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鼓曲仍可大有作为
栏目:前沿
作者:伊增埙  来源:中国艺术报

马街书会上民间艺人表演    本报记者    董大汗    摄

  鼓曲是传统的群众演艺中的主力,是广大(特别是北方地域)的劳动群众最为喜爱的文化娱乐项目。新时期,反映新时代新生活曲目的大量出现,其人文价值积淀更加深厚。但在泛娱乐化倾向被推向极致的当下,民族传统文化出现断层,其价值实现困境值得深思。

  过去由于市场的负面作用,文化资源的配置调动不公平、不合理,致使乱象迭出:一味趋利的娱乐时尚低级趣味,掩盖、削减了精神文明的雪中送炭;大行其道的伪劣演艺节目,赚得钵满盆满,弱势的地方戏曲和曲艺,被挤压得难有立足之地;真正体现文化精髓的高雅艺术,长期享受政府补贴仍不能惠及普通群众;而大众化的“同一首歌”被赋予特殊的宣传效应,叫价数百万也一度不乏单位部门的公款包场……种种不正常现象,虽各有其复杂背景内部原因,但综合来看,对于市场作用的某种曲解误读,在诸多原因中有可能带有根本性质。

  市场的本性是逐利,由逐利的本性支配一切,只会增加、扩大资源配置的差距和不公,而且潜伏着“文化自由化”的危险。单项的文化产品可以在市场上通过竞争获取商业利润,但政府主导的整体文化建设文化传承,并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为了培育民族精神、道德信仰,推动国家社会的文明进步,这就是涉及群众文化权益的公共文化服务时,必须强调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的依据。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出和构建,为传统的戏曲曲艺事业拓宽了新的前进道路。

  首先,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这与鼓曲艺术的人文价值,重在规范世道人心,有着相通之处。首次由官方肯定并阐明鼓曲的社会意义,是民国之初的1915年,在直隶巡按使朱中卿的主持下,成立了旨在易俗移风,适应新时期文化风尚的“天津社会教育办事处” ,并下设“艺剧研究社” ,专事研究曲艺、艺剧如何适应新风俗与社会教育,通过《社会教育星期报》向社会宣传和推动。据现存资料,《星期报》曾将大量子弟书曲目加以辨析,指出哪些有益于社会教育和风俗,可以入选刊登、推荐。尽管其取舍标准并不很科学准确,但它的底线是非常明确的,即:有益于社会风俗,具有积极的教化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的:“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鼓曲是通过向公众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成熟和繁荣起来的,它本身具有公共文化的潜质和功能,在构建现代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需要吸纳、扶持这样的传统文化项目,而鼓曲也完全有条件与时俱进,健康发展、肩负起新的寓教于乐的任务。

  其次,“体系”的精髓,在于通过公平合理分配文化资源,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需求,提高群众文化素质和文化水平。遵循这一指针,文化部门和单位,必须把“办文化”转换为“管文化” ,把工作重点放在基层,为繁荣基层文化建设提供更多的可能。今后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体系的改革中,政府直接参与的这类大型的具体运作可望减少,腾出主要精力,致力于调查研究,筹划布局、平衡约制,在科学合理、公平公正地配置文化资源中,处理好内容与设施的关系、专业与业余的关系等,这些,都将为扶植群众性文化组织,推动鼓曲等艺术项目,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机遇。

  再次,“体系”要求: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这是达到上述目的的必经之路。展望未来,教育的普及,社区公共服务的进步,以及群众文化设施的建设,为改善民间的鼓曲经营(包括票房、曲聚、社区活动站、业余鼓曲队等) ,提供了另一种生存发展形式,即:在政府倡导下,根据不同需要和可能,整合同类项目(包括曲艺中说和唱的部分) ,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与此同时,戏曲曲艺等专业团队经过恢复、改制,重新参与市场的均等调剂,从大城市扎堆、名利场角逐,转向配置合理化、竞争常态化、群众反馈评奖制度化,那时,城市与乡镇,经济发达程度不等的地区,都有机会享受高质量的演出服务;专业团队因满足广阔人群的审美需求,以及对民间演艺的示范和指导,将更有效地发挥文化惠民作用。在政府的主导下,城市文化将建设得丰富多彩、养性怡情,各具特色地体现出价值和精神,使居民感受生活的幸福。

  “体系”让我们浪漫地畅想未来,也提醒我们理性地面对严酷的现实。检视鼓曲在市场的衰落,不能否认,鼓曲艺术本体的缺陷和滞后,是导致自身持续衰退的内在原因。例如创新不足,反映新生活的曲目偏少,创作和演唱人才后继乏人,多处形成曲艺只说不唱的局面。滞后与衰退的恶性循环,使鼓曲在北京这样的城市已难于立足,专业人员除了节令性的综合演出外,只能参与政府购买的下基层、进校园,唱一些难有实际效率的启蒙名段,至于业余的鼓曲票房,也多在有限的鼓曲粉丝中,勉为其难地维持而已。由于城市现代化,文化多元化,鼓曲不可能重现往日市场上的风光。但是,凭借在群众中深厚的基础和影响,顺应现代公共文化建设的潮流,以曲目、人才建设成果来培育新的观众;正确处理艺术形式之间的渗透、溢出,尝试与通俗歌曲结缘,与影视网络结缘,发扬“一团火” 、“轻骑队”的精神,仍可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