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出版发布以来,今年已经是报告连续出版发布的第十个年头了。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到今年我们即将迎来党的二十大召开,十年艺象,盛世华章。《中国艺术发展报告》编撰十年,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十年。《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如同一位忠于职守的观察员,它见证了广大文艺工作者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它见证了中国文艺真情倾听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生动讴歌改革创新的火热实践;它见证了中国的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文艺评论、网络文艺、文艺志愿服务发展轨迹,高度概括地反映了中国艺术姹紫嫣红、繁花似锦的恢弘气象,为中国艺术这十年留存了珍贵的历史记忆。作为《报告》的参与者,回望中国艺术发展这十年,有五个印象尤为突出。
一、党的文艺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欲事立,须是心立。”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发表了重要讲话。其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全面深刻阐述了文艺与时代、文艺与人民、文艺与市场、文艺与世界、文艺与社会、传承与创新、创作与评论等一系列重大关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文艺繁荣发展的方向性、基础性、战略性问题,深刻阐明了我国文艺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和鲜明特质,把我们党领导文艺工作的认识提升到全新的高度、拓展到崭新的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新飞跃,为我们走好新时代新征程文艺发展道路锚定了光明航向。
十年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成为文艺界理论武装的主题主线。广大文艺工作者在理论武装中,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得到了显著增强,新时代文艺创作有了科学的思想理论基础。仅中国文联系统,连续多年实施大规模、超常规教育培训,举办各类培训班860多期,超过23.69万人次文艺骨干接受培训,全国文艺家协会会员培训实现全覆盖。
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加强对党的文艺创新理论的研究和阐释,举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理论研讨会、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艺路径论坛、建党百年与红色文艺经典理论研讨会、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理论研讨会,推动党的文艺创新理论学术化、系统化、应用化、实践化。这期间,以2014年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为标志,理论评论的作用得到重视,广大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进一步组织起来。
党的文艺创新理论深刻地建构和影响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思想观念和创作理念。“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成为反躬自省的终极问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文艺创作最根本最牢靠的办法”成为普遍共识,“坚定文化自信”成为群体自觉,“描绘新时代新征程恢弘气象”成为共同责任,“勇攀文艺高峰”成为愿景目标,“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成为业内警句,“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成为从艺格言……
“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会变成物质力量”。具备新时代文艺观念的文艺工作者实现了思想认识的“自我更新”和“自我革命”,必定在文艺创作和实践中实现“文艺更新”和“创作革命”,推动了新时代文艺创作的精神气质、思想内涵、美学观念、内容形式、题材体裁等发生深刻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推进文艺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文艺创新理论形成转化为一系列新时代方针政策和机制举措。《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电影产业促进法》《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草案)》《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有关文艺政策相继出台,艺术创作规划纲举目张,各艺术门类工程举措全面实施,为推动新时代文艺创作实践作出了科学的制度设计、提供了务实的政策支持,推动文艺领域形成不断出人才、出精品的生动局面,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提供政策保障。
二、文化自信成为优秀作品的时代标志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实践的感召下,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文化自信显著提升,文艺界精神振奋、意气风发,一大批热情讴歌中国人民追梦筑梦圆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中华美学风范的时代佳作接连涌现。
