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星光》:儿童电影为乡村振兴画像立传
栏目:品味
作者:仲呈祥 陶冶  来源:中国艺术报

儿童电影《点点星光》剧照

  时值第72个“六一”儿童节之际,儿童电影《点点星光》入选“光影耀香江”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电影嘉年华——公益放映影片,将于香港回归纪念期间在香港社区放映。

  文以载道和教化社会的观念在中国电影早期便根植于电影创作中。左翼电影时期,电影一直承载着教化观众和宣传进步思想的作用,我国的儿童电影作为一种类型也不例外。“十七年”时期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崔嵬与欧阳红樱导演的《小兵张嘎》,以及上海天马制片厂出品、高衡导演的《英雄小八路》等儿童电影,都是以审美的、艺术的方式再现了革命战争时期小英雄的形象,从而造就了时代经典。

  改革开放后,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张建亚导演的《三毛从军记》继承这一优秀传统,坚持思想性的表达一定要在艺术化的基础上趣味化地精雕细琢,使之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之后,由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电影人携手打造的《走路上学》则在真实细腻的情感流露中,斩获许多重要奖项。

  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与时俱进地深刻阐述了在新形势下正确认识和处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西思想的碰撞,文艺工作者更应该站稳自己的政治立场,高扬人民性旗帜,为人民创作,为国家书写,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在新时代语境下,儿童影片《点点星光》显得尤为可贵。该片改编自广州花都七星小学跳绳队在体育老师赖宣治的带领下,跳绳队的少年以一根跳绳改变命运、连接世界的真实故事。这部作品拍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具有鲜明的时代感,真正是为儿童而拍、用儿童的视角来拍、拍给儿童看的一部弘扬时代主旋律的好电影。影片从真实的儿童生活出发,极具童真童趣,并注重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实践,表现七星小学夺冠的过程,从而将乡村振兴的时代主题自然而然地融入师生的真情实感中,生动感人。

  电影《点点星光》不同于那种远离政治、脱离人民、表现自我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倾向,也不流于另一种极端,即近年来鼓吹的票房至上、点击率至上,把电影的创作简单从属于票房收入的错误思想。同时,这部电影也摒弃了过去在某些儿童电影中公式化、概念化地表现政策的弊端,转而注重将乡村振兴的理念审美化地同儿童观影兴趣和儿童天性相融合。这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首先,该片采用儿童视角,深入儿童的心灵世界中,并以儿童之眼看待和理解乡村振兴的含义,以儿童之口讲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故事。影片不是以宣教形式,而是以清新纯真的儿童视角来看待乡村振兴,以儿童的口吻为儿童观众形象解读了乡村振兴政策的核心理念,以平实自然的故事情节、真实动人的情感流露尽可能照顾儿童观众的理解能力。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问题。在电影《点点星光》中,大多数孩子所在的家庭都具有当前我国乡村社会转型期的典型特征。例如江海与江河的父母为了谋取更好的物质条件不得不远赴深圳打工,两兄弟成了留守儿童,他们在照顾好自己的同时还要肩负起照顾瘫痪爷爷的重任。任宇翔的母亲远走上海,留下了一句会坐飞机回来接他的承诺,这未能兑现的承诺给年幼的任宇翔造成了长期的心灵期待创伤。家庭中缺少母亲的关爱,任宇翔还要照顾不得志而酗酒的父亲。贵州来穗务工人员的子女方小琴,其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家庭收入少,又秉持读书无用论。表面上,他们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为孩子着想,宣扬读书不如工作,实际上不顾方小琴想要继续读书的愿望,残酷地剥夺她继续受教育的机会。在缺衣少穿、经费捉襟见肘的乡村,孩子们没有因为现实环境的原因向命运低头,反而在竞技体育之中展现出远大之志,坚定不移地克服困难,并且夺得世界冠军。他们的言行,感动了原本不理解、不支持他们的父母。与之相对应的结果便是,江父江母从深圳辞职,准备回家好好培养孩子;任宇翔的父亲因自己已然成为“世界冠军父亲”的身份,而不再卖假药骗人;而方小琴,则如愿以偿回到学校继续完成学业。

  扶贫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孩子们用其远大之志激活父母的信心,父母们纷纷回到乡村,振兴家乡,陪伴孩子。在这里,通过“儿童之眼”这种天然带有纯真性的视角,将乡村振兴的政策理念转化为孩子们通过励志和拼搏赢得冠军荣誉,并让在外务工的父母为之感动回到身边的生动故事,审美化艺术化地表达了少年立志和乡村振兴的主题。

