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举浦:走在时间前面的“军旅业余摄影爱好者”

http://www.cflac.org.cn  2007-08-03  作者:郭青剑   来源:中国文联网
 

“军旅业余摄影爱好者”——宋举浦将军把这个称呼郑重地印在了自己的名片上。“我是一名军人,我的本职工作不是摄影,但我喜欢摄影,由于一般只能在双休日等业余时间去拍摄,人们都戏称我是‘双休日摄影师’”,他对记者说。不过,认识宋举浦的人都知道,他对摄影的喜爱几近痴迷,他对摄影的用功毫不含糊,而他的摄影水平更是一点也不业余。他创作的《五台山龙泉寺汉白玉牌坊》,2005年获得了中国第11届国际摄影艺术展的金奖和最佳黑白作品奖,2006年更在被誉为“摄影界的世界杯”的第28届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黑白双年展上斩获了金奖,他也因此成为国际摄联历史上第一个摘取个人奖金奖的中国摄影家。自然,我们的话题也就从这幅《五台山龙泉寺汉白玉牌坊》说起。

用好传统也是一种创新

《五台山龙泉寺汉白玉牌坊》的获奖并非一帆风顺。这幅照片的底片本身就有20×24英寸大,远超过国际摄联规定的参赛作品必须为16英寸统一规格的规定。因此在初评时,这幅照片被国际评委排除在外。但当了解到这幅照片更多的拍摄和制作情况后,评委们却肃然起敬起来:首先,它使用了最传统的相机——用我国自行设计制作的木质20×24英寸大画幅相机(以前老照相馆用的一种红布盖头、影像倒置相机)拍摄而成;其次,它的制作技术很传统——采用手刷感光银盐乳剂传统工艺,就如同刷漆一样,需要把感光银盐乳剂涂在美术纸上,使美术纸成为一张印相纸,然后再曝光、显影、定影、晾干、压平,这正是100多年前摄影起步时的印相工艺,而现在世界上能掌握这种技术的不到100人。“在数码摄影时代,中国摄影家还如此尊重传统摄影技法,的确让人吃惊!”评委们最终被作品的艺术魅力征服了,给了高分,将其评为了金奖作品。

而这幅作品的意义还不仅限于此。《五台山龙泉寺汉白玉牌坊》问世后,摄影界的一些理论评论家据此提出了一个“原生态摄影”的概念,即:用传统机械非电子非数码的照相机拍摄传统的、民族的、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被摄物,并使用全手工的制作过程进行后期处理。这一观念迅速被摄影界接受,这种技法也开始在摄影界流行,这无疑又是宋举浦的一大贡献。

对于在数码大潮中的这种坚守,宋举浦有自己的深刻理解:“一个摄影家不能随便跟潮,否则极有可能邯郸学步。有些东西目前用数码技术表现不好,而用传统手法却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他说,大画幅相机景深好,可调整,可得到比其它相机更清晰、更规整的画面,用这种相机拍摄文物古迹效果就非常好。“不是有了计算机我们就不学数学了,也不是电脑能打字我们就不写书法了。我们不能被数码大潮冲昏头脑。”因为在宋举浦看来,“用好传统也是一种创新”。

而且,宋举浦在摄影实践中还深深体会到,全手工的制作过程能让摄影师充分享受一种“过程美”。“后期制作更能陶冶人,因为你不能浮躁,否则就出不来好作品。”他不无忧虑地表示,就和动植物灭绝一样,传统技术要是失传了真是一个“悲剧”,技术也要“续香火”,摄影者也要做到“不忘本”。

这些年来,宋举浦已经带着这架大画幅相机到过兴安岭、云贵、青海等很多地方,甚至远至南沙。很多人看到那架照相机,都议论这是干什么的:拍电视的?不像;搞测量的?也不像。一些老人认识,说那就是过去的照相机。然后很多人就争着来和照相机合影,由于拍摄速度很慢,往往他拍出一张照片,已经有十几个人和照相机合过影了。这让宋举浦也乐了。

在传统的路子上,宋举浦尽情地享受着其中的乐趣。

摄影也能出战斗力

1970年代初,宋举浦参军后被分配到团政治处做新闻报道员,处里给他配备了一台相机。从此,部队野营拉练途中,总能见到他跑前跑后忙着拍照的身影。他用相机记录拉练中的好人好事、军民团结故事,“有的战士背好几个背包,挎好几杆枪,冲锋、攻山头还一点也不比别人慢。看到这样的照片战士自己受鼓舞,别人也受感染哪!”那时,宋举浦还把拍的照片制成了幻灯,每次部队放电影之前,都要先放一段幻灯片。电影都是老片子,但幻灯总是新的,反映的也都是部队的人和事,贴近实际,所以特别受战士们欢迎,也特别让他们鼓劲儿。这让宋举浦体会到:拿起相机,就像战士手中拿起了枪,其实摄影也能出战斗力。

