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惠昌:香港的繁荣让中乐团活力无限

http://www.cflac.org.cn  2007-7-3  作者:宁静 余宁 云菲  来源:中国文联网
 
   在香港有一支乐团,被誉为“民乐中的维也纳爱乐和柏林爱乐”,这就是香港中乐团。今年是香港回归十周年,也恰逢香港中乐团建团30周年,而担任乐团艺术总监的阎惠昌,正是在1997年上任了该职。因此,谈及乐团十年来的发展历程,阎惠昌充满感慨。他说,香港的繁荣让乐团焕发出青春活力。

  用符合艺术团体的规律和模式运作

  阎惠昌首先向记者介绍了中乐团的建团历程。香港中乐团成立于1977年。1977年至1984年是乐团的初创期,第一任艺术总监是吴大江。

  “吴大江先生是一位很有魅力的指挥家、很有创意的作曲家、很有魄力的音乐总监,具有宏观的眼光,他为乐团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阎惠昌介绍说,为推动乐团市场化,香港中乐团从成立之初就注重对演奏家和新作品的引入。乐团团员来自世界各地,除香港外,还从新加坡、台湾招收人才,训练和管理则尽量与世界接轨,邀请包括西乐在内的很多演奏家、指挥家来与乐团合作,用交响乐的指挥来训练民乐演奏者,对乐团的融合度、适应性、专业化有很大帮助。同时还建立了委约制度,海内外有很多专业作曲家投入到民族管弦乐的创作中,30年来,香港中乐团请人创作和改编作品已达1730多首,其中包括14位非华人作曲家创作的18首作品。

  “上世纪80年代初,香港中乐团的作品被带到内地,引起巨大反响,谭盾、周龙、杨青,还有我,都被深深触动,催生很多年轻作曲家重新开始尝试民间管弦乐的表现手法。”谈及那时香港中乐团对他的影响,阎惠昌依然记忆犹新。阎惠昌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曾在中央民族乐团工作多年,1997年来到香港中乐团,在他的不断努力下,乐团步入了稳定发展阶段,并于2001年4月实现了公司化改制,名称也改为香港中乐团有限公司。对于公司化,阎惠昌解释道:“公司化不是私有化,不意味着自负盈亏,而是在政府全方位的财政支持下,乐团可以在艺术、管理、运作上实现自主。公司化后,政府把乐团交给一个政府委任的由社会知名人士、贤达人士组成的董事会或理事会来领导,再聘请一名艺术总监和一名行政总监来管理,逐渐建立起乐团的公司文化、目标、使命和架构。”阎惠昌认为,乐团要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从官僚式管理中脱离出来,用真正符合艺术团体的规律和模式来运作。

  新曲目新创意吸引新观众

  在香港,喜欢民乐的观众比西乐少很多,要吸引观众眼球,必须在节目上不断调整,策划经营思路成为香港中乐团公司化后最重要的内容。据了解,目前香港中乐团的演出场次较之前有大幅度增加,节目也更加精彩,演出不仅不重复老曲目,甚至会有一些世界和中国知名作曲家的新作品在香港首演,例如吴华的《龙舟竞渡》、李慧珊的《银楼》、叶剑豪的《笔在说……》、伍卓贤的《晨光》、郑冰的《第三民族交响诗——魄》、荷西·马斯达的《南管》、李佩鸣的《赐福》、邓乐妍的《浮塑》、龚林的《荒城之月》、陈永华的《第七交响曲:长城》、尚延文的《黄梅随想》、林乐培的《祝贺吹打序乐》、金姬廷的《水路夫人》等。同时,他们还根据不同观众群设计更有针对性的节目,如推出了传统经典的“名家名曲”系列;具有创新风格的“非常常非”系列;拓展观众音乐视野、介绍和传播世界音乐的“众乐世界”系列;上演儿童音乐剧的“亲亲子女”系列;让乐师可以尽情发挥艺术创意的“心月集”系列等,都非常受欢迎,成为了香港中乐团的品牌。此外,为了培养本地作曲家,香港中乐团还向本港的音乐学院老师、学生征集作品,2005年扩展到与中央音乐学院、香港演艺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合作,而香港中乐团今后的目标是将英国、美国等国际院校的作品介绍给香港观众。