  其次,将乡村振兴的理念,缝合进片中成年人物的真情实感中。通过主要人物杜老师是否坚持继续在这所乡村小学支教的选择,用人们都可以感同身受的真实情感,承载起乡村振兴的主题。同时,在影片中主要人物支教老师丰雨昕的身上,可以看出她对七星小学的态度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对立阶段,体现在她对乡村环境的不适应,和杜老师的冲突,以及不信任杜老师的训练方法,更相信欧洲的运动员朋友;二是转变阶段,体现在她看到杜老师的训练方法实实在在地提升了跳绳队成绩,也体现在她看见了孩子们打着电筒上学的“点点星光” ;三是融入阶段,体现为她和孩子们挽留因为家庭压力被迫回到城里的杜老师。

  丰雨昕态度转变的过程,也是乡村振兴理念生成的过程。她经历了和乡村孩子们用一根跳绳改变命运、连接世界、为国争光的过程;她理解了农村孩子也是民族复兴的潜力后劲,理解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乡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所以,她投入乡村振兴中,用自己的知识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尽力。

  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一项重要成果便是脱贫群众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增添了自立自强的信心勇气。在《点点星光》中,七星小学跳绳队获得世界冠军的消息振奋了乡村中与之相关的每一个人,并促使他们实实在在地做出行为上的改变。例如杜老师的妻子从一开始用孩子逼迫他回到城里,到跳绳队夺冠以后理解并支持杜老师;任宇翔的父亲也不再卖假药骗人;方小琴的父母抛弃读书无用论的思想继续供她上学;江父江母放下深圳的工作回到乡村陪伴孩子成长。乡村群众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是我党执政为民的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

  其三,《点点星光》以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尽可能地还原七星小学夺冠真实过程。影片大量采用非职业演员,如体育老师杜伟强的扮演者就是现实中七星小学跳绳队的教练赖宣治本人,影片中跳绳队的江海、江河、任宇翔、方小琴等小队员皆是真正的夺冠队伍中的专业队员,有多年跳绳专业的基本功,他们自己演绎着自己的过去的真实经历。因此,影片中的叙事也采用了“非虚构搬演”的方式:一种质朴有效的、介于现场记录和剧本虚构之间的拍摄方法。跳绳队内所有的训练都是由赖宣治教练带领小队员真实的训练,并且教练和小队员都经过了长期密切的合作,双方流露出的感情也最大程度上接近真实。

  影片中夺冠决赛的拍摄部分,大量采用长镜头拍摄和同期录音技术,尽力保持比赛过程的真实感,尊重比赛的时间流程和空间完整性,场面调度也保持真实流畅。而且在影片伊始就用采访的方式向江海、江河两兄弟提问和探寻,用真实电影的拍摄手法,使观众尽快进入情境中,孩子们真挚的笑容和打闹能够迅速感染观众的情绪。

  此外,影片在语言的选择上,还采用了方言和普通话互相交织的方式。杜老师、小队员们、校长、小队员的父母们都有说粤语的习惯,只有丰雨昕这位支教老师从始至终用标准的普通话。普通话和粤语方言的混用也有意将丰雨昕放置在乡村环境的对立面,既强化了真实感,又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效果,巧妙地褪去了公式化的宣教色彩,无怪乎家长和儿童观众都给出极佳的评价。

  最后,影片对乡村自然环境的描写,将乡音乡情、绿水青山,反复作全景式呈现。乡村的自然风光,是美丽中国的注脚。影片不局限于展示纯粹的自然风景,更是通过精心构图将人、动物、山水进行和谐组合,适时利用景物和人的站位,分隔空间,增加景深。有时还利用缭绕的云雾取得留白效果,形成田园诗的韵味。与城市中的操场和训练馆不同,跳绳队的训练场地在水库旁,也无需专业的训练器械,依山而建的石梯成为锻炼腿部肌肉的绝佳场地,自行车上的钢丝绳变废为宝,成为提升成绩的制胜武器,水帘涵洞是推演战术的中军帐,百年古树是女孩之间互诉心事的闺房,横溪吊桥是父子重逢之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乡风文明,生态宜居。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概念,随着自然风光一同被观众欣赏和接纳。

  (作者仲呈祥系文艺评论家、中央文史馆馆员;陶冶系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广州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影视艺术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