大型主题文艺创作和主题文艺活动,是文艺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黄钟大吕,集中反映一个时代文艺的水平和质量。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永远的长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的四十年》文艺晚会,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奋斗吧 中华儿女》、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等重大文艺演出,以及主题性美术创作“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等影响广泛的展览展映活动,以宏阔的历史笔触、史诗般的艺术语言展现了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器大声宏地唱响时代之声、爱国之声、人民之声,以国家文艺彰显人民美学和时代气象,极大地凝聚了民族精神、提振了民族士气。
现实题材创作是直面和回应我们这个时代历史巨变的鲜活体现。在这十年的创作实践中,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现实主义已然成为创作主潮,绽放出绚丽之花。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电视剧《觉醒年代》、电影《长津湖》《战狼2》《1921》等革命历史题材和军旅题材作品点燃了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热血;歌舞剧《大地颂歌》、电视剧《山海情》、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生动展现了脱贫攻坚事业的伟大壮举;电视剧《人世间》《大江大河》《鸡毛飞上天》、电影《我不是药神》壮阔书写了勇迎时代变革的人民奋斗史;沪剧《敦煌女儿》、电影《中国医生》《守岛人》深情塑造了不同行业的当代英雄模范人物形象;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凝练表现了个人与国家之间息息相关的动人故事。这些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聚焦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磅礴历程、讴歌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从多维度开掘现实题材内容,注重从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细节深描中透视重大题旨,生生不息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绽放出时代光华。
“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广博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随着文化自信的普遍提高,广大文艺工作者对传统文化也产生了愈发强烈的文化认同和深厚情感,并立足新的历史方位,积极发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髓与韵味,探索思考如何符合当代观众审美需求和接受习惯,不断创新表达理念和艺术表现手法。舞剧《五星出东方》创演出一场点史成诗的舞蹈想象,钩沉文物深邃的历史积淀,释放出其中丰厚的历史蕴藉,揭示出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历史真理。舞蹈《只此青绿》从旷世古作中生发出创作灵感,在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中,点染着千里江山的锦绣之美,将传统艺术进行了美轮美奂的当代演绎。上昆版《临川四梦》在尊重和传承昆剧表演传统的基础上,使剧本更集中、人物更鲜明,并有节制地辅以现代技术手段,使得这部戏曲经典得以完整搬上现代舞台。以它们为代表的优秀作品成功地把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通过现代方式激活传统文化创作空间、赋予传统文艺资源以新的时代精神,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出可行道路。
三、新技术与新媒介打开文艺新空间
新时代文艺创作实践的另一亮眼之处,就是在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的社会发展大势下,文艺创作生产方式加速演变,催发数字艺术和网络文艺新形态。
从艺术发展史看,技术不仅提供艺术创作生产新的语言、工具和载体,还促进生成了新的体裁、样式和关系,甚至还关联发展出新的美学、感性和观念。信息技术促使艺术范式更新。人工智能、增强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全息空间生成技术、3D打印、5G、交互技术、元宇宙、区块链,以及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更广泛的领域已经或正在与艺术创作生产发生密切关联。如舞蹈《唐宫夜宴》的成功“出圈”,不但体现在其内容、形象上的新意,更可贵的是借助科技手段进一步拓展了舞台艺术创作空间,通过巧妙运用5G和AR将舞台与虚拟场景相结合,打造出别样的沉浸体验感,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穿越时空的历史画卷中。又如,通过VR技术开发的“虚拟美术馆”,则实现了实体美术馆向虚拟空间的延伸。艺术创作生产在科技创新驱动下,大胆尝试跨界融合,引发创作观念、叙事方式、表现形式不断翻新,极大拓宽和丰富了艺术创作经验和创新路径。
互联网作为一种主导性技术,兼具媒体属性和媒介属性。新时代以来,媒介变革以迅猛之势驶入快车道,也与艺术创新展开了深度互动。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和接受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促使艺术创作生产、展示传播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文艺爆发式成长,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网络影视、网络音乐、网络综艺、网络动漫、网络游戏千帆竞发。同时在与传统文艺交互作用下,创新性融合纵深发展,云演出、云直播、云录制等云文艺实践层出不穷。比如,2020年初“坚信爱会赢——文艺界‘以艺战疫’5·23特别节目”,通过云录制、云制作、云传播,把疫情中海内外数百位文艺工作者的演出汇聚为一台24个节目的精彩演出,奉献给数以亿计的观众,这种文艺新形态的底层架构就是网络。
四、文艺新业态新组织新群体登上时代舞台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依托,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影响。这十年,文艺新业态、新组织和新群体崛起,迅速发展成为文化市场的主角,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供给者。
