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故宫的书者如何素位而处、素心而行
—— “素履——董正贺书法展”印象
栏目:落墨
作者:本报记者 乔燕冰  来源:中国艺术报

董正贺书故宫钟表馆

  恭王府后罩楼抱厦前,晚秋的阳光洒满琉璃屋顶,也穿过重檐叠瓦,打在朱廊红柱和什锦窗上,流光溢彩,与皇家府邸的肃穆庄严交相辉映,也与一场尚朴去华、散发墨韵书香的活动气通意合,相得益彰。10月14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展览活动部主办的“素履——董正贺书法展”在恭王府博物馆抱厦厅开幕,展览让人们在这个历史文化厚重之地感受与传统文化的另一种交融及其当代生成,也让人们不禁将感动与敬佩再次投向那位特别的书法艺术创造者。

  “在故宫45年共写了多少字,我恐怕无法统计出来。”

  已在故宫博物院工作45年之久的董正贺,是故宫里唯一一位专事写字的书家。1951年,董正贺出生于北京市南池子一个悬壶世家。祖父董玉琨在京城中医圈颇有名气,亦写得一手好字。董正贺说见过祖父以小楷抄写的《药性论》 ,周正大气,堪比书家。父亲董石良早年供职北京荣宝斋,擅书法、绘画和篆刻,京城老字号“张一元”茶庄、杭州西湖苏堤的“仁风亭”等便出自其父之手。幼承家学的董正贺少时便在父亲“每天写一张大字再出去玩”的严令下日日苦练“童子功” 。得益于其父开蒙引导及言传身教,小小年纪的她便在书法艺术上锋芒难掩。

  1974年, 22岁的董正贺从插队的内蒙古回到北京被招工进入故宫文物修复厂。因才适用,拥有笔下功夫让她一报到就被留到资料室,而没做原本属于她的装裱和文物修复工作。1976年,她又被调入展览部美工组,接手金石大家金禹民先生职位,逐渐走上专职的书写工作。40余年来,馆名、指示牌、展览介绍、楹联等,故宫处处可见她的字。故宫景仁榜是其代表作,故宫钟表馆、石鼓馆、书画馆等匾额,以及“国家图书馆”匾额亦为她追摩郭沫若先生书风写就。同时,颐和园诸多匾额、楹联,杭州罗汉堂匾额、杭州西湖三潭印月楹联等,董正贺书法艺术频现于大众视野。

董正贺书故宫石鼓馆

  “在故宫45年共写了多少字,我恐怕无法统计出来。比如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故宫有绘画馆的专题展时,一般都是展七八十件,也有展上百件的时候,一个短期的活动展览,每块说明牌上最少要有五六十字,多的能有二三百字,我要用广告粉在楠木牌上写,往往一个展览写几千字不足为怪,但要在一个星期之内把这几千字写出来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要用非常软的笔在非常硬的板子上写,需要腕力非常强、手指的力量非常好才行,很考验功夫。字的大小绝对不能超过一厘米,而我写的大字又可能非常大,比如三四十厘米。我写的字,可以说能从最雅到最俗。对我来说这就是这么多年在故宫练就的功夫,也是我的工作。 ”

  “‘庙堂气’是我书法创作的自觉追求,唯如此方可配得上故宫这座辉煌的宝殿。”

  颐和园宝云阁、颐乐殿、排云殿、大戏台、澄怀阁楹联,颐和园玉华殿、仁寿殿、霞芬室匾额,颐和园城关南题额,苏轼、陶渊明、柳宗元、秦观、李清照诗词等等,在展期近一个月的展览中,共展出董正贺的书法作品49幅,涉及楷书、行书等各书体。其笔力遒劲,雍容大气,弥漫着“皇家气派” 。

