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报社召开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座谈会
http://www.cflac.org.cn  2005-06-15   作者:钟 艺   来源:中国文联网
 

寻访先烈足迹 弘扬民族精神 落实整改措施

    5月13日上午,中国艺术报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召开了“寻访先烈足迹 弘扬民族精神 落实整改措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座谈会”。社长张虎、总编辑李树声、副社长宁静和报社全体工作人员出席座谈会。中国文联机关党委副书记徐宝玉应邀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座谈会由张虎同志主持。

    张虎同志说,为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落实“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为基层服务,进一步贯彻‘三贴近’”的整改措施,将报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引向深入,通过精心策划和周密组织,我们于近日派出了以党员为主力的“寻访九·一八”赴辽宁采访组、“重走抗联路·艺术献人民”赴黑龙江采访组、“重走太行路”赴山西采访组,深入三地采访。采访取得了丰硕成果,据初步统计,三个采访小分队带回稿件近百篇、图片百余幅,已经见报的稿件有的被中央电视台播发,有的受到著名艺术家的高度称赞。更重要的是,大家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经受了革命先烈先进性的洗礼。召开这个座谈会,同时举行“重走抗战路”系列采访汇报展,就是为了让报社全体同志受教育,把整改工作中提出的措施落到实处,使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收到实效。

    丁洁同志代表“寻访九·一八”赴辽宁采访组发言。她说,通过实地采访,使我们对“九·一八”事变有了更深刻、更具体的认识。在参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时,一对青年男女紧紧相拥的遗骸让我们非常震惊,他们是被活埋的抗日青年、一对恋人。在抚顺平顶山殉难同胞遗骨馆,层层叠叠的骨骸让人不忍目睹。我们还寻访了作为日军侵华历史有力见证的“九·一八”旧址,但令人遗憾的事,就在我们寻访旧址的第二天,北大营仅存的一座营房就被拆毁。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那段屈辱的历史应该牢记在每个中国人心中。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共产党员勇敢担负起救国的重任。先烈们这种为国家和民族大义而不畏牺牲的精神也强烈地震撼着我们。我们不仅采访到许多有价值的新闻,而且接受了一次生动的历史教育。

    那些从事抗战题材文艺创作的作家艺术家的敬业精神和艺术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作家杨大群20多年矢志不渝地坚持创作抗战题材文学作品,1200万字的文学作品中有800万字是抗日题材。为了使自己的创作真实可信,他自费购买了大量抗战时期的历史资料,其中一套伪满洲国时期的文艺画报就花了一万多元。雕塑家贺中令邀请我们去他郊区的家中采访。我们以为郊区的房子一定是豪华别墅,但没想到屋内的陈设非常简陋,家具都已过时。他曾经创作了一座表现抗日英雄杨靖宇的雕塑《白山魂》,获得过全国美展金奖。为创作这幅作品,贺中令沿着杨靖宇生前战斗过的足迹去采风,甚至经历过生与死的考验。讲到杨靖宇牺牲的情景时,他哽咽了,眼睛里满含泪水。拍摄过电视剧《抗联战士》的单联全,把自己的资产抵押,甚至向朋友举债,拍摄电视剧《赵一曼》。和那些热衷制造各种花边新闻的年轻艺人,甚至为了金钱而不惜做假广告、置消费者利益于不顾的所谓大明星相比,他们的人格是高尚的,他们无愧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他们更多从国家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历史的需要来从事艺术创作,而不是把自己的艺术才能,把自己的知名度当成不择手段谋取私利的筹码。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并不是把这种创作当作一时的倾向,而是把这种几乎没有任何现实利益的抗战题材创作当成自己长期坚持的艺术道路。

    康伟同志代表“重走太行路”赴山西采访组作了题为《太行浩气传千古》的发言。

    他说,难以忘记,抗日将士为了中华民族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不惜献出生命的太行雄魂。左权麻田镇是八路军总部纪念馆所在地。我们难以相信,展厅一角已经破陋的铁锅,当年八路军既用来做饭,也用来洗澡;彭德怀的卧室是那样的狭小,但他却和战友们一起在这里指挥了伟大的抗日战争;为了战斗的需要,邓小平等领导将自己的儿女交给当地的老百姓抚养……血沃清漳,名镌青山,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让我们肃然起敬。

    难以忘记,那些当年亲历抗战烽火的老同志向我们讲述的珍贵历史。著名摄影家顾棣坚守“人在底片在,誓与底片共存亡”的信念,将数万张抗战题材底片完整地保存下来。88岁的《新华日报》华北版老报人刘江,谈到自己当年经历的种种艰难困苦时谈笑风生,在谈到自己的30多位同事在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却情不自禁地留下了悲痛的眼泪。81岁高龄的“山药蛋派”唯一健在主将胡正,跟随吕梁剧社转战太行山区,为民族危亡而战斗的经历为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十分丰厚的精神地基……口述历史,弥足珍贵,让我们永远记取。

