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文艺创作
http://www.cflac.org.cn 2004-07-22 作者:吉炳轩 来源:中国文联网

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文艺创作

——在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吉炳轩

 

    继新闻界、出版界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之后,文艺界也要组织开展这项活动。活动的主要任务和要求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的文艺创作实践,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文艺观,学习党的文艺工作的方针政策,学习文艺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增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文艺创作的自觉性、坚定性,增强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文艺观的自觉性、坚定性,增强贯彻执行党的文艺工作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坚定性,增强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维护良好形象的自觉性、坚定性。

    一、形势·任务·责任

    正确看待形势,明确工作任务,认清所担负的责任,这是搞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文艺创作也不例外。如果对形势认识不清,任务不明,责任心不强,就会出现判断失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当前,我国的文艺形势同政治、经济形势一样,也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创作繁荣,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制作精良,技术不断进步,队伍不断壮大,人才不断涌现,精品佳作迭出,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在社会主义的文艺百花园里,群芳齐绽,争奇斗艳。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艺以其独特的魅力,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生活,讴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开拓精神,创作了一大批生动感人的艺术作品,既丰富了人民群众生活,又丰富了社会主义文艺,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充分发挥了以优秀作品鼓舞人的作用。这是文艺形势的本质和主流。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希望和要求。要说问题和不足,最大的不足,就是文艺创作还远远不能满足和适应人民的需求。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人民的愿望,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现阶段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也是紧迫的现实任务。社会主义文艺对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丰富文化生活,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思想的启迪、心灵的净化、品格的升华、精神的鼓舞、理想的引导。文艺工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多出优秀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文艺特有的社会功能,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引导人、塑造人,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企盼,也是党的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任务、崇高责任和神圣使命。

    二、方针·原则·要求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着眼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着眼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努力形成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理论指导、舆论力量、精神支柱和文化条件,引导和激励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团结奋斗。这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方针,也是文艺工作的根本方针。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对党的文艺工作者和文艺创作来说,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加深对生活本质的认识,把握时代精神,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觉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之中,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把人民群众作为表现对象,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优秀品质,赞美人民群众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目标,鼓励不同艺术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不同观点和流派的自由讨论,互相尊重、取长补短、团结和谐、共同进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必须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激发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创业、建设祖国的巨大热情,欢迎鼓励一切能使人民群众得到教育和启迪、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的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密切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植根于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和伟大创造之中,满腔热情地表现人民群众,用艺术形象鼓舞人民,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使两个效益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这些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方针、原则和要求,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促进文艺繁荣发展的客观要求,应该认真学习,牢牢把握。

    三、观念·方法·情感

    为谁而创作,为什么而创作,这是文艺创作最根本的问题。文艺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要通过特有的审美价值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提供认识世界的形象载体,艺术地教育人民、鼓舞人民和团结人民。

    社会主义的文艺工作者进行文艺创作,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历史、看待事物,用艺术的手段形象地反映生活,深刻地揭示生活,科学地引导生活,起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又指导生活的特殊作用。文艺以鲜明的艺术形象、强烈的审美感受、多样的娱乐形式和广泛的普及性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用于人的思想感情、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好的文艺作品可以鼓舞人心、增强信心,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反之,不好的文艺作品,会消磨人的斗志、颓废人的思想,成为一种阻碍社会进步的消极力量。我们的文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从不隐瞒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文艺观念,就是要旗帜鲜明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我们倡导的是给人以方向,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健康向上的娱乐和精神享受的优秀作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伟大事业。在前进的征途上,人民的精神特别需要振奋,群众的斗志特别需要鼓舞,民族的力量特别需要凝聚,社会的活力特别需要激发。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事业需要我们的作家艺术家去描绘,去反映,去引吭高歌,去加以诗情画意的表现。一切有理想、有责任、有良知、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与伟大事业同进退共荣辱的作家艺术家,都应该投身到时代生活的激流中去,反映新时代,发现新题材,塑造新人物,开拓新领域,创作出更多内容健康向上、具有艺术魅力、引领时代进步的优秀作品。

