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在自然 贵在风格——香港电影表演观念探索

http://www.cflac.org.cn  2007-7-3  作者:刘帼君  来源:中国文联网
 

  回顾香港的电影表演艺术史,像其它地区与国家一样,最初的一段时间拍摄的是默片。有声片出现后,大多拍的是粤语片。到1939年,蔡楚生在香港导演了由黎莉莉、李清、蓝马等人主演的国语片《孤岛天堂》。抗战胜利后,刘琼、舒适、韩非、白杨、周璇、李丽华等一批著名演员到香港主演了《国魂》、《清宫秘史》、《火葬》等著名的国语故事片。到了上世纪50年代,香港电影进入它的黄金时期,年产平均约200部。夏梦、鲍方、傅奇、石慧、吴楚帆、白燕、张瑛等著名演员对电影艺术的认真严肃精神,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到了60年代,世界电影在观念上出现了一个大变化,这就是注重纪实性。电影的观念,决定了电影表演观念的变化,新现实主义影片开始启用非职业演员,而职业演员更加重视探索人隐微的内心世界,在表演的外部技巧上,最大限度地靠近生活。对香港电影表演观念、走向的研究,主要从这一时期开始。

  香港从上世纪60年代经济起飞开始,就伴随着电影工业的发展。香港电影由于在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上与西方相衔接,比较侧重于镜头的组接,利用镜头的组接产生意义。80年代开始,我们看林青霞的影片是最多的了。早在70年代,林青霞已是琼瑶笔下可爱女孩子形象的代表:一是她容貌体态俊美,二是她善于运用自己的资质、个性创造角色。林青霞在这些表演中,很少在单一的镜头中表现角色的整体的情绪效果,而力求新拍的每个镜头都是人物情绪的过渡,就像现实生活人在每时、每刻中的一瞬,这就构成了林青霞在影片中纯情清雅、飘逸动人的形象特征。80年代后,林青霞改变了单一型的纯情少女的形象,在香港开始向更宽广的表演领域探索,塑造了很多性格迥异、造型奇特的人物形象,在影片《滚滚红尘》中塑造的女主人公韶华,标志着其表演开始走向成熟、艺术魅力震撼人心。

  电影表演具有即时性,要求演员敏捷表现人物的思维活动。张艾嘉主演《庙街皇后》中的母亲华姐,演员从心灵进入角色,具有角色的气派与内在力。这就是为什么聪明、思维敏捷的演员常能取得艺术成功的根本之点。由于香港工业发达、生活的节奏快,故而观众对影片节奏要求也是快的。既要快,又要交代清楚,逻辑性要强,这是香港电影演员在艺术创造上遇到的一个难题,可张艾嘉在这部戏中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香港演员表演大多都能更贴近生活的自然形态,表情、动作、说话都要求不超过生活中应有的尺度。6岁从影,出演过400多部影视片,在演艺生涯中曾有过多次高潮的萧芳芳,她主演的《女人,四十》中阿娥一角,表演艺术不仅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更可喜的是演员在全片中呈现出的那种生活实感和高度心理属实性的演技,就像拿着摄影机到生活中随便找一个主妇偶尔拍摄到的镜头。这种表演,我只有从法国影片中的几个资深女演员的表演中偶尔看到过。以萧芳芳40余年的表演经验,肯定是很有表演技巧的,但有技巧而看不出是技巧,这就使她进入心手相忘的境界,她确实是全神贯注于角色心灵的张扬与呈现中了。

  电影生活化表演的出现是电影艺术发展的必然,也是电影表演观念变化的一种标志,但由于蒙太奇的特点,电影演员必须具有强烈的风格感,用风格感来统帅整个表演。这种风格感,既表现在对剧本风格的理解,又表现在对导演镜头处理风格的默契,还有与自身表演风格的一致。一个电影演员,可以演各种不同的角色,但是他的所有表演,必定贯串着演员个性的内在力量。周润发表演的幽默感;李小龙的刚烈奔放、凛然正气;梅艳芳既超越自己,又超越于角色,在令人难忘的表情中,也总是表现着某种超越美貌的东西……这些都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形象系列,构成了电影表演的风格美。