之后,无论身处哪个工作岗位,宋举浦的镜头始终没有离开过火热的军营生活。他给部队业余演出队的战士拍的艺术照,上了《解放军画报》的封面。他拍摄的工兵旅长、维和官兵也都上过很多媒体,影响广泛。他还拍过不少边防哨所的守卫战士,中、俄、朝边境的吉林省珲春县有“鸡鸣三国”之称的防川哨所,海拔最高的西藏自治区查果拉哨所等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我尝到了摄影对部队政治宣传工作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的甜头,越拍越有劲。”宋举浦告诉记者,最近,他又在集中拍摄南沙守礁官兵的生活。战士们的无土栽培技术,防台风、防高温、防暴雨的“三防”菜地,在仅有40平米的篮球场上打篮球而且得靠一张渔网拦住不让篮球落到海里去的生活场景,他都用相机忠实地记录了下来。他还曾经冒险跳下海水拍摄守礁官兵巡礁。为了方便拍照,他就在礁上住宿,跟战士们睡上下铺。“我是第一个在礁上过夜的将军”,宋举浦有些自豪地说。

摄影激发军人意识

宋举浦擅长拍摄风光,也喜欢拍摄风光。

他的风光摄影作品往往融粗犷宏大与细致入微为一体。从其画面构成来看,雄浑激越的磅礴气势和静谧安详的细微刻画往往同时出现在作品的光色对比之中,总是给人深刻印象。

他说:“越拍我就越觉得祖国真美。摄影激发了我的军人意识和爱国热情,让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保卫祖国的责任之重大。

他的执着和努力让人敬佩。为了抓紧一切业余时间拍摄风光,他给自己定了一个外出“五不”、“四争取”原则:不住宾馆套房(普通标间最好)、不进高档饭店(路边小店最好)、争取吃饭时间占用得少点再少点、争取每天行程安排得满点再满点……有时为了不开先例、不破底线,他甚至对接待方发火。在川西藏区,他住过牛粪取暖的小旅店;在新疆喀纳斯湖,他住过大通铺,晚上找个僻静地方上厕所都得花20多分钟时间。他曾经连续40个小时没有合眼:周五早晨8点开始工作到下班,然后坐飞机到内蒙古阿尔山,到达时已是周六凌晨2点多,这时天已经略微开始蒙蒙亮了,赶紧收拾行装去拍日出,整个周六拍了一天,到晚上10点多才收工,收拾完后已是深夜12点多,这才开始睡觉。从2000年“五一”长假开始,每个长假他都会外出拍摄丹霞地貌,至今拍的片子摞起来已有2米多高。

宋举浦总是乐此不疲。他对记者细数摄影对摄影者本身的三大好处:一是陶冶情操。让人远离低级趣味,追求美好事物。二是增长知识。比如同样是清朝皇陵,清东陵、清西陵的门是朱漆大门,陵里的龙或卧、或飞,而位于沈阳市新宾县的永陵,门是栅栏门,龙是立龙,这是游牧民族发展初期遗留的特点,也是拍摄永陵时要区别于其他清朝皇陵的地方,这都得学习。三是可以锻炼体魄。端起相机就和战士冲锋一样,要尽快占领最好角度、抢得最好时机。有时为赶在太阳升起、落下之前,就得快走,快爬。往往一个早上下来,不下于5公里的急行军。不管春夏秋冬,他总是一天下来都是几身汗,但能得到好作品这一切他都不在乎。

宋举浦平时喜欢思考关于摄影的种种问题。他给记者讲述他总结的要得到清晰度高的片子的几点经验、总结好作品与景点发现年代和环境的关系,诸如用慢的快门拍水,利用日出日落前后的低摄温拍出鲜艳的光彩,局域光用好了有生气,对荒漠、戈壁、海洋尽可能用大的广角等,都是经验之谈。他说,现在照相机好了,拍照容易了,但拍的人也多了,出好作品反而难了,要出高人一等的好作品就更难了。一个摄影师必须要起得早,出发早,在整个一生当中都要先迈一步,还要不断思考和总结。“警惕的战士子弹是要上膛的。机遇是留给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