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诗昆:我的目光一刻也没离开祖国内地

http://www.cflac.org.cn  2007-7-3  作者:张 悦  来源:中国文联网
 
  他是公认的20世纪中国钢琴天才,3岁学琴,5岁登台演出,9岁时在上海举行的全国最高级别的少年儿童钢琴大赛一举夺冠。他先后在上海音乐学院少年班、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中央音乐学院学习,并到莫斯科音乐学院留学。他先后于1956年和1958年获得了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和首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第二名。载誉归来后的刘诗昆,成为当时最耀眼的明星之一。出色的钢琴技艺,英俊潇洒的外形,超凡脱俗的举止,奠定了他事业发展的基础。

  如今,坐在钢琴旁边的刘诗昆依然光芒四射,举止非凡。刘诗昆在谈话的时候,两只手总是习惯性地伸开平放在桌面上,说到兴头上,手指还会不自觉地轻轻敲着桌面,好像弹钢琴一样。所谓悲喜琴缘,虽经历过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和沧桑,但从他身上看到的却是云淡风清。当记者和他谈起定居香港后的经历时,他说,那是另一段音乐人生。

  推开钢琴王国的大门

  近年来,刘诗昆以其独特的理念和不懈的努力,陆续在香港、北京、上海等30多个城市创办了50多家钢琴艺术中心、多所刘诗昆音乐艺术幼儿园,共有琴童、学生两万多名,在幼儿音乐教育领域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刘诗昆说,现在包括香港在内,整个中国和世界华人地区的钢琴热和它的升温程度是全世界第一的,处在一个迅速成长的阶段,再就是韩国、日本。西方现在学钢琴热度在降温,它现在更提倡野性的发展、释放天性。中国人现在还正在走人家几十年前的路子。很多家长带着一种遗憾的心情让孩子学琴,自己的童年没有这个机会,赶紧让孩子接受点素质教育,所以现在出现全国钢琴热。

  和很多小琴童一样,刘诗昆与钢琴结缘,多是来自父亲的期望。他的父亲刘啸东年轻时就迷醉于音乐,从山东大学毕业后又报考了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主修男低音美声唱法。然而,他最终没有走上音乐舞台,却进入了商界。他敏锐地发现了儿子身上的音乐才能,将自己的音乐理想寄托在儿子身上。他在家里购置了4架进口钢琴,上万张唱片。谁知刘诗昆却说:“小时候如果有人问我‘你最不喜欢什么?’我会马上说,‘我最不喜欢钢琴。’只要父亲一离开,我马上就逃开。钢琴对我来说是一个专业,是一种职业,按咱们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这一生的饭碗。”很多艺术家将所从事的艺术当作生命,刘诗昆说:“它是我生命的一个重要部分,但不能说就是全部。我最感兴趣的、最快乐的是音乐以外的事情。”

  “父亲为我请了当时国内最好的老师——毕业于燕大音乐系的刘金定先生,买了最好的钢琴,但当时我对弹琴一点都没有兴趣。为了让我学琴,父亲和老师天天哄着,把唱片里的名曲编成不同的故事讲给我听,让家里的中西餐厨师换着花样做菜对我进行‘食诱’。就这样,最后还是落到棍棒专政上。”刘诗昆回忆道。父亲把自己的爱好最终变成了刘诗昆的职业,从3岁起就被抱上了琴凳的刘诗昆并没有辜负父亲的满腔期望,1948年,9岁的刘诗昆不费吹灰之力赢得全国钢琴大赛的冠军,显示出罕见的天才。12岁进入当时刚刚成立的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来学院任教的塔图良偶然听到刘诗昆的演奏,说出‘刘,你将属于全世界’这句激励的话,使得散漫贪玩的刘诗昆开始学习用音乐大师的感觉去把握钢琴音色的美,以及如何去追求这种美。从此这位音乐天才真正自觉推开了钢琴王国的大门。

