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打油鼓:非遗传承的薪火之路
栏目:非遗
作者:钱继明  来源:中国艺术报

湘潭历史文化街上的打油鼓表演

  在湖南湘江流域湘潭一带,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打油鼓正熠熠生辉。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湘潭的文化版图上,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湘潭打油鼓历史源远流长,从湘潭县志和相关历史记载的大量资料可论证其源于我国古代巫风,其源起至少可追溯到春秋时代或春秋以远。王逸在《楚辞章句》里对楚地巫风的描绘,以及湘潭地处古楚地且巫风盛行的史实,都为打油鼓的起源提供了有力佐证。

  在漫长的岁月中,湘潭打油鼓有着清晰的传承脉络。“文”场的打油鼓,以湘潭城隍庙祭祀、老君庙会、祭孔等活动居多,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湘潭籍进士左谕德李腾芳襄助县令建高塔时的打油鼓驱魔降妖开始,其油鼓祭祀舞代代相传。在明清时期,农历五月二十八日城隍庙迎神赛会时,打油鼓作为祭祀舞蹈在“出案”与“巡案”前后进行表演,以“老诸会”“城隍会”组织的油鼓舞队伍最为兴盛,活动延续至民国,将近300年历史,至今迎神派家族还供奉着打油鼓的先祖牌位。

  “武”场的打油鼓在龙舟赛上也有着深厚的传承底蕴。300年来它一直出现在沿河的窑湾下五都码头、金凤船厂、东坪镇等地每年的端午龙舟赛上。例如窑湾易常贵家族,祖祖辈辈都在赛龙舟时表演打油鼓,“金凤龙舟”远近闻名。还有下五都码头李先期家族,在窑湾沿江西岸打油鼓赛龙舟已有300余年历史,至今仍供奉着祖辈牌位。清末年间,东坪镇的刘致中以及刘海凡等都是油鼓舞龙舟派传人,他们的故事和技艺在一代代传承人中传递。

  打油鼓除了“文”场、“武”场,还有“文、武”场的“巫舞派”。“文”场在城隍庙祭祀等活动中庄重传承;“武”场在龙舟赛上激情四溢,为节日增添喜庆;“巫舞派”则在应对灾害时发挥独特作用。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在不同场景下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湘潭打油鼓在动作上极具特点,它的动作刚柔相济,舞者的肢体语言丰富多样。在表演过程中,我们能看到舞者们时而做出如“梳头”“洗脸”“照镜”“理鬓”“贴花”“点珠”等动作,这些动作细腻而灵动,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味,仿佛是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通过修饰容貌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与虔诚。而“开弓”动作则尽显豪迈与霸气,舞者们如同英勇的战士,以刚劲的姿态拉开无形的弓矢,仿佛要与邪恶的精灵鬼怪展开一场激烈的战斗。

  同时,打油鼓的动作节奏感极强。舞者们根据鼓点的节奏,时而快速跳动,如同跳动的火焰;时而缓慢移动,展现出一种沉稳的力量。在快速的动作段落中,舞者们大幅度地挥舞双臂,就像雄鹰在天空中展翅翱翔,充满了力量与激情;而在节奏稍缓时,他们会做出一些优雅的转身和扭动,身体的曲线与鼓点完美融合。特别要提到的是,打油鼓舞是以舞带动鼓,舞者的舞蹈动作与鼓的节奏紧密相连,舞蹈的韵律推动着鼓点的起落,两者相辅相成,给观众带来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

  湘潭打油鼓的传承意义深远。从文化层面来看,它是湘潭地域文化的生动载体,承载着湘潭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积累的独特文化记忆。它保留了古代巫风等诸多传统文化元素,为研究湘潭区域的文化演变和古代祭祀习俗提供了鲜活样本。从精神层面而言,它蕴含着湘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神灵的敬畏之情。无论是在祭祀活动中祈求平安、丰收,还是在龙舟赛上鼓舞士气,都体现了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在社会层面,打油鼓的传承促进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其表演过程中,无论是参与表演的舞者还是观看的民众,都能在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中找到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新中国成立后,打油鼓的传承不断续写新篇。从文艺调演到大赛获奖,从普查整理到相关研究成果的发表,众多努力让打油鼓的传承从未间断。

  在当下,笔者作为第十代传人深感责任重大——成立湘潭市油鼓民俗艺术研究中心、打造展览基地、开展大型展演活动、与高校合作将打油鼓非遗文化植入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利用网络平台等新理念推广。在湘潭油鼓民俗艺术研究中心,丰富的藏品和多样的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各界人士,成为了非遗传承的重要阵地。

  在非遗传承的薪火之路上,湘潭打油鼓正阔步前行。它不仅仅是一种舞蹈,更是湘潭人民的文化记忆和精神寄托。它凝聚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如今,打油鼓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正以崭新的面貌走向未来——打油鼓走进高校课程,在国际舞台上获奖,实现了与其他文化的交流碰撞……这些都标志着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湘潭打油鼓的鼓点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响亮,让非遗的薪火代代相传。

  (作者系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打油鼓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