  “董正贺的书法植根传统,自成风格,已经成为了故宫的一张文化名片。 ”正如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闫宏彬所言,正大气象、庙堂之气,是人们给董正贺书法最多的评价,而这样的风格也被公认为是最符合故宫气韵的。其实这也正是董正贺执着追求的。“ ‘庙堂气’是我书法创作的自觉追求,唯如此方可配得上故宫这座辉煌的宝殿。 ”以欧体楷书名于世的董正贺兼习篆隶行草诸体。得徐之谦、康雍、刘炳森等先生指授,对《九成宫》的研究,长达数十年,近几年尤涉泰山《金刚经》并将其浑朴融于欧字雅正,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终成个人独特风格。业内人以“新古典”誉其书风,恰是其根植中国书法传统精神又勇于创新的见证。

  几乎将一生奉献给故宫的董正贺感恩故宫成就了她的艺术之路。“那时,皇极殿、宁寿宫是故宫的绘画馆,总有精彩的展览,于是我每天必去,观看了大量历代珍品,眼界大开。除去得天独厚的工作环境,故宫更有徐邦达、郑珉中、马子云、罗福颐、刘炳森、朱家溍等诸多前辈大家,他们在文物鉴赏、书法、绘画、篆刻等方面给予我巨大的指导和帮助,使我一方面在书法上有了长足进步,另一方面也见识了他们治学的勤奋和严谨。 ”

  与爱人相依相携、琴瑟和鸣在董正贺看来也是潜心书艺、不断精进的关键。“1979年,与画家杨刚成婚,书法事业得到他全力支持。杨刚博涉多优,油画、工笔都取得很大成绩,水墨、速写尤其突出,其草书亦建树非凡。40多年,我们一起走过,互相支持,彼此砥砺。2019年4月,杨刚重病期间,还坚持陪我赴苏杭,观看我所书写的匾额和楹联。我想这个展览也是对刚刚故去的、予以我一生鼓励和帮助的爱人的一种告慰! ”她说。

二十四节气之秋分 董正贺

  “书法是我喜欢的一件事,会继续努力,素履是我秉承的信念,也将继续。”

  “书如其人” ,这是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赵国英对董正贺书法造诣精炼的评价。“她的书法体现出她深藏于骨子里的那份热爱,以及对中国书法艺术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赵国英感叹“北京市6个区的书法教师,都会对董老师深深说一句感谢” 。原来,前几年国家教委提出给中小学生开设书法课后,董正贺不负故宫期待,不辞辛劳、不计报酬,承担起为北京市6个区的中小学教师教授书法课程等多项教育工作。

  感叹一生潜心书法创作的董正贺是“新时代中国工匠精神的践行者”的同时,闫宏彬也深深感动于其为书法艺术传承的付出。“退休后董正贺作为专家返聘于故宫博物院展览部,继续承接书法研究、鉴赏、写作等工作,同时也热心投身于中国书法教育与传承中,院内的志愿者培训、书法宣传教育等活动里总有她的身影。 ”

  在故宫写字40余年,亲历电脑植字打字逐渐代替人工书写,木质手写说明牌替换成铝合金宋体打印字,或纸质宋体打印字夹入有机玻璃架内,再到以人工手写替换电脑打字,书法艺术的几经沉浮起落,让董正贺曾饱尝忧虑和失落。然而今非昔比:“国家和社会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对传统文化如此重视,也从来没有像现在有这么多人关注和喜爱书法。身处文化盛世,我感谢这个时代,也希望尽力回报这个时代。 ”从她此言中可以感受到,将简化字与书法结合,将欧体楷书写出新境界,固然得益于常年为故宫写字的成就,但也是她追求雅俗共赏为大众书写的初衷使然。由是,展览展出她的楷书《兰亭序》和行书写就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的相关诗词作品,潜藏着董正贺的匠心:“我希望在传承书法艺术的同时,也能把我们民族的更多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给大众” 。

  由中国书协副主席孙晓云题写的展名“素履”典出《周易·履卦》 :“素履之往,独行愿也。 ”喻人以朴素坦白之态度行事,此自无咎,后用以比喻质朴无华、清白自守的处世态度。董正贺说:“在我看来,‘素履’即严格自我要求,按照心愿素位而行,这颇符合我几十年的经历与心境,于是用作展览和书名。书法是自己喜欢的一件事,会继续努力,素履是自己秉承的信念,也将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