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烈士纪念馆更新陈列
http://www.cflac.org.cn   2005-08-26    作者:刘加量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解放战争隆隆炮声中诞生的东北烈士纪念馆,已经走过了大半个世纪的里程,对几代人产生了巨大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其间共接待了近3000万人次来馆参观,其中有来自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友好人士。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烈士纪念馆有的陈列已经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要求。我们广泛地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参观学习了同类纪念馆陈列设计的好经验,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完成了纪念馆基本陈列的更新。

    建馆之初,人们走进展厅时,不必听太多的讲解,就会在眼前浮现日本侵略者统治东北14年的种种罪恶,能够近距离地领悟为国捐躯并不久远的英烈,激发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几十年过去了,战争的苦难远离了人们,曾经让观众驻足落泪的展示内容,逐渐被人们淡漠。人们和先烈所处的时代,拉开了距离。更新烈士纪念馆基本陈列,就必须考虑到这一现实,从现代观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对战争年代为国捐躯的无数先烈的认知情况入手,用形象、生动、真实的陈列内容和形式,做出准确、深刻的回答和交代。

    东北烈士纪念馆在展面上共陈列200余位烈士,每位烈士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在同侵略者进行斗争时牺牲的。纪念馆在陈列中避免用单摆浮搁的方式排列烈士的生平,而是在东北抗战14年的大背景下,分作不同的时期,始终把握红、黑两条线,去展望烈士的英雄事迹。

    所谓红线,即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东北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经历了一条从自发到自觉、从单一武装抗日到建立广大抗日游击根据地;从各自分散的行动到在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为主体的各抗日武装的联盟作战。每一位烈士都是这条红线上不同时期的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链条上的闪光点,只有把英烈置放在所处的历史环境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英雄壮举的高尚和可贵。

    所谓黑线,即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的罪恶线。纪念馆把红线作为主线,黑线作为突出红线的副线,集中体现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抵抗的必然性。纪念馆充分利用烈士馆的原址——伪满哈尔滨警察厅这一残害和屠杀我抗日志士的魔窟,复原当年日本法西斯为镇压东北人民抗日战争而设置的各种机构,展示敌人制造惊天惨案和残害我抗日同胞的各种刑具,尤其是曾关押和刑讯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的铁窗斗室。在敌人具体而真实的罪恶面前,观众真切地感受了日本法西斯的残暴,从而更加激起对抗日英烈的理解和崇敬。

    选取烈士的生平事迹,纪念馆特别注重展示那些最具情感因素的生动细节,以小见大、可触可摸地表现英雄的高尚情怀。如抗联在西征时,在酷寒奇冷的密林里雪中行军,有的战士扑到火里,有的战士在路上站着冻僵了身体,而李兆麟将军的《露营之歌》却时时萦绕在抗日将士的耳边,鼓舞着大家继续前进。又如杨靖宇将军孤身绝粮5天与敌人苦战,倚着青松还击到生命的最后,当敌人发现他腹中除了草根、树皮和棉絮外,竟没有一粒粮,不得不低下罪恶的头……这些惊心动魄细微可见的英雄壮举,感染力是深刻的、长远的。

    现代观众已不满足传统的单调展览陈列模式,尽管时下纪念馆尚无明确的标准遵循,但是更新和改革陈列形式,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纪念馆在调整内容设计的同时,特别注重了陈列形式设计的创新,突破原有的图片为主、文物为辅的模式,采用现代展览的科技手段,以一定的艺术方式丰富观众视觉的直观物象,模拟真实的典型环境,塑造生动逼真的英雄气质和精神境界,达到内容和形式尽可能的统一和完美。

    譬如在杨靖宇将军的展线内,雕塑高4.2米、宽2米的以松柏为躯干的将军铜像,采用重雕细刻的刀法,细致入微地表现他的刚毅、高远的神色,把松鳞和胸肌较为自然地融接到一起。当观众通过丰富的图片资料、烈士遗物的讲解,走到将军像前时,崇敬的心情随之油然而生。在赵一曼的汉白玉半身浮雕上,还采用电脑控制的灯光变幻,在音乐的烘托中,显现出更加生动自然的色彩,同时将刻在黑色大理石上她给儿子的遗言的录音播放出来,增强综合效果,让观众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纵观更新后的烈士纪念馆,用不同材质和不同制作方式陈列的景观、版面、展箱和主题雕塑,都是一件件可观赏的艺术作品,为整个展厅营造出崇高、庄重的气氛。

    (作者为东北烈士纪念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