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庆华诞 新作来献礼:小提琴协奏曲《刘三姐》和钢琴协奏曲《长江》首演
http://www.cflac.org.cn 2004-07-20 作者:彭 宽 来源:中国文联网


  中国文联网讯:7月19日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55周年暨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专场音乐会在北京保利剧院隆重举行。音乐会上,著名旅美小提琴家吕思清、著名钢琴家孔祥东与中国爱乐乐团的艺术家们,在青年指挥家杨洋的指挥下,为来京参加表彰大会的文艺界代表演奏了小提琴协奏曲《刘三姐》和钢琴协奏曲《长江》,优美的旋律让观众深深陶醉。许嘉璐、金人庆、焦焕成、项怀诚、高强、周巍峙、李树文、覃志刚、甘英烈、胡珍、李牧、廖奔、王兆海、白淑湘、刘兰芳、夏菊花、谢铁骊、吴祖强等出席了音乐会。观众对两部作品的成功演奏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专场音乐会总策划郁钧剑告诉记者,这两部作品作为向庆祝中国文联成立55周年暨首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的一个献礼,创作历时半年,均为首演。

  上个世纪中叶,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和钢琴协奏曲《黄河》为代表,形成了一次中国民族交响乐创作与表演的高峰期,这两部作品不仅生动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同时也为西方管弦乐的本土化作出了杰出贡献,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当时众多的中国老百姓正是通过这两部作品开始了解并热爱小提琴和钢琴艺术的。郁钧剑说,我们希望《刘三姐》和《长江》也能够成为新时代的经典之作。他认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第一有人物,第二有故事情节,第三有丰富的越剧音乐为基础,这三种因素的完美结合,使其成为一部符合中国老百姓审美趣味和习惯的“音乐故事”而深受欢迎;而钢琴协奏曲《黄河》是从《黄河大合唱》中脱胎而来的,由于老百姓对《黄河大合唱》耳熟能详,使他们对并不熟悉的钢琴与交响乐队所演奏的钢琴协奏曲《黄河》产生了特殊的亲切感。因此,这次的小提琴协奏曲《刘三姐》和钢琴协奏曲《长江》也学习和借鉴这种创作道路。小提琴协奏曲《刘三姐》有人物,有情节,有广西优美的民间音乐素材作为基础,有“百年好合”的爱情结局,符合中国老百姓“听故事”的审美习惯和当今盛世昂扬向上的时代特征;钢琴协奏曲《长江》则采用了《我住长江头》、《川江号子》、《嘉陵江上》、《我的祖国》等著名歌曲的音乐元素进行创作,很容易引起老百姓发自内心的共鸣。小提琴协奏曲《刘三姐》的作曲者、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罗新民说,小提琴协奏曲《刘三姐》的创作,三易其稿方得以完成,力求创作出一部融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技法为一体的、既不失音乐水准又为广大听众所喜爱的、具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交响乐作品。钢琴协奏曲《长江》的作曲者之一、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郝维亚说,作为管弦乐队这一外来形式的写作,最近十年究竟有多少被中国的听众和主流媒体所接纳,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一音乐形式的市场化运作,是这次创作所要进行的探索之一。

  著名旅美小提琴家吕思清在谈到小提琴协奏曲《刘三姐》时说,我非常愿意多演奏中国作品,我非常喜欢《梁祝》,演奏得非常多,我也一直觉得它是中国最好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但是我觉得中国的音乐如果要发展,第一就是要不断地有新作品,所以这次参与创作小提琴协奏曲《刘三姐》,我非常高兴。在创作中,吕思清和作曲家之间不断交流,他认为能够运用民歌的音乐素材,把民族的有代表性的经典音乐加以提炼,来创作这样一部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的协奏曲,是一次很好的尝试,也是一次挑战。吕思清一直非常期待这场音乐会的首演,他说,这部作品是否能够和《梁祝》一样,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现在还不能太早断定,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它能否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但是,吕思清认为,小提琴协奏曲《刘三姐》确实有自己独特的东西,而且很多表现方式、创作手法十分现代,极有希望获得大众的肯定。

  中国著名钢琴家孔祥东在谈到钢琴协奏曲《长江》时说,多年来,大家对钢琴协奏曲《黄河》是十分熟悉的,这部作品演奏了很多年,现在中国的青年作曲家能够创作新的钢琴协奏曲,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而自己能够参与创作,更是十分高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孔祥东说,黄河、长江都是中国的母亲河,钢琴协奏曲《黄河》也是他演奏得非常多的一部作品,现在能够来演奏新作品《长江》,而自己又是喝长江水长大的,所以特别有感情。孔祥东表示,艺术作品应该是层出不穷的,对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来讲,文化的繁荣非常重要,通过对新作品的推荐和推广,让广大听众多接受新事物,可以体现时代的发展精神,通过这样的创作实践,也能够给大家今后的创作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所有参加小提琴协奏曲《刘三姐》和钢琴协奏曲《长江》创作的成员都表示,这次在保利剧院举行的首演,呈现给大家的只是两部作品的雏形,他们希望借庆祝中国文联成立55周年和表彰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这样一个大好机会,把这两部作品展现给全国的文艺工作者代表,并热切期待着大家对这两部作品提出宝贵意见,以做进一步的修改,力争使这两部作品真正成为21世纪中华民族新音乐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