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香玉逝世引发文艺界深情怀念与深刻反思
http://www.cflac.org.cn 2004-06-22 来源:
   

  中国文联网讯:尽管豫剧大师常香玉临终一再嘱咐丧事从简、不要惊动大家,但当6月1日她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去世的消息传来,还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震动。自发前往郑州市殡仪馆吊唁的文艺界人士、戏迷络绎不绝,他们聚集在灵堂前,在怀念、追忆这位艺德双馨的81岁老人的同时,也为当前文艺界存在的功利主义、浮躁心理、个别演员胸无大志等种种流弊表示出了深深的担忧,而不少年轻一代的文艺工作者则不由扪心自问:我们该向常香玉学习些什么?无独有偶,前些年仙逝的骆玉笙、马三立等中国老一辈艺术家也引发了同样的深情怀念与深刻反思。   

  河南省艺术研究院院长方可杰说,常香玉一生演出场次不计其数,她服务的全是普通的老百姓,而她终身所做的,就是献身于人民群众,从不计名利和个人得失,一生也没有得到什么奖项。反观现在的一些年轻演员,把精力放在拿奖上,为了拿奖不择手段,要奖励、要职称、要待遇,而把群众的利益放在了一边。"艺术家"多了、"一级演员"多了,而贴近生活、贴近老百姓的演员少了。

  常香玉从艺70多年来,在艺术上一直表现着炽热的追求,她勇于创新、借鉴,不仅将豫东、豫西、祥符、沙河、高调等五大豫剧声腔派系熔于一炉,而且广泛采撷了河南曲剧、越调、京剧、昆剧、河北梆子及河南坠子等剧种和曲艺的声腔技巧,形成了独具风采的常派艺术,达到了很高的美学境界和艺术造诣,已形成众所公认的"常派"风格。在近70年的艺术实践中,常香玉她先后在《花木兰》、《白蛇传》、《拷红》、《破洪州》、《五世请缨》及《朝阳沟》等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感人的艺术形象,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研究常香玉的专家--河南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石磊说,常香玉之所以成为常香玉,是下了常香玉的功夫,她能让观众喜爱,全是靠苦功和一心为群众演戏的"傻劲"。常香玉每天早上4点半起床练功,喊嗓子,一直坚持到晚年,而现在的年轻人小有名气,就不肯再下功夫了,或者"戏外功夫多了,戏内功夫少了",更别说"学到老、练到老了",目前文艺界的浮躁之气如不克服,将贻误一代有才华有天分的艺术家。

  与常香玉精湛的艺术同样令人尊祟的,是她对国家和人民炽热的情怀。正如65岁的盲人医师王学文所说:"和其他人不一样,常香玉是个爱国艺人,她捐飞机抗美援朝,闹火灾水灾抗非典都捐过钱,每逢国家有难她总是走在前头,她这样爱国爱民的艺人最值得敬佩。"几十年来,只要是人民需要,常香玉为自己所热爱的戏剧事业和广大戏迷群众竭尽全力。当年她为支援"抗美援朝",率剧社巡回西北、中南各地义演半年,以演出收入捐献战斗机一架,随后,她又率团赴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慰问演出175天,演出180场。此后的一些国内大事,如炮击金门、大庆油田初创、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她都率团慰问演出。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年事已高,但在很多大型活动中,如举办亚运会、支持大兴安岭森林灭火、救助下岗工人、接济贫困大学生、支援甘肃干旱地区解决饮水问题、1998年抗洪救灾中央电视台演出、香港澳门回归大型演出、抗击非典等,常香玉都不顾年高体迈,或义演捐献,或解囊相助。在生命弥留之际,她对身边的子女留下了三句话:感谢领导和同志们对他的关心和照顾;丧事一切从简,千万不要惊动大家;不允许任何子女以她的名义向组织上提出任何要求。

  在人们缅怀常香玉的艺术成就时,更多被提及的是常香玉令人敬仰的为人。京剧大师谭元寿特地打来电话吊唁,常老的艺品和人品都值得敬仰和学习,他叮嘱大师的女儿常小玉一定替他献上一个花圈,上面就写:"大师常香玉永垂不朽,学生谭元寿。"

  梅花奖得主、河南省豫剧二团团长李树建说起了一件令他终身难忘的事:去年12月,他们团到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工地建筑工地慰问河南籍民工,没想到正在医院化疗、头发已经掉光的常老师打来电话说,也要为工人师傅演出。就这样,在临时搭建的简易舞台上,头戴发套的常香玉用她那锤炼了几十年的道白功夫和唱腔向民工师傅致以新春祝福。

  李树建说,常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只要有公益演出,只要是给最基层、最苦的人群演出,她再忙、再累,也要参加,这种精神,为我们青年演员树立了榜样,尤其是在文艺界普遍存在着一些演员追名逐利等各种流弊的今天,常香玉老师的这种精神值得发扬光大。河南省委副书记王全书要求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向常香玉学习,学习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学习她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学习她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艺术品格;学习她"戏比天大"、献身艺术的可贵精神。(单纯刚 桂娟)

    来源:新华网河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