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家园(布面油画) 李哲虎
在中国美术馆4号展厅绛红色的空间中, 30多幅油画如一条波光粼粼的色彩河流,亦形成油画家李哲虎个人创作的“视觉史诗”。近日,由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主办的“文化视言——李哲虎油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以“文化视言”为主题,“视”为视觉,“言”为表达,通过“都市温度”“人与自然”“地域文化”“主题创作”4个板块来表达“文化”这个抽象主题。
“江南经验与北国记忆是构成李哲虎作品视觉语言的双子星辰,地域文化的迥异反差触发了他宏阔的宇宙时空思绪,也成就了其作品自由展开的广阔舞台。”本展学术主持、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说。李哲虎立足于中国本土深厚的文化基础,并以此为基点探寻中国本民族现当代的绘画语言。
从吉林的本土文化出发,“及至驻居沪上,悠游江南,鲜明的文化多样性使我的文化思考维度从朝鲜族文化延伸至中华文化本体。迤逦于时代角落的古典园林、穿梭于水泥森林中的时尚人群、酒吧弄堂杂陈的街道……这些使我在后现代状态的文化景观中不断拓展文化之思的边界。”李哲虎说。《都市温度》系列在展览中尤其受到观众关注——诸多作品以上海经典的建筑造型、时尚的人物形象,通过跳跃生动的色块线条布置、畅快淋漓的笔意、精致丰富的肌理语言,呈现出具有新海派特征又不失李哲虎个人风格的画面意象。油画家俞晓夫认为,《都市温度》系列作品将海派都市文化融入个人风格之中,贴切地体现了上海时尚现代的都市风采,这是李哲虎绘画探索的重要突破。
“地域文化”板块从江南、北国、西域等多个空间维度来表现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质,体现中华文化的丰富性。畅快淋漓的写意性笔触与油画特有的光色语言深度结合,在不同地域文化的舞台上自由切换,以“畅神”之机达“从心不逾矩”的理想境界。“人与自然”板块则以中国典型自然景观——黄山以及人文景观——民居园林为表现载体,将祖国山河雄伟的气势和深厚的人文积淀与中华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相隐喻,形成对中华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的礼赞;通透生动的画面气韵与厚重的文人品格意象交融在“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山水灵境之中。如《湖天一览》和《鸟鸣涧》,虽都以弹奏古琴为画面主体,但背景衬以江南园林、太极晨练、池塘鸣翠,以此呈现丝竹之中所包蕴的中国文化整体性。
“李哲虎的作品喜欢进行文化主题的形象发掘,这些文化主题的概念虽是抽象的,但总力求通过具体的人物、动作、乐器、雕刻、园林和街景形象地对其进行演绎。因而这些物象既具象,又去掉了人物个性的特殊性,省略了物品所在的独特时间和空间,从而使这些物象成为一种文化的符号载体。李哲虎的油画已远离了传统油画的叙事性特征,体现了后现代数字图像的编码性与图像信息流的传输性。”尚辉说。
“主题创作”板块从家国情怀角度体现了李哲虎从求知到内省外观的求索再到自我和国家民族的文化认同这一心路历程。尚辉认为,李哲虎的油画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想象的笔墨假定性,所谓黑白,并不完全是油画的黑色与白色,而是黑色饱蘸调色油,形成像中国画“墨色”那样的半透明玉质感,于通透之中充满笔触的韵味。许多形象也着眼于书法用笔,草书的灵动、飘逸、洒脱在粘稠的油画施色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从美术史的视域来看,李哲虎的油画融合了西方绘画观察和表现方法以及东方写意的审美意趣,这种借用中国绘画原理对西方油画观看语言进行有益变革的路径,早在刘海粟、林风眠、吴大羽、陈钧德等画家的油画中就曾得到种种尝试和探索,并成为中国油画写意特征最鲜明的表现。而李哲虎的图像信息编码以及画面整体的块面节奏也更能体现图像信息时代消费文化的视觉经验,这是他这一代人对油画中国特征的崭新解读。“从风格归类角度来说,李哲虎的油画表达了一种双重的结构关系——既是西方表现主义的,又是中国写意绘画的。正是这种双重性的结构,赋予艺术语言中‘中西复合二元’结构关系,而正是这种结构关系使得他的艺术具有现当代的艺术特征。”美术理论家邓平祥说。
展览中,一幅小画《都市温度之二——黄昏的协奏》令观者纷纷驻足——它亦如李哲虎所说,“绘画不是言必称希腊、述必及经典的博物馆艺术,其锋利的视觉感染力在这个影像泛滥的时代,仍能在寂静的一瞥中,击中人心,泛起持久的触及灵魂深处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