    难以忘记,短短五天采访中我们接触到的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86岁高龄的张成庆,每天有四项功课,第一项就是学习“三个代表”,学习笔记十分工整。这种学习的自觉性,让我们自叹不如,也让我们反思,一个居住在农村的老同志,没有任何人督促检查,却学习得那样全面、那样深入、那样自觉,这不正是我们学习的毫不榜样吗?以81岁的老作家、老党员胡正为首的山西老文艺家协会,每年都会在“5·23”前夕聚会,纪念《讲话》,重温历史。今年,他和老同志们全体起立,为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同志默哀,饱含深情地朗诵为纪念他们而特地创作的诗篇,这种历史的自觉性,让我们无比钦佩……年轻的我们被深深感染了。我们要求山西记者站,与采访无关的参观一律不要安排;冒着太原的倾盆大雨,我们寻找可以制作采访小分队旗帜的店铺,雨水打湿了裤子,灌进了皮鞋;为了给左权县委节省开支,我们强烈要求什么便宜吃什么,并背着接待我们的同志让服务员退掉了鱼和酒;为了及时整理采访素材,我们几乎每天都是白天采访,晚上整理录音,基本都是凌晨一两点了才能睡下……辛苦是辛苦,但再辛苦也值得。在这次采访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我们的党和无数党员,以领导人民实现民族解放体现了自身的先进性。无论时代条件怎样改变,对一个党员来说,有一点是永远不变的,那就是:将自己的事业放到集体的事业、人民的事业、党的事业中,并与大家同心同德,共同奋斗,才可能有所成就。

    冉茂金同志代表“重走抗联路·艺术献人民”赴黑龙江采访组作了题为《白山黑水铸忠魂 碧血丹心照汗青》的发言。

    他说,这次采访活动是心灵的震撼之旅和灵魂的洗礼之旅。杨靖宇在冰天雪地中,没有一点粮食衣物补给,抗击着日本侵略者,最后吃掉了自己所穿大衣的棉花。他的坚强令凶残的敌人也敬佩不已。金剑啸为了自己的理想,鼓动父亲工厂的工人起来罢工,并克服各种困难,团结了大批东北进步文艺人士。陈翰章将军的遗首脸上布满刀痕,面对敌人临危不惧,怒斥侵略者被挖出了眼睛割掉了舌头。陈翰章将军的遗首痛苦与愤怒的表情,凝结成了永恒。那是一个民族的痛与怒,也是一个民族永不屈服的表情。赵一曼烈士激昂地唱着《红旗歌》英勇就义,前往刑场的途中,她给远在万里之外的宁儿写下了自己充满深情的绝笔信。这是何等伟大的母爱,又是何等坚定的革命信念。冷云等八位女同志在弹尽援绝的情况下,跳下浪花翻天、激流滚涌的乌斯浑河壮烈殉国。八位伟大女性中最大的只有23岁,最小的才13岁,她们用热血谱写了永垂青史的生命壮歌。

    在这次寻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在东北大地,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抗日英雄,他们在与关内隔绝、与党组织隔绝,在没有粮食衣物补给的情况下,孤悬敌后,英勇奋战,给日本侵略者稳固后防的计划以巨大打击,为关内的抗战提供了有力支持。赵尚志曾被两次开除党籍,但这丝毫没有动摇其抗日救国的坚定信念,没有动摇其坚定地共产主义信念。他诚恳地请求党组织说:“党籍是每个共产党员的生命,党的一切工作,就是我一生的任务。我一天也不能离开党,望党组织一天也不要放弃对我的领导。”这是何等坚定的信念。

    在去黑龙江之前,我们只知道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等烈士事迹的零星片羽。我们不了解东北大地上有许许多多这样优秀的中华儿女,不了解这些英雄人物当时的环境是何等艰苦,无法想象他们是何等的悲壮惨烈,无法体会他们的信念是何等的坚定,灵魂是何等的伟大。通过重走抗联路,历史得到某种程度的还原与复现。冉茂金同志说,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对他个人来说这不仅是一次不忘历史之旅,更是一次灵魂洗礼之旅,一次信念朝圣之旅。

