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出外洋,心肝不离乡”
——观歌仔戏《侨批》
栏目:视线
作者:仲呈祥  来源:中国艺术报

  十余年前,厦门挚友朱伟捷邀我第一次看根在内地而形成于台湾的歌仔戏《邵江海》,那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和独特的美学风采,一下子把我震撼了。之后,又看过几出歌仔戏,真是越看越入迷。记得我当时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在受理福建师范大学申请设立戏曲学博士点时,我赞成的理由之一,便是为增进海峡两岸戏曲文化交流,理应培养对歌仔戏这种于闽南播种而于台湾形成的同根文明形态进行研究的理论人才。如今伟捷兄又荐我有幸观看了歌仔戏《侨批》,精神洗礼与审美享受之余,欣然命笔、略抒感慨。

  《侨批》题材独特,意蕴深沉,构思精巧,故事别致,人物鲜活,精神穿透力与艺术感染力俱强。全剧除“序”外,七场戏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序”简洁明了地交待故事时间背景和主要人物关系后,第一场开门见山表现主人公黄日兴昔日为爱被骗“当猪仔卖”远走南洋、今又为爱冒死欲返家乡寻亲,一下子便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第二场转场到闽南家乡,表现黄日兴的未婚妻如意为爱顶住缺吃少穿的贫困压力,拒绝另嫁“饼店三公子”;第三场重点描写黄日兴在南洋矿山受众托为大家满怀深情书写家信、附带银钱(侨批);第四场写黄日兴冒死逃走返乡送侨批,阿祥为掩护他而牺牲;第五场紧接着表现黄日兴冒死返乡送侨批,却逢如意为一家生计已被迫另嫁,悲剧达到高潮;第六场续写黄日兴强忍悲痛不负重托,将侨批分送各家,并立下打通“批路”的雄心壮志;第七场跃到15年后,黄日兴在返乡送侨批中海上翻船,侥幸生还而银信全失,毅然卖掉用多年积蓄修筑之厝宅补偿侨眷,发誓“死后重生为侨批,开辟新路再起航”——史载:1877年,黄日兴在厦门开办第一家专营银信汇款的“日兴批局”。

  我之所以忠实地复述《侨批》场次梗概,乃是因为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观众说来,“侨批”这一陌生的专用词汇和黄日兴这一陌生的人物,只消去看看歌仔戏《侨批》,便能大开眼界,大长见识!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华侨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贡献:“他们在异乡历尽艰辛、艰苦创业,顽强地生存下来,站稳脚跟后,依然牵挂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有一块钱寄一块钱,有十块钱寄十块钱。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心。”言之谆谆,厚望殷殷!这既是对华侨功绩的高度评价,也可以看作是对歌仔戏《侨批》所表达的主题、所讲述的中国故事、所塑造的以黄日兴为代表的为侨批文化的传扬奋斗终身的华侨的热情褒扬。

  尤为可贵的是,《侨批》所揭示的侨批文化的深度、广度和力度,又是靠以歌仔戏独特的审美优势艺术化地呈现出来的。这突出地表现在它对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弘扬和对中华美学风范的彰显上。

  一是在审美创造的运作思维方式上,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 “侨批”即银钱书信,是全剧贯穿始终又居于核心地位的“物”。这“物”是言说抒发精神、情志的重要载体。是它,维系着南洋侨民与闽南家乡亲人们的精神、情志纽带;是它,维系着黄日兴与如意、阿祥与亚香、阿福与招治、土水与土水妻、阿火与阿火妻以及阿昆与子女、永贤妈与永贤的情感关系。中国人的骨气、血气、底气,中国文化的忠、孝、节、义、信,中国精神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国心的不忘初心、使命担当,这些攸关中华民族血脉根基之“理”,都蕴涵在这饱含情谊的“侨批”故事之中了。不仅如此,剧中作为黄日兴与如意的定情信物的“布袋戏偶”、阿祥送给亚香的那条“金手链”,以及那个“护身小红袋”“一只小鼠干”等,也都无不浸透着人物的浓烈情感,蕴含着鲜明的中国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怀。

  二是在审美语汇和剧作结构方式上,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歌仔戏有着歌多白少、曲调质朴、歌词通俗、结构凝练的审美优势和传统,《侨批》较好地继承和发扬了这种优势和传统。歌词既通俗生动,又饱含情感,既感人至深,又易于传唱。黄日兴的核心唱段,如在阿昆伯离世时悲情唱道:“手中批纸,好像一座大山,多少人为它出洋过番,多少人为它妻离子散,多少人为它拼死拼活,多少人为它尸骨难还。一块银洋千斤重,块块银洋连家人,吃尽人间无限苦,挂念一家过寒冬。男人为家下南洋,男人奉亲责任当,男人将泪化微笑,男人拼命把家扛。”字字血、声声泪,质朴通俗、直抵人心,艺术地唱出了《侨批》的故事、意蕴和题旨。全剧七场戏,南洋闽南两条线,黄日兴一个人物贯穿始终,结构凝练节制、丝丝入扣,堪称做到了思想较为精深、艺术相当精湛、舞美制作也十分简洁精良。

  三是在审美宗旨上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侨批》着力塑造黄日兴这位首创“日兴批局”的“侨批文化”创建者之一的华侨艺术形象,饰演者庄海蓉形神兼备,唱做俱佳,相当精准地展示了这个人物从为爱被骗踏上南洋之路,到被华工阿祥以性命换取他生还,再到他遭翻船遇险后立志决计创办厦门侨批史上第一家专营银信汇款的“日兴批局”的心路嬗变升华历程,令全剧在舞台上营造出一种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心的深远意境。“赚钱出外洋,心肝不离乡。人做他乡客,心怀家乡苦,块块银洋寸寸心,隔洋难离是故乡! ”剧终的合唱,唱的正是这种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心的深远境界。

(作者系著名文艺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