    四、继承·发展·创新

    文艺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表现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才能具有世界影响力。我们的文艺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厚沃土之中。我们的所有文艺形式和流派,无一不是发端于、成长于我们这个民族的劳动创造和社会生活。各民族祖先们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历史上无数波澜起伏、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件,特别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演出的威武雄壮的活剧,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继承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创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民族文艺,首先赢得中国人民的喜爱,才能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和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文艺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只有适应时代进步要求,适应人民进步需要的文艺,才有蓬勃的生命力。文艺是开放的,封闭保守就不能发展进步,更谈不上繁荣。文艺也是包容的,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如光辉的太阳照耀于世界,就在于有宽广的包容性、开放性。灿烂的中华文明正是以无比宽阔的胸怀吸纳世界上一切优秀的先进文化,并融入到我们民族文化之中,与时俱进,才永葆生机与活力。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作为中华文明之中生气勃勃的新葩,也正是不断借鉴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艺成果,把吸收营养的根须伸向四面八方,才得以茁壮成长。借鉴吸收而不是照抄照搬,采摘花粉而不是搬运垃圾,才能酿造出甘甜的蜜汁,结出丰硕的果实。推动文艺不断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于改革和创新。任何一种文艺要永葆青春,秘方、绝技只有一个,那就是创新。始终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道路上创新,而这个继承发展创新必须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为中国人民所喜爱和接受,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这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必由之路。

    五、规律·效益·利益

    任何事物都有其运动发展规律,文艺也不例外。必须尊重文艺规律,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给作家艺术家发挥艺术才能、多出优秀作品以广阔的空间和有力的支持。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也必须认识到,文艺不是空中楼阁,不是真空地带,而是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生活的反映,没有超越社会发展规律的纯艺术规律。文艺创作必须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社会进步和人民精神文化的需要,尊重人民为之奋斗的革命、改革、建设的伟大实践,尊重人民群众奋发进取、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尊重人民需要精神鼓舞、情操陶冶、道德升华、美的娱乐享受的迫切愿望,使文艺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时代性。文艺工作者应该进一步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向生活学习、向群众学习,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认识人民群众的利益所在,认识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性和精神生活的进步,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只有被人民所欣赏和接受,并能叩开人的心扉、拨动人的心弦,才能发挥文艺应有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文艺作品的价值是通过市场来实现的。文艺的创作生产需要投入,也需要回报,有了回报才能有更大的投入,以生产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生产、流通、消费的运行规律对大多数文艺产品来说也是应该普遍遵守的法则。我们从不回避文艺的商品属性,也十分重视文艺作品的经济效益。在文艺创作中,要体现社会发展规律、文艺规律,也要体现市场经济规律;要讲思想性、艺术性,也要讲观赏性。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才能走出一条正确的更快更好地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之路,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偏废。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文艺的特殊作用和功能,必须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努力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两个效益的统一。在市场竞争中,两个效益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不一致的一面,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社会效益为代价去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坚持正确的创作思想,郑重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把美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旗帜鲜明地鼓舞人们为壮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而奋发进取,这是党和人民对文艺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六、典型·普遍·个别

    形象典型地反映和表现生活是文艺的重要特点。人们在阅读欣赏文艺作品时,也正是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生动逼真的典型形象、复杂丰富的情感体验来认识社会、感悟人生、陶冶情操、激越精神、得到娱乐的。或喜,或怒,或哀,或乐,皆受其感染和影响。关羽的忠勇,曹操的奸诈,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梁山好汉的仗义豪情,这些典型形象都是通过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的艺术塑造而展现给人们的。这就是文艺典型特有的魅力和作用。

    选取什么样的事件,编织什么样的故事,构思什么样的情节,运用什么样的语言,塑造什么样的典型,进而告诉人们什么样的道理,这既涉及作家艺术家的立场观点问题,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的视角方法问题,创作的技巧手法问题等,同时也涉及一个哲学问题,就是普遍和个别的关系问题。社会现象千姿百态,社会矛盾纷繁复杂,社会就是在矛盾中前进的,这是客观法则。反映到文艺作品中来,怎样描述这些现象,给人以什么样的启示和道理,是需要认真考虑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在亿万人民推进这一伟大事业的过程中,英雄人物大量涌现,辉煌业绩层出不穷,但也不可否认,在涌动的前行中总会有污浊和逆流。什么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出现。社会生活中有主流和支流之分,我们工作中有突出重点带动一般之策。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经济建设是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我们当前和今后工作的主题。我们不要求所有的文艺作品都直接去表现这个中心和主题,但一定要符合这个中心和主题,而不能偏离和干扰这个中心和主题。文艺要讴歌英雄的时代,反映波澜壮阔的现实,深刻地生动地表现人民群众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伟大实践和丰富的精神世界,而不能游离于时代之外,甚至悖离时代精神,让人迷惘、泄气、萎靡。时代、事业和人民要求我们的作家艺术家满腔热情地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给人以信心和向上的力量。