在新发展阶段,跨界、大数据、全媒体、物联网、众筹等新业态全面融入艺术创作、生产、传播、消费全过程,极大激发了文化创造活力。“以短视频、文艺直播和网络电影等新业态为代表的线上内容也成为近年的文化消费热门。据北京大学文化资源传播中心一项研究表明,文艺在直播平台拓展“新舞台”,找到“新观众”,大众通过打赏进行文化消费,帮助相关从业者获得“新收入”。直播打赏为用户购买优质内容服务进行知识付费,从业者用打赏收入精进技艺,创作步入良性循环。仅抖音一个平台,2021年戏曲直播超过80万场,累计看播人次超过25亿,73.6%获得打赏收入。
由新业态产生的网络文化消费也呈现出高参与性和互动性,并逐渐转化为一种主体性诉求,渗透到创作孵化及后续环节。创作者会主动参与和粉丝的“共同创作”,一些好的意见建议也会被及时采纳吸收,使作品从创作初期就接受到群众评价、市场考验、业界评判,共同构成了新型的艺术创作生产形态。
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简称“文艺两新”)规模数量庞大,呈大分散、小聚集分布。从地域上看,越是文化产业发达地区,“文艺两新”越集中。据有关数据,北京朝阳区就拥有798艺术区、751广场、吉里艺术区等12家新文艺群体聚集区,从业者达80万人;四川新文艺组织8.39万个,新文艺群体约251万人;常年“漂”在浙江横店的演员有6000多人;流动在江西景德镇的自由从业者每年超过3万人次。从艺术门类看,文学、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戏剧、曲艺、杂技、民间文艺、网络文艺等行业都有比例不一的“文艺两新”,一些门类能占到80%以上。从产业链看,文艺的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经营、管理、教育、培训、研究、评论等各个环节都有“文艺两新”,成为推动文化产业最具活力的因素。
“文艺两新”艺术创造观念新,占据新业态前沿,注重运用互联网、新媒体、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跨界融合趋势明显,在网络文艺、艺术设计、动漫游戏等新的艺术样式中占据重要地位。一些“文艺两新”将文艺创作与制造、农业、旅游、教育、科技、影视、体育等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形成文艺+旅游、文艺+非遗、文艺+设计、文艺+康养等衍生产业形态,成为文艺新业态的新动能、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文艺两新”市场占有率较高,在社会特别是年轻人中很有影响。新文艺组织中的民营文化企业,业已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增长的第一贡献主体,诸多知名文化企业都占据行业较大市场份额。一些地方政府推动新文艺群体聚集区发展“夜间经济”,催生和激发文化消费新动能。新文艺群体中不少明星具有很强的名人效应,在现实和虚拟空间都拥有巨量粉丝。一些抖音、快手的短视频作者引发青年热捧,网络直播全平台主播月活超过100万人,出现了颇具时代印记的“网红”现象,充分显示了“文艺两新”的社会影响力。
五、建设天朗气清的行业风气成为文艺界共识
德艺双修、以艺弘德、以德养艺。文艺的培根铸魂作用,公众人物的社会影响,文化市场的持续发展,使得文艺行业风气成为全社会关注焦点。十年来,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下,文艺界人民团体大力开展文艺界职业道德建设和行风建设,大力倡导构建天朗气清的行业风气。
2012年,中国文联发布“爱国、为民、崇德、尚艺”文艺界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此后,各艺术门类自律公约和行为守则有序推出,倡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艺术理想,规范职业行为,以身作则弘扬新风正气。2016年,中国文联成立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12家全国性文艺家协会、24家省级文联、9家副省级城市文联相继成立同类机构。各级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工作机制,陆续出台指导意见或工作安排、制定广告代言自律等公约、发布《修身守正 立心铸魂》系列倡议书,文艺界职业道德建设和行风建设工作呈体系化推进。
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需要发挥正面典型引领作用,这期间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成为业内表率。中国文联会同中宣部、人社部分别在2015年和2022年开展两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活动,共有98名文艺工作者获得表彰。这十年,文艺界推选出25名“最美志愿者”,授予376位艺术家终身成就荣誉称号。各方面重视发挥榜样作用,组织常态化宣讲和主题实践活动。各类文艺培训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艺界核心价值观教育,规定课程和课时设置,文艺工作者思想道德教育实现制度化、常态化。
针对文娱领域流量至上、“饭圈”乱象、违法失德现象,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及时出台政策措施加强行业监管,文联组织大力配合做好文娱领域综合治理,组织开展专业权威文艺评论,弘扬真善美、批驳假恶丑,充分发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比如,针对“饭圈”乱象组织召开“饭圈文化治理”专家研讨,从学理层面和多维视角,深入探讨“饭圈文化”的产生机理、潜藏危害、治理方向和具体措施,为扭转和重塑不良风气做足理论准备。与此同时,启动行业自律相关机制,采取约谈、函询、暂停会籍、取消会籍等方式,处理违法失德会员,有效规范和引导从业行为。
重视行风艺德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文艺从业者共识。一段时间以来,众多演员明星在《人民日报》撰文,谈学习收获和从艺感悟——“好演员首先是德行好”“演员离热搜太近,容易迷茫”“能够饰演这些拼搏者,是我的荣幸”“用真情演绎平凡英雄”“唱响昂扬向上的青春之歌”等等。这些认识反映了思想道德引领工作初现成效。
中国艺术“这十年”,守正开新、气象万千。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对下一个艺术十年满怀憧憬。《中国艺术发展报告》也将继续履行观察员职责,忠实记录新时代中国文艺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艺术发展报告》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