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京沪美术作品联展先睹记
http://www.cflac.org.cn   2005-08-09    作者:茅岑婷 张立行    来源:文汇报

 

    参加即将在上海举行的《永恒的记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京沪美术作品联展》的部分作品昨天(8月8日)运抵上海美术馆。上海、北京分别是“一·二八”淞沪抗战和“七·七”卢沟桥事变的发生地,它们是揭开中国抗日战争的两个重要时空。因此,由京沪联手主办这样一个特殊的画展,本身就意味深长,尤其是其中展出的部分抗战题材的老油画、老国画,更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重庆大轰炸》撼人心魄

    在上海美术馆二楼展厅,著名画家吴作人的油画作品《重庆大轰炸》给记者以极大的震撼。凝重的色彩,粗犷的笔触,真实地记录了当年日本侵略者对山城重庆惨无人道的狂轰滥炸。

    据上海美术馆尚辉介绍,1938年,吴作人随中央大学迁校至重庆。1939年底,在敌机的轰炸中,吴作人前妻李娜(比利时籍),因产后体虚多病而撒手人寰。未久,刚出生的孩子也夭折。1940年6月,吴作人的住所再次遭到敌机轰炸,许多画作毁于战火。此后,在朋友的帮助下,孤身一人的吴作人,终于在磁器口凤凰山的一座废碉堡里勉强安身。家庭的崩溃、重庆的战火和住所的毁灭,几乎把他逼上了绝路,在苦难、仇恨、悲愤中,吴作人在碉堡里画了《重庆大轰炸》等作品。作为一种纪念,吴作人还在画作背面贴上了日期为“民国三十二年六月十五日”的《大公报》,这是时间和文献彼时彼地最真切的记录。画家自己要记住这个日子,无意之中却完成了文献与作品的相互对照。用今天的眼光看,他的这一作品无疑具有图文共义的当代艺术特征。

    由于心情压抑,吴作人画完这一作品后跟随朋友去西北、敦煌写生。《重庆大轰炸》这幅作品也不幸失散。1945年,宋美龄要去美国。吴作人凭印象又创作了一幅比失散的《重庆大轰炸》还大一倍的画,托宋美龄赴美拍卖。目的是为宣传抗战筹集资金。2004年,境外一收藏家在成都一画廊中发现此画,画面已经有所损坏,收藏家带回去修复后,使得这幅作品以现在的面目示人。此次展出,是此画60年后第一次公之于世。

    《八女投江》历史感强

    在美术创作领域,《八女投江》一直是一个热门题材。但是,迄今为止,影响最大的无疑是王盛烈创作于1957年的同名国画。

    作品没有直接描写敌人,也没有直接描写八名女战士毁枪投江的场面,而是把情节处理在暴风雨来临的瞬间。精心营造阴云弥漫、浊浪滔滔和悬崖绝壁,以此渲染气氛、增加悲壮的历史感,并以冷云为中心人物构成画面金字塔构图的塔尖。画面形成的三组人物是:一组抱枪投水,一组抬着受重伤的战友,一组一面苦战一面前行。这幅作品以纪念碑式的人物塑造、自然环境的烘托和写实人物的中国画笔墨语言处理,代表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主题性中国画创作的最高水平。

    《转移》具有典型意义

    著名画家王流秋创作的油画《转移》将历史镜头对准了太行山区。画面浓缩了抗战期间整个中国乡村经常发生的男女老少背井离乡的现象,具有典型意义。

    该作品创作于1957年,是王流秋参加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的毕业作品。王流秋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就以版画闻名。作为抗日战争的亲历者,“转移”是他的一种亲身经历。在俄罗斯现实主义盛行的年代,主题性创作无不以表现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为最高境界。而从自己生活经历中提炼的《转移》,则疏离了当时盛行的公式化、概念化的“现实主义”模式。但这件没有直接表现“英雄”形象的作品,在“反右斗争”中成为他的一大罪状。此画改变了他后半生的命运。

    来源:2005年08月09日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