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歌曲如何既响又亮

冉茂金

  半个世纪以来,新中国的职工们创造了共和国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我为祖国献石油》、《咱们工人有力量》、《克拉玛依之歌》等来自生产第一线的职工歌曲则记录了建设者们的豪情壮志、喜悦心情,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共和国建设的火热盛大场面,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社会上广为传唱的职工新歌曲渐渐少了,与中国现实生活的突飞猛进不成正比。是没有人创作职工歌曲了吗?前不久举行的首届中国职工艺术节音乐展演提供了一个非常肯定的答案:新时代中国职工的音乐生活不但丰富多彩,而且质量很高,创造力旺盛,每年都有大量职工歌曲产生。然而,具有如此声势的职工歌曲为何没有流唱全国,把其中所承载的阳光般的情感传导给更多的人?这次职工音乐展演促使我们思索,职工歌曲如何才能既响且亮?
  提倡职工歌曲创作,不但是丰富职工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更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歌曲可以体现企业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激发职工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当前,我国许多行业都很重视职工音乐创作。就像国家有国歌、学校有校歌一样,许多企业都有代表自己形象、承载企业精神的歌曲。中国金融工会全国委员会组织宣传部郭永琰介绍说,金融系统各企业都有自己的歌曲,银行有行歌,公司有司歌,甚至许多业务也有专门的歌曲。中国金融系统准备在全国搞一个司歌比赛,主题是把爱心和温暖送给每个人。
  此外,全国很多行业都有自己的艺术节,石油系统、钢铁系统、煤炭系统、铁路系统等都是两到三年举办一次,并已举办了不少年头。像上海宝钢、辽河油田、齐鲁石化等大型企业不但有自己专门的职工音乐团体,也有自己的职工艺术节。在各行业、企业的艺术节上,职工们自己创作、反映职工生活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而现在很多职工所受的教育与音乐熏陶,使得职工们也能并且乐于自己创作音乐作品来表现自己的生活,创作积极性很高。国家电力公司在今年8月份曾推出“电力人唱电力歌”音乐大奖赛,从总公司领导到各基层单位的职工都踊跃参加,积极创作,共推出了240多首新歌,电力公司文协还为此专门出了一本歌曲集,在本系统内发行。在这次音乐展演上,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作品是各行业、企业的职工们新创作的。
  中国文联副主席、党组副书记覃志刚曾指出,要想把主旋律真正唱响,仅仅依靠专业文艺工作者的“独唱”、“小合唱”是难以实现的,必须要发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发动亿万职工群众一起来唱“大合唱”。但是,在音乐展演闭幕式上,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李奇生说到这样一个尴尬的现状,中央电视台曾搞过一次建国50年500首名歌专辑首发式,500个曲目中,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都有工人歌曲入选,惟独90年代没有一首工人歌曲被收录其中。
  一边是红红火火的职工歌曲创作,一边却又是职工歌曲新作藏在深闺人未识。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此次职工音乐展演评审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吴雁泽认为,写行业歌曲首先得吃透时代。虽然现在的职工歌曲与早年以雄壮、有力为主调的职工歌曲有了很大的不同,更轻快、抒情和跳跃,节奏旋律很有时代的气息,但是,从歌曲创作上看,却远不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职工歌曲脍炙人口。这主要是因为一些专业歌曲创作者不能深入职工们的生活,缺少亲身体验;即使接近基层,也多是走马观花式的,结果写出来的东西像挤牙膏,很难真正反映职工内心的真情实感,也捕捉不到鲜活的生活气息,致使有的作品旋律不错,内容太空,没有生活气息,这种只重表面的创作,工人当然不欢迎了。而职工由于其本身条件所限,从事音乐创作的时间又常与工作冲突,资金上也难以得到很好的支持,创作的作品因而往往难免粗糙。
  歌唱家邓玉华指出,在宣传推广上的不受重视也是职工歌曲流传不广的一大原因。随着多种娱乐方式的兴起,随着流行音乐产品的丰富,人们已不再像上世纪80年代以前那样把欣赏主旋律歌曲作为自己的主要文娱生活了,媒体关注、宣传职工歌曲的力度随之减弱。所以,职工歌曲的流传也应采取新的推广宣传方式,尤其要考虑适合市场经济社会的方式。
  应该说,首届中国职工艺术节音乐展演为重振职工歌曲雄风提供了一个契机。吴雁泽表示,中国音协今后将组织一些采风小分队,让艺术家深入到工矿企业、边远矿山,体验生活,向工人阶级学习,为工人兄弟创作更多更好的歌曲。

来源 中国艺术报

<< 返回上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