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少军:甘为人梯的歌者
http://www.cflac.org.cn  2007-05-18  作者:邹 宁  来源:中国文联网
 

领导和同志们:

我叫毕少军,在威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工作,现任威海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在音乐道路上,我和威海的许多音乐爱好者一样,有幸得到邹树君老师的培养指导。今天,我代表他的学生们,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心目中的邹老师。

上世纪70年代,邹老师毕业后来到威海时,基层大学生很少,像邹老师这样从中国音乐最高学府下来的大学生更是独一无二。在他身边,很快就聚集了一批音乐爱好者,许多人向他求教,请他指点。 30多年来,他把培养文艺骨干作为自己的天职,为学生的进步成才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并不是一位职业音乐教师,人们称他为老师,是发自内心对他的敬爱。在我们心目中,邹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撒播的是汗水,收获的是种子;邹老师是坚实的人梯,托起的是别人,留下的是自己;邹老师是坚忍的斗士,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在我们心目中树起了一座精神丰碑。

邹老师的许多老学员还记得,30多年前,基层的条件很艰苦,邹老师骑着一辆自行车,翻山越岭,到基层去办学习班,远的乡镇来回要走40多里山路,但他从不叫苦。1983年冬天,孙家疃镇组织一个军地文艺骨干培训班,请邹老师前去辅导。课休时,一位学员无意中说到,要是邹老师能和我们住在一起,晚上也能学习,那多好。第二天,邹老师就把铺盖卷搬到了建在海边的学员宿舍里,和学员们吃住在一起。后来,经济条件好了一些,邹老师就买了一辆摩托车,经常骑着这辆车到基层辅导,他教学的触角伸到了各个层面,他的学生遍布威海城乡。

经常让邹老师感到自豪的戚建波,凭借《中国娃》、《常回家看看》、《母亲》等一大批优秀歌曲,成为知名青年作曲家。戚建波从来没有忘记邹老师为他成长付出的心血。

1973年,邹老师驻村蹲点住在戚建波家里, 当时的戚建波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孩子,他每天放学回到家里,总是边写作业边唱歌,乐感很好,这给邹老师留下了特别的印象。从此,邹老师每天晚上教他乐理知识和发声方法。这段师生缘,为他以后考上师范学校音乐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戚建波成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从此,邹老师组织的群众性歌咏活动中,总有戚建波的身影。但邹老师觉得戚建波还有发挥、挖掘的潜力,就鼓励他创作歌曲。没有歌词,邹老师就自己动手写,然后让戚建波谱曲,邹老师再修改,挑选其中优秀的歌曲拿到群众歌咏会上来演唱。

为保持戚建波的创作热情,增强创作信心,1990年夏天,邹老师大胆提出举办“戚建波声乐作品演唱会”。这在当时的威海文化圈里,引起了很大反响,有人提出为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小毛孩子举办这样的音乐会,值不值?但是在邹老师看来,只要是为了培养新人,他能够做到的,一定要想办法完成。为了筹集这场音乐会的费用,邹老师一次又一次地往企业跑,寻求企业支持。在一个雨夜里,邹老师为了200元的赞助费,脚上穿的崭新皮鞋都被雨水泡的变了形。为了保证音乐会成功,他请来了著名作曲家唐诃、臧东升等,对戚建波的歌曲逐一进行点评。唐诃后来在一篇文章中写到,能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中学音乐教师举办这么高层次的专场音乐会,这在全国不多见。这场音乐会给了戚建波前所未有的创作信心,成为戚建波音乐道路上的一个加油站、一个新起点。很快,戚建波的声乐创作进入了一个丰收时期,创作出一大批优秀歌曲。

2004年10月, 中央电视台“音画时尚”栏目为戚建波做了一个专集,演播现场群星云集。当年演唱戚建波作品的,是威海自己的歌手。今天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厅参与演唱的,是全国顶尖的歌唱家,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戚建波把邹老师请到了中央电视台演播厅,请导演把他安排到显要的位置上,并专门请歌手刘和刚为他献上一首歌:《父亲》,以表达他们父子般的情谊。

我与邹老师相识是在1980年初, 当时我是威海船厂的一个普通工人,只有17岁,也喜欢唱歌。经同宿舍好友引荐,认识了邹老师。初次见邹老师,他仔细地询问我的工作情况和以前唱的歌曲,等到文化馆其他人都下班了,才对我说,真不好意思,人多地方小,我若是在这里给你上课,就会影响他人的工作。现在他们下班了,我们可以上课了。为了避免我被煤烟呛着,他还细心地先把炉火灭了,然后从抽屉里找出定音哨说,没有钢琴,就用这个给你定个音吧。我清楚地记得,当天邹老师先让我试唱了一首歌,然后他自己又唱了一遍歌曲《二月里来》,提醒我注意他是怎么运用气息、怎样吐字的,告诉我唱歌不能哼歌,要张开嘴,做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

这就是我的第一堂声乐课,它成为我人生道路的转折点,开始了我的音乐人生。也正是从这一堂课起,我与邹老师结下了永远的师生情缘。从此以后,邹老师采取不定时的方式,辅导我学习唱歌。掌握了一定的演唱技法后,邹老师又利用一切可以提供的演出机会,让我锻炼提高。就这样,我先后跟随邹老师排演过话剧,参加过大合唱、小合唱、男女声二重唱。通过舞台锻炼,我的歌唱水平有了较快提高。