  到香港一切从零开始

  1990年1月,刘诗昆携新婚妻子盖燕走过罗湖桥,成为香港居民。这成为当时香港各大报纸的头条新闻和当年香港十大新闻之一。早在1962年,刘诗昆就是第一批从中国内地到当时被称作“文化沙漠”的香港演出的艺术家,刘诗昆兴奋地回忆道,“那时候香港人见我们这些从内地来的艺术家简直新鲜得不得了,一到车站就看到香港最漂亮的电影女明星站了一大排给我们献花,有夏梦啊,石慧啊,当时她们每人给我们献了一把塑料花。送塑料花在当时的香港是最时兴的,那时候收到一把塑料花简直高兴极了,我一直带回北京,作为贵重的礼品,看到这个朋友抽出一朵来送给他,看到那个朋友再抽出一朵来送给他。”然而,在随后的“文革”中,刘诗昆的手臂被红卫兵用军用皮带铜扣打成骨裂,身陷囹圄5年,多年没有碰过钢琴,并且被迫离婚。十年浩劫结束,刘诗昆重获艺术生命。1982年,刘诗昆去齐齐哈尔演出,遇到了他现在的夫人盖燕,热恋6年,几经波折,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手挽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改革开放的大潮,点燃他从零开始、再创新业的梦想。1990年,已51岁的刘诗昆抵香港时,口袋里只有300元港币。刘诗昆对此记忆深刻,“在北京时,住部长楼的两个单元,每月房租是10.4元。刚到香港,我们两人住一套很旧的50平方米的房子,每月房租却是5000多元港币。在之前的80年代,中国内地都是大锅饭时代,我一个月的工资就是一百多块钱,从十块零几毛到五千多,我每个月都要付,刚到香港最大的压力就是经济压力。”刘诗昆到香港后赚到的第一笔钱是教私人学生收到的学费,那时他每天授课12个小时,每周授课6天,通过讲课、开演奏会,影响越来越大,很多家长打电话来,要求送孩子来学钢琴。他发现,香港的琴童多,教授钢琴收费也是世界上最高的,但香港没有像他这样级别、资历和水平的钢琴家。通过“教联会”,刘诗昆和盖燕借了一所学校的礼堂举行钢琴讲座。没钱登广告,刘诗昆就找朋友拿彩笔画海报,然后复印一大摞,与盖燕一人拿海报,一人提浆糊桶,走遍大街小巷,一张一张去张贴。刘诗昆说:“当时才真正体会到生存的艰难,我非常欣赏当时热播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里说的那句话:纽约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是战场。我在香港这里也是一个典型的战场。这么干了不到两年,还有开音乐会、出录像带等等,逐渐攒了一些钱,看到了成功的机遇,也相信自己拼搏的能力,觉得该干一些大事了。”

  从演奏家到艺术企业家

  超负荷的工作带来了可观的收入。1992年3月,刘诗昆夫妇斥资400万港币在英皇道振华大厦买了房子,办起第一家“刘诗昆钢琴艺术中心”,既教授学生,也经销钢琴。与此同时,他还致力于西洋钢琴作品演奏,将流行音乐改编成广大听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钢琴曲,并且频频到中国各地和世界各国演出,几乎场场爆满,好评如潮。刘诗昆说,“我这人虽然弹琴,但是兴趣很广泛,知道很多事,我不是整天钻在钢琴堆里。我想用我的知名度,用我的影响力,办一些跟我专业有关的商业性企业。”艺术中心运作初期,刘诗昆夫妇采取了两个办法拓展市场:一方面通过传统的广告吸引顾客;另一方面通过召开小型音乐会、为孩子们举办比赛等活动,使学校的名声在圈子里口碑相传。1992年年底,刘诗昆开办了第二家学校;1994年8至9月间开了第三和第四家;1995年第五家开张……现在,香港的刘诗昆钢琴艺术中心已开办6家,学生近3000人。作为著名钢琴演奏家的刘诗昆,已成为一位音乐企业家。

  刘诗昆在香港取得了成功,可是他的目光一刻也没离开过祖国内地。他注意到,国家近年来正在大力提倡、鼓励发展民办,包括民办幼儿园教育;国家开始重视素质教育和美育教育,强调美育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北京、上海等许多大城市,正在掀起空前的“钢琴热”、“乐器热”。他决定回祖国内地发展自己的事业。1996年,他投资兴办的刘诗昆钢琴艺术中心同时在北京和天津开业,社会反响空前热烈。中心办到了重庆、广州、深圳、珠海、福州、南京、海口、成都、郑州、兰州……开办一家,成功一家。他还在北京、上海开办了5所刘诗昆音乐艺术幼儿园,学生总数超过2.5万名。

  刘诗昆钢琴艺术中心的教师都没有固定工资,只收取课时费,其收入高低完全取决于授课好坏。刘诗昆有一个特殊的经营原则——绝对独资。他的解释是:合办后利益分配产生纠纷是小事,如果鱼目混珠砸了牌子就会得不偿失,“刘诗昆”这三个字已经是一个品牌,要做就做最好的,不能满足只做到中等。刘诗昆在内地授课时,听到有家长抱怨市面上钢琴太贵,他便敏锐地感到,钢琴已不再是贵族客厅里的奢侈品,而开始走进普通百姓的家庭。他头脑里灵光一闪:为什么不去做普通家庭买得起的钢琴?他立即飞到法兰克福去参观那里正在举办的国际钢琴博览会。他博采众长,熔炼提升,设计出一种既高雅大方又实用的钢琴。刘诗昆组建了自己的钢琴乐器实业有限公司,Swaydel(诗威德)牌钢琴及电子琴、木管和铜管乐器,热销全国。短短十几年,刘诗昆从一个艺术家变成了教育家,又从教育家变成了实业家,也有人把他称作“艺术企业家”。

  如今,刘诗昆说他最喜欢到自己开办的幼儿园去,一进门一大群孩子就围着他,有的抱腿,有的抱身子,仰着小脑袋大声地喊着“刘—爷—爷”,他拥着这些花一样的小孩子,感到特别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