  艺术节让市民“众乐乐”

  以前香港中乐团主要是在音乐会上与观众见面,而公司化后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则是举办艺术节,舞台上的艺术家走到群众中间,与香港市民一起“玩”音乐。短短几年,香港中乐团举办过香港鼓乐节、香港胡琴节、香港古筝节、香港笛箫节,还带领香港市民打破了3项吉尼斯世界纪录。2001年香港中乐团举办了香港胡琴节,他们提出的口号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香港组织了1000个二胡业余演奏者,乐团团员用了两个月时间每周末到各个地区为参与者进行训练,最后在尖沙咀海旁与乐团的85个乐师共同演出,创造了世界纪录。近几年,香港遭遇了SARS、禽流感的多重打击,而鼓是最可以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乐器,于是香港中乐团举办了香港鼓乐节,不仅举行了鼓王群乐会的专业音乐会,还组织3000多人在香港维多利亚公园一起打鼓,从6岁小孩到70多岁老人,各个阶层都参与进来,并制作了直径3.47米的世界上最大的太平鼓和最大的中国铜锣。期间,在香港任何一个大商场都能听到中国鼓声,在地铁、文化中心设立了击鼓的互动挑战擂台,在大学举办了中国鼓文化的图片、文字展览。为了使市民得到一种心情的释放,香港中乐团特编写了24个鼓段,推出香港活力鼓令24式擂台赛,有70多个队伍参加,对当时的香港社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阎惠昌说,通过举办各种音乐节,普及推广了中国音乐,也让香港市民更加了解自己的乐团,使乐团更加贴近社会。

  保持多元乐风不断推出民乐精品

  除演出外,香港中乐团还非常重视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不仅设立了教育推广部,开办了儿童、少年和成人休闲乐器班,成立了儿童和少年中乐团、古筝团、打击乐团等,在科研层面上还成立了研究改革部。“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世界上最好的乐团之一,我们的乐器也必须是最好的,研究改革部的任务是负责乐团所有乐器,看是否为世界上最好的,当达不到这个要求时就去改革,打造新乐器”,据阎惠昌介绍,香港中乐团使用的阮弦系列都是他们自己设计制造的,改造后的唢呐也在充分保留传统的基础上达到现代作品复杂转调的要求,最近他们研究的项目是用人造皮制作的环保胡琴系列,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可以全面推出。

  在业界,香港中乐团的考核严格是众所周知的,经过6年多的公司化运作,其日常的行政管理也日臻科学。“追求音乐至高境界,首先要突破自己,要不断进行定时的和不定时的检讨,在反思过程中达到更高的要求。”阎惠昌说,香港中乐团每位首席在音乐会结束后都要填写一份报告,对此场音乐会乐谱的清晰度、操谱的质量,请来的客席演奏家、指挥与乐团合作的艺术质量,乃至台风、演出场地、行政支援、宣传等情况作详细的考查总结,每半年乐团团员还要进行一次全面检讨,确保乐团在不断自我反思中成长。而在平时排练中,乐团团员要严格服从乐团规定,但也很民主,乐师协会可以监督乐团是否按合约办事,双方互相制约,核心价值体现的都是团结一致的团队精神。

  随着公司化的深入,香港中乐团进入了历史上的艺术高速发展期,从靠政府全额拨款,到现在得到越来越多市民、社会商业机构的合作资助。而香港中乐团也会将每年演出场次、观众上座率、市民喜欢程度等文化市场指标上报给政府,同时给香港市民发表一篇该年度资金用途和举办活动的年报。如今,香港中乐团已发展成为85人的大型乐团,“音乐演绎风格非常多元化,具有巨大潜力和张力”是阎惠昌给予“而立之年”的香港中乐团的评价。他说我们要更密切地加强与海内外华人作曲家和演奏家的合作,不断推出民乐新品、精品,表达我们民族的心声,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