1982、1983年我连续两年参加了艺术院校声乐专业考试,结果都失败而归。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这块料儿。这时,邹老师又把我叫去,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两次考试没能考上,你心情不好,这我能理解,但你不能因此就停滞不前。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考学的过程也是学习和积累的过程,我对你是有信心的,而且我相信你只要努力一定会成功。”邹老师的亲切话语和充满期望的表情,让我重新树起了学习声乐的信心。

为了增加给我上课的时间,邹老师特意从市二轻局借了一间顶楼小耳房,并且针对考学的具体要求,为我制定了系统的学习方案。三伏天里,小耳房里面像蒸笼一样,汗水浸透了衣衫,他全然不顾。为了不影响楼内单位办公,有时我们就到楼顶大平台上练习,1985年我又一次参加了高考,终于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山东艺术学院音乐系声乐专业本科。当我把喜讯在第一时间里告诉邹老师时,他竟像个顽皮的孩子一样扭了扭屁股,然后使劲地抱住了我说,我们胜利了。我知道,这是邹老师艰辛付出的结果。毕业以后,我也回到了家乡。我到邹老师那里报到,他非常高兴,拉着我的手说:“回来好啊,我们一起努力,来建设威海文化的绿洲。”

在邹老师辅导帮助下成材的人,有很多很多。经他指点,在他身上受益的人有成百上千。让人敬佩的是,邹老师为我们所作的这一切,从不讲回报。谁要和他讲报酬,他认为那是对他人格的污辱。有一次,有一个学员拎了几条鱼给他,他立马就火了,他说,你要是有这份心,就拿这鱼去孝敬父母吧!他那金子般的心,赢得了所有学生的爱戴和尊敬。

邹老师2000年开始患病,6年多的时间,他的每一次手术都牵动着我们这些学生的心。这6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击不倒,打不垮的硬汉,是一个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强者。老师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给我们上了人生最重要的一课。

生病前期,他对自己的病一点也不放在心上,依然像没病时那样拚命工作。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个身患绝症的病人。

后来,他的身体一天天衰弱,但他顽强的坚持着,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这一点,老年大学的学生最清楚。邹老师2002年开始担任市老年大学音乐班的老师,后来又担任了区老年大学音乐班的老师,都是每周上一堂课。他非常珍惜向群众传授音乐知识的机会,认真备好,上好每一堂课。只要是邹老师的课,大家都爱听。随着病情加重,他身体越来越瘦弱。但在讲台上,他身上始终洋溢着一名音乐工作者所独有的精、气、神。那股劲儿,完全掩盖了一名癌症晚期病人的病态。可同学们都注意到了,有好几次宣布下课以后,身体干瘦、脸色蜡黄的邹老师就顶不住了,他坐到凳子上,身体前躬着,一手按着腹部,一手撑着面前的讲桌,休息好长时间才能缓过劲儿。

2006年12月5日,邹老师最后一次来到区老年大学上声乐课。由于身体极度虚弱,他拿在手里的粉笔刚一接触到黑板,就从手中掉下来。几次尝试失败后,他用左手握住右手五指,用两只手的力量捏住粉笔,歪歪扭扭地写下《送别》这首歌名。他告诉大家:“由于身体原因,这堂课后要暂时离开大家,不能继续给大家上课,但愿这不是最后一课。”他像过去一样,坐在课桌前教唱歌曲。学员们强忍着泪水,跟着他一遍又一遍地吟唱:“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学们心里明白,这是一个老师以他特有的方式同大家话别,以他特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我们的老师,是在实在不能走上讲台的情况下,才告别讲台的呀!作为他的学生,老师此时此刻的痛苦与无奈,我们心里是非常清楚的。

2006年,邹老师被评为“感动威海”十佳人物,12月22日举行发奖仪式,评委会决定由我为邹老师颁奖。我感到这是我一生中最荣幸的一件事。那天我把奖杯交给邹老师,忍不住拥抱了他。这一抱,我大吃一惊。邹老师整个就是一幅骨头架子。我鼻子一酸,禁不住泪流满面,泣不成声。我哽咽着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代表邹老师的所有学生,祈求上天保佑,让邹老师健康、幸福、平安。但是,上天并没有大发慈悲,老师在3个多月后还是走了。

邹老师弥留之际,依然不忘音乐。戚建波去看他,他说,我不要紧,老师就是去天堂,也会唱着歌去的。有一次昏迷后醒来,他还打趣说,刚才到那边看了一下,那边不缺指挥,我又回来了。4月6日那天凌晨,我迷迷糊糊地做了一个梦,梦见邹老师拖着病体但精神很好地对我说,我要走了,要去给他们排练,车就在下面等着,说着挥挥手转身就走了。不多时,师母打电话告诉我老师走了。我急忙开车赶往医院,这时车载电台正在播放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我想,这可能是天意安排,我们的老师用歌声带给人们快乐,如今乘着歌声的翅膀而去。他留给学生的,是终生受益的精神财富。

我的介绍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