立后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但影响最大的是举办了2003年第一届中国佛教道教音乐展演,台湾佛光山梵呗团与大陆团体同台演出,这直接促成了星云大师任名誉团长、田青任艺术总监的“中华佛教音乐展演团” 2004年赴中国台湾巡演和其后赴中国香港、澳门及美国、加拿大巡演的盛事。田青的佛教音乐研究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2000年,一个“偶然”事件让田青走入大众视野。那一年,中央电视台主办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请田青做评委。“我由于一直囿于书斋生活,从未关注电视节目和声乐现状,所以一旦参与这个全国性、权威性的声乐赛事,集中就近观察中国声乐现状的时候,便发现了一些问题。而当我面对电视镜头点评的时候,学者一贯直言的习惯,便无意间造成了意料之外的社会反响,也间接促成了我后半生学术事业的转向:走出书斋,面向社会。 ”田青开始积极提倡向民间学习,发现民间优秀歌手,反对全盘西化,从提倡声乐领域的原生态唱法开始,全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田青说,后半生走出书斋,面向社会,这样的转向也来自导师杨荫浏的影响。杨荫浏一贯的学术作风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他研究律学,不但亲自做律管实验,而且把研究的结果应用于实践,做“弦乐器定音计”之类的工具,帮助乐器制作工人为弦乐器贴品,为管乐器钻孔,以保证乐器定音的准确。
凭借数十年在学术研究领域的不断开拓和卓越建树,田青努力打通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壁垒,把琴学、昆曲、原生态民歌以及古老乐种重新扶至国家殿堂。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原所长张振涛所说,当年杨荫浏先生借底层艺人“翻身作主”的大力,把《二泉映月》普及全国,那么田青则是借非遗大力,把“原生态”的保护理念普及全国。在田青的倡议下,央视于2006年第12届“青歌赛”正式设立“原生态唱法组” ,成为继“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格局之外的另一新领域。
2017年至今,在老友张振涛和学生王红的建议下, 《田青文集》在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文集正卷7卷、附卷2卷。其中正卷收录了田青绝大部分的文章和演讲录,除已出版的专著、文集,还包括过去几十年散见于报纸、刊物、网络的学术论文、讲演文稿、访谈及其他各类文章。卷一、卷二为宗教文化与宗教音乐领域的专著和论文合集,卷三为中国音乐史论领域的论文与专著合集,卷四、卷五为非遗保护与原生态领域的论文合集,卷六为散文与评论,卷七为文学与创作。附卷2卷,为《田青印象》和《田青年表》 。 《田青印象》收录了近年来文化界、新闻界有关田青先生的研究、评论、采访等文字。《田青年表》以年表的形式记录了田青自1948年4月至2018年4月的生活、治学履历。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附有二维码,扫描后,可以欣赏书中的配乐和田青主持的音乐会。
发布会上,与会者一致认为,田青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尤其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研究领域,筚路蓝缕,抉微发幽,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中国传统宗教音乐的探索与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田青曾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为推动非遗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为非遗保护理念的梳理提供了思想基础。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他的保护传统文化根脉的观念得到了广泛的赞同,非遗保护理念得到弘扬,这成就了田青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地位,也在音乐界、宗教界乃至整个文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