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诚乡情 铿锵乐音

——追记山东威海市环翠区基层文艺工作者邹树君

http://www.cflac.org.cn  2007-05-24  作者:苏长虹  来源:《人民日报》
 

人物小传

1945年生于山东威海,1973年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后,回家乡威海从事基层文艺工作,一干就是34年,直至今年4月6日患癌症去世。毕业于中国音乐最高学府,毅然选择献身基层文艺事业;威海每年一次的群众歌咏活动红火了30多年,他功不可没。他,就是邹树君。

倾其一生哺歌乡

邹树君出身于威海市张村镇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民家庭,有两个数字成为他永远的记忆,一个是6.5元,一个是19.5元,分别是他上中学和大学时的助学金。为了报答助学的恩情,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家乡威海市,活跃在基层文艺战线。

1974年,经邹树君建议,威海5月23日举办了首届群众歌咏会。此后的30多年,“5·23”群众歌咏会从未间断,邹树君每年都是主要组织策划者、指挥者、辅导者。为了办好歌咏会,他几乎跑遍了威海所有的机关企业。一天晚上,邹树君接连去了5家单位做辅导,到第六个单位时已是23时,推开排练厅大门,看到已经排练3个多小时的演员还在耐心地等他,十分感动。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渴求让邹树君明白了自身的价值。威海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毕少军回忆说:“我1980年认识邹老师,他骑着一辆自行车,到基层去办音乐学习班,经常来回40多里山路,但从不叫一声苦。”

2003年,中国音乐家协会的领导看了环翠区(1987年,威海市组建地级市,原威海市改为环翠区。)申报“歌咏之乡”的材料,感慨地说:在一个滨海小城,一个群众性的歌咏活动能够历经30年而不衰,“歌咏之乡”的称号当之无愧。举行全国“歌咏之乡”授牌仪式那天,中国音协主席傅庚辰拉着邹树君的手说:“谁说高等音乐学府的高材生到基层没有作为?就看你肯不肯做。谢谢你对中国音乐事业的付出,是你让‘歌咏之乡’歌声如潮。”

甘当人梯育桃李

歌咏会的成功,更激发了邹树君普及群众音乐的热情。农村、企业、学校、军营,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回荡着他的歌声。他白天和农民一起下地,晚上教他们唱歌;他遍访老艺人,用一年时间编写整理了威海首批民歌专辑;他把铺盖搬到了学员宿舍,和他们同吃同住同欢乐,从群众生活中汲取艺术营养。

邹树君的许多同学成了音乐家,但邹树君却把光环给了别人。《常回家看看》的曲作者戚建波是他的学生。从小酷爱音乐的戚建波清楚地记得,他13岁那年春天,邹树君因“包村”住进了他家,教他乐理知识,教他发声方法,鼓励他参加群众歌唱活动。几年后,戚建波考上了师范学校音乐专业,毕业后做了中学音乐教师,又是邹老师辅导他进行歌曲创作。1990年夏天,邹树君专门为他组织了一场声乐作品演唱会,还请来著名音乐家唐诃、臧东升点评他的作品。在邹树君的精心培养下,戚建波以《中国娃》、《母亲》等优秀歌曲红遍了大江南北。

邹树君办了上百期音乐培训班,培训了上千名文艺骨干,其中不少人考上了大学音乐专业。在生命的最后7年,邹树君患癌症住进了医院,但他以惊人的毅力组建了一个合唱团,每个星期天都拖着病体组织排练,这个合唱团成为威海声乐人才交流技艺的平台和文艺活动阵地。

平凡中的坚守(短评)

看邹树君的事迹,百姓的评价令人感动。威海的百姓说,邹树君虽然没有在全国有影响的音乐作品,但“歌咏之乡”是他创造的音乐“极品”,是他的传世力作。

很难说邹树君的某一言某一行惊天动地,但“串”起他的一生,却如歌如泣。为了成千上万普通人的快乐生活,他走街串巷,翻山越岭,传授音乐知识;他忍着癌症病痛的折磨,一次次走向指挥台,走上讲台,展现了一名音乐工作者特有的精、气、神;他一辈子献身于基层文艺事业,直至生命的终点。

邹树君平凡中的坚守,成就了特别令人钦佩的业绩。更难得的是,这是一个普通劳动者发自心灵深处的铿锵乐音。经他指点终身受益的人成百上千,但他从不求回报。

邹树君用一颗金子般的心,脚踏实地服务百姓,人们将永远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