  周润发从影的20多年,正是香港全面起飞的20多年。他素称“演技之神”,还被人称为80年代香港的奇才。周润发可说在是最能体现明星效应的演员,为此,香港与大陆都在研究“周润发现象”。

  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更趋于新潮,对演员的审美,已不满足于以往那样单一色彩的表演了。周润发从影以来,较大限度地开拓了自己的潜力,又较大限度地体验并表现了“角色的世界”。他自称喜演“性格复杂又独特”的角色。他既不是完全刚毅型,又不是儒雅型,而常常粗中有细,刚中有柔;有时英俊潇洒、文质彬彬,有时又滑稽可笑、破落不堪。在演江湖戏时,既情真意切,又带些玩世不恭的样子……由于他塑造的艺术形象亲切可爱多面,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发仔”,不称他是“金像奖影帝”,而叫他是“街坊影帝”。所以他在香港的主流电影中,能起稳定作用。有时剧本欠佳,但因有他主演,也具有较好的票房收入,这说明受欢迎的明星形象,必有社会大众认同的基础。

  周润发从影以来的成功史,宛如一段香港历史的缩影。从70年代开始,对于努力创造财富的香港人来说,需要的是有血有肉、务实向上的正面人物。周润发不管是在《狂潮》中饰演的邵华山,还是在《网中人》里饰演的木咀辉……几乎都是没有离开以下模式:不是反抗压迫,便是顽皮、管闲事;不是为情而激,便是为仇而拼,与香港社会人们的普遍心态有密切联系。

  如论及香港具有独特创作风格的演员,很难漏掉从70年代就走向世界的李小龙。他只拍了4部半电影,可被国内外专家视为鉴赏、研究的珍品,并将永远载入我们的电影史册。李小龙的功夫片,是如何产生了这么大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呢?我认为有两点值得探讨:首先,他饰演的艺术形象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李小龙的银幕形象是双眼炯炯有神,一副凛然正气、嫉恶如仇的样子。他主演的《唐山大兄》、《猛龙过江》等功夫片,都表现了其高超的功夫。正是他在武打中体现出不畏强暴,敢与外国侵略者抗争的民族主义感情,使他不仅风靡港澳和东南亚,在欧美、日本也大受欢迎,成为外国观众最熟悉的中国演员,中国功夫片也因此走向世界。第二,注意“术”的研究表现。早期的功夫片,往往缺乏文化素质,只注意打,注意了热闹,忽略了对武术的研究,而“术”在武功中恰恰是至关重要的。李小龙把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的武术、武道带进了中国影坛,他又曾在美国攻读哲学与心理学,把中外拳术的精华糅合在一起,让中西式武术一炉共冶,使其功夫如虎添翼。仅以以上两点,便可以看出:李小龙这样的巨星,不但在中国,即或是在世界影坛,也是寥若晨星的。其艺术功夫的哲理内涵之深、文化价值之大、艺术魅力之强,是很难有人与其相匹比的。

  梅艳芳在《胭脂扣》中饰演的如花,令人惊叹不已。她找准了角色的感觉与不凡的表现角色的艺术形式,使这一人物既不乏成熟的风韵,又洋溢着表演的青春气息。梅艳芳5岁就开始唱歌表演,以演出“百变”的艺术形象赢得观众好评。她演出什么内容,就选择什么样适合角色的表现方式与感觉。梅艳芳把对生命的领略注入角色,其实是注入生命,这既是指一种饱满的生命状态,又是指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发挥能力。在兼备生命状态与发挥能力之中,又恰到好处选好表现的艺术形式与切入点。她聪明地赋予角色矜持、甚至是冷漠的神态。梅艳芳在决定了角色的矜持、冷漠的基调后,又很注意揭示这一表现后的脆弱的心灵。

  回顾香港的电影与其培养的电影表演艺术家,是令人兴奋的。一种较理想的电影、电影表演现代化应是多元的,对此,香港与内地在学术研讨上正是一个双向的流转影响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