    孟祥宁同志以《让抗联精神代代相传》为题,汇报了他跟随东北抗联精神宣传队从哈尔滨出发到辽宁朝阳市赵尚志将军出生地采访的体会。

    抗联精神宣传队成立于2002年,由82岁的抗联老战士、原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李敏发起。几年来,抗联精神宣传队足迹遍布了黑龙江的各个市县,为宣传抗联英雄事迹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辽宁省朝阳市纪念赵尚志烈士头骨发现一周年暨赵尚志研究会成立大会上,抗联精神宣传队的精彩演出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抗联精神宣传队还专程来到位于朝阳县尚志乡尚志希望小学的赵尚志纪念馆,李敏代表抗联精神宣传队挥笔写下了“尚志精神永存”6个大字,以示对赵尚志将军的永久怀念。李敏还指挥宣传队为孩子们唱起了抗联歌曲,并向他们赠送了抗联精神宣传队队旗、《东北抗日联军抗战歌曲选》和亲手缝制的东北抗联战士布娃娃,以使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东北抗日联军和他们所昭示的精神。抗联精神宣传队在辽宁省灯塔市著名抗联将领李兆麟将军纪念碑前高唱抗联歌曲时,那激越、昂扬的旋律使每个人心中都升腾起一股自发的尊重。结束在辽宁的演出后,宣传队将继续活跃在白山黑水中的每个角落。“抗联歌曲在革命和战争年代对人们精神上的作用和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在现在的昌平盛世,抗联精神依然需要!并且需要代代传下去!”李敏的这番话道出了所有抗联精神宣传队共同的心声,也让我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邱振刚、吴月玲等参加采访的同志也在会上发言。

    李树声同志作了题为《与历史相邀 与英雄对话》的总结讲话。她说,我们此次采访重走了一条抗日战争时期最悲壮的路,瞻仰的是最悲壮的英雄,同时,我们重走的也是一条英雄的路。与之对话的是英雄中的英雄,他们以最壮烈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人士、什么是中国人、什么是共产党员。与此同时我们对英雄、对爱国者、对共产党有一个更深切的理解。

    她说,这次采访首先是一个正确的思路和策划。中央对文艺工作者、新闻工作强调“三贴近”问题,报社一直十分重视这方面的工作。自2002年开始就策划了“重走延安路”采访,今年年初我们就确定了这次采访活动。特别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活动开展以来,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这个计划。这次采访的思路和策划之所以成功,首先是因为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们的采访正逢其时;其二,创造了我们作为文联的媒体与地方合作搞活动的经验,地方宣传了我们,我们宣传了地方;其三,参加采访的多数是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业务骨干,大家采访的收获大,思想的收获更大。

    她指出,这次采访活动我们出自于一种历史的使命和责任感。.通过采访报道,可以恰当地传达文艺界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愤怒;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我们有些抗战历史不够完整,特别是历史细节比较少,而没有对这些历史细节的了解,就不能知道中国抗战的惨烈,也不可能深入了解我们的英雄,文艺界更需要历史细节的采访,以促进具有世界意义的红色经典的产生;应当把抗日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来抢救,我们有义务让这些气吞山河的抗日英雄在历史的隧道中光亮起来。他们的精神能否流传千古,成为我们民族精神基因的钙质,取决于今天的我们能否认真挖掘,努力传播,而我们所作的正是这样的工作。

    她说,这次采访更是一次生动的党课和灵魂的洗礼。走近那令人发指的对我们民族的戳杀,让我们看到和平需要力量来捍卫,只有具备保卫和平的实力,才可以把和平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所以我们应当为强国富民而努力工作;走近烈士不屈的头颅,我们总想长跪不起,他们以民族为重的人生观、价值观,值得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学习;走近杨靖宇、赵一曼,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灵魂的拷问,他们坚持自己的信仰,宁死不屈,以生命来换取民族的独立。而这,正是我们今天的共产党人所需要坚持的操守,没有这样的信仰,就根本不可能具备先进性。

    徐宝玉同志对这次采访活动和座谈会表示充分肯定。首先是主题选得好。紧扣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主题,不仅结合业务工作进行了采访,更把采访当作了自我教育的好机会,实现了学习和工作的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了“两不误”、“两促进”,采访出成果、思想受教育,没有流于形式,而是实实在在地采访,实实在在地受教育。其次是组织得好。三个小分队以党员为主体,分别奔赴三个有代表性的抗战地区,每一个地区的采访也安排得很好。在采访中大家严格要求自己、磨练自己,收到了其他形式的党课难以取得的实际效果,可以说是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的创新。三是成果运用得好。通过这个座谈会和汇报展,使全报社的同志都受教育;通过在报纸上发表采访成果,更使广大读者、艺术家都受到教育,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徐宝玉指出,《中国艺术报》是中国文联的舆论主阵地,做好报社工作意义重大。他希望报社同志进一步提高学习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自觉性,发挥坚持“政治家办报”、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好传统;进一步增强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守好主阵地;进一步发扬特别能战斗的好作风,推动报社各项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加座谈会的同志还认真参观了布置在会场的图片展。这些图片分为采访图片和历史图片,形象地反映了此次采访活动的情况和当年在党领导下的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历史。大家普遍反映,通过座谈会和展览,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坚定了自己更好地为党的新闻事业和文艺事业而奋斗的信念。希望报社多组织这样的采访活动,使更多的同志接受锻炼,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