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从“偶有黑马”升级为“广有良驹”
栏目:观察
作者:金燕  来源:中国艺术报

暑期档:从“偶有黑马”升级为“广有良驹”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第四十七期影视大讲堂综述

  作为时间最长、影片容量最大的中国电影市场档期,暑期档是检验电影创作成果、直面市场考验的重要考场,也是观察电影市场走向的重要窗口。2023年中国电影暑期档共上映约140部左右的影片,呈现出的多品种、多样化、多类型的态势,并以超过200亿元的总票房刷新了暑期档院线纪录。日前,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第47期影视大讲堂邀请业内专家学者,就“聚集产业与消费升级:2023暑期档电影市场盘点”的主题进行研讨,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所长孙承健现场主持。孙承健认为,2023暑期档影片有效打破了近年来被网络媒介所形塑和固化了的观众分层问题,这构成暑期档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同时标志着中国电影新力量的崛起。然而,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暑期档的复苏迹象并不意味着整体产业结构能够获得全面增长态势。如何应对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面对和解决与时代、与观众之间的关系,是有待进一步思考和探讨的关键问题。

  >>现实主义与情绪价值的提供

  中国影协青年与新文艺群体工作委员会会长孙崇磊,从市场主体、市场环境、市场手段、市场潜能四个方面对暑期档的瞩目成绩进行分析,他认为首先得益于电影工作者的艺术探索;其次得益于管理部门的政策调整;再次,得益于市场营销的精准施策。最后,得益于青年力量的不断涌现。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文化研究部主任左衡认为,在中国电影史上曾经产生深远影响的现实主义,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归来。“沉浸的代入”是中国电影里现实主义手法的新特质。

  暑期档影片呈现出来的现实主义共性被与会专家充分认可。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认为导演们从爱国主义的立场出发,各自以最大的限度逼近现实,直面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观众群体之所以将高票房给予现实主义美学的电影,是因为这些青年导演创作的影像故事,吻合了他们的观影先在结构,让他们感同身受。”张卫说。

  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院长吴冠平认为,暑期档影片不同于以往真实事件改编电影中展现的大事件和强调的精神的崇高性,而是把社会题材赋予了“日常感性”,让观众在现实生活中的情绪与影片的叙事情感进行了微妙的联通,让影片具有了“观众缘”。对此,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乙涵补充道,用话题性和情绪价值破题,用文化自信唤醒情感共鸣,更容易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更有助于将情绪价值转换为社会价值。

  >>新青年导演与本土类型经验的结合

  孙崇磊认为2023年暑期档正是中国电影新力量的一次“练兵”。青年电影工作者在继承老一辈电影人艺术追求的基础上,以个性化的审美、全新的表达方式和新鲜的工业体验,融合互联网、游戏、动漫等媒介传播特点,逐渐探索出更多满足不同群体、富有时代活力的创作经验。张卫则认为,新一代导演在最大限度逼近现实方面,做得比之前的导演更为尖锐,更有胆魄。左衡认为,今年暑期档的优秀作品,都带着一种探索创新、不怕失败的先锋气质和精神,并且和长期以来在世界市场上独占鳌头的北美市场已经形成分立的姿态,代表着一种明显有别的文化逻辑。吴冠平认为,青年导演们有效运用了中国本土的类型经验,票房的成功也证明了中国类型片美学的探索,所积累出来的经验是有价值且应该得到发扬的。

  >>市场运作与营销传播模式的创新

  《光明日报》影视版副主编李蕾从传播角度对暑期档影片做了分析,认为青年导演们懂得运用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定位观众的心理,紧密关注市场需求,运用工业化的手段降低制作成本、提高回报,体现出非常强大的市场运作能力。与此相对的是,“网生代”的电影观众们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更有意识地参与到信息传播与艺术的创作生产过程中。可以说,2023暑期档是由电影人们的潜心创作和观众们的真诚期待构成的。

  吴冠平结合具体案例,进一步阐述了新媒体营销对于中国电影市场推广层面的重要价值。如专门的短视频制作宣传公司,会根据平台的受众群体特色、受众黏性、平台属性差异,进而划分出大量不同时长、风格的短视频进行投放,“所以《封神第一部》《孤注一掷》《消失的她》等片不仅创造了票房价值,更通过一部电影影像价值在不同平台和不同受众群体中得到发酵、认知,并最终创造了更多的接受价值”。

  >>类型的繁荣与文化的胜利

  国产电影实际上已经成长为中国电影市场的绝对主力,不同的题材、类型的国产电影在各自的赛道上满足了观众的多样性需求。对此,李蕾形象地比喻为:国产电影从原来暑期档“偶有黑马”的情况,到2023暑期档已是“广有良驹”的态势。左衡则特别强调了暑期档的繁荣景象是电影文化的胜利。很多电影的“破圈”不仅是依靠电影本身,更是电影本体背后的电影文化及文化心理在起作用。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燕以《长安三万里》和《封神第一部》为例,阐述了暑期档影片中看到的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艺术的想象。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董克非从观众角度出发,分析了主流观众表现出了文化消费的审美升级、对现实主义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切。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赵卫防表示,今年的暑期档电影大都致力于扎实的戏剧叙事,表达时代精神和价值的“叙述中国”主题以及在延续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的优质叙事方式,是供给侧品质优良的保证。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诉求中,只有将视点立足当下中国社会,才能真正建立起中国人自身的价值体系。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