    七、源泉·生活·创作

    生活是文学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没有人们的社会生活,就没有文学艺术。作家艺术家如果不关注社会生活,就没有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反映。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艺术家之所以能够创作出优秀作品,都是因为其始终保持着与生活的血肉联系,从而拥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创作素材,并不断地进行艺术创新。一旦脱离了现实生活,哪怕他曾经多么具有艺术才能,他的艺术生命也会枯竭。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实证明,无论是作家创作动因的形成还是艺术形象的塑造、艺术风格和表现方法的创新,归根到底,都来源于现实生活。要出好作品,就要长期地、无条件地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改革发展实践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生动活泼的生活素材。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中获取创作的源泉和灵感,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这是社会主义文艺兴旺发达的根本途径,也是作家艺术家取得艺术成就的成功之路。改革开放以来,在艺术创作上有成就的作家艺术家都注意经常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自觉地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他们所创作出来的作品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力量和艺术感染力。正因为他们有扎实的生活基础,才能够准确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艺术地展示改革开放中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和历史进步中的巨大变化,受到人民群众的肯定和好评。相反,那些脱离生活,闭门造车,主张“表现自我”,在小圈子里边玩文学、玩艺术的作品,是经不起人民和历史的检验的,只能是昙花一现。

    我们党领导的、亿万人民为之奋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厚的生活基础和不尽的创作源泉。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长期和人民群众保持同呼吸、共命运的血肉联系,观察体验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要真正扎下去,蹲下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更直接更深刻地感受突飞猛进的伟大时代,感受充实美好的社会人生,感受最基层群众的崇高品质,提高觉悟,积累素材,激发灵感,而不能远离群众、远离实践、远离生活,不能一味地忙于翻故纸堆、查现成材料、咀嚼个人的情感,更不能津津乐道于有闲阶层放纵物欲、无病呻吟的生活方式和颓废心态。作品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最终是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定、由历史来检验的。历史和人民需要那些与民族、人民的事业心相通、情相连的作家艺术家。

    八、精神·精心·精品

    文艺工作者是创造精神产品的特殊劳动者,创作者自身的思想觉悟、精神境界、知识积累、艺术修养直接决定着作品的质量。教育者要先受教育,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必须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文艺工作者观察、体验、研究、揭示生活的望远镜与显微镜。文艺工作者要创作出好作品,不但要有深厚的生活积累,还要有科学的理论来指导。

    要打牢理论根底。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不断进行理论武装,提高思想认识,开阔思想境界。要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江泽民同志《在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这些重要论述和指示,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贡献,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理论指导。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武装,才能站到观察社会、认识历史、评价生活的制高点。这个制高点,是作家艺术家透视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洞察社会生活底蕴,抓住本质和主流进行艺术创作的关键。

    要打牢艺术根底。作品的深度和高度取决于作者生活体验、思想修养和文化储备的厚度。故事、情节、语言从哪里来?只有从生活的积累、思想的积累和知识的积累中来。艺术需要技巧、需要技术,作品需要包装、需要经营。现代高科技迅猛发展,现代化的制作和传播手段为文艺的发展繁荣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条件来促进文艺的更快发展和更大繁荣,但绝不能以此来代替艺术,包装经营不是炒作。艺术就是艺术,是要真本事、真功夫的,再好的包装还是包装,本质的东西是不会改变的。要想艺术之树常青,就必须勤学苦练,使艺术技巧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单靠技术、靠包装糊弄艺术,糊弄了一时,糊弄不了永远,最终受害的不仅仅是受众,也包括作者自己。

    要打牢作风根底。正正派派地做人,踏踏实实地为艺。克服浮浅、浮华、浮躁之气,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什么是精品力作,怎样才能产生精品力作?只有真心为艺,扎实作文,有正确的态度,执著的追求,苦心的钻研,精细的创作,才能多出精品力作。我们的时代和人民呼唤文艺精品,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多出文艺精品。改革开放的时代,处处充满了人的创造精神,为精神产品的创作提供了无限良机;丰厚的文明底蕴,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不尽的文化资源;巨大的市场需求,为各类文艺的创作生产提供了广阔空间;党的文艺政策和良好的创作环境,为我们施展艺术才能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只要在这块肥沃的田野里辛勤耕耘,就一定能够结出丰硕的成果。总之一句话,人民欢迎爱戴属于人民自己的作家艺术家,历史垂青于富有创造精神、对历史负责的作家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