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从军:文艺工作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

http://www.cflac.org.cn  2005-03-18 13:04   作者:李从军   来源:中国文联网

 


文艺工作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

——在中国文联七届五次全委会上的讲话

中宣部副部长 李从军

(2005年3月18日)


 

同志们:

    在"两会"胜利闭幕之际,中国文联召开主席团会和全委会,总结工作,交流经验,部署任务,很有必要,很有意义。我代表中宣部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通过与会的同志们向广大文艺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文联和各地文联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搞好理论武装,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有效地推动了文联系统党的思想作风建设。二是围绕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55周年,组织开展一系列有声有色的文艺活动,讴歌英雄业绩,弘扬民族精神,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三是坚持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组织多种形式的采风活动和文艺演出、展览,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热情,进一步拓展了服务基层的渠道,提高了服务群众的水平。四是通过向常香玉学习、表彰德艺双馨的中青年文艺工作者,推动"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促进了坚持正确方向、崇德尚艺良好氛围的形成。五是努力改进文艺评奖,加强文艺评论,不断提高文艺评奖的权威性导向性和文艺评论的吸引力感染力。六是采取在境外举办中国艺术周、在国内举办国际民间艺术节等方式,扩大对外民间文化交流,产生了积极影响。此外,在努力探索新形势下转变文联职能、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革发展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过去的一年,是文联工作求真务实、团结奋进的一年。中国文联和各地文联以队伍建设、文艺采风、演出展览、评奖评论等为载体,努力发挥联络、协调、服务的职能,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为推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这次参加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我感触很深的一点就是,广大代表对构建和谐社会问题,对"三农"问题,对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对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文化权益的实现和保障问题,非常关注,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这些都提醒我们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根本目的,始终把能不能实现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作为检验文艺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下面,利用这个机会,我想就文艺工作面向基层、面向群众讲几点意见,与大家交流。

    第一,充分认识文艺工作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文艺的性质决定了文艺事业必须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在,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要求。十月革命胜利后,在论及苏联文艺的性质时,列宁曾经指出:"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必须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底层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须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结合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们。它必须在群众中间唤起艺术家,并使他们得到发展。"这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与人民群众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完全符合文艺发展的规律。正确处理文艺与人民大众的关系,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核心内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不仅指出"无论高级的或初级的,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而且还辩证地阐明了文艺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明确指出,作家艺术家必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从人民中汲取营养,表现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人民的生活斗争,创作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作品。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决定着我国文艺的性质和方向,为我国文艺的发展和繁荣开辟了无比广阔的前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他还多次强调做好基层文化工作的重要意义,指示要把基层文化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常年抓下去。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如何遵循"三贴近"的重要原则,加强和改进文艺工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出了明确要求。所有这些论述都贯穿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贯穿了社会主义文艺必须着眼于为人民服务、着眼于实现和维护全体人民文化权益的思想,对我们的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必须认真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迫切需要文艺工作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本世纪前20年的奋斗目标,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在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能够充分享受健康向上、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各种文化娱乐生活。当前,我们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发展很不平衡、很不全面的小康,精神文化消费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在我国广大农村,这种情况更为突出。2003年的恩格尔系数,城市为37.1%,农村是45.6%;在文化消费方面,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娱乐消费1050元,农村居民人均娱乐消费只有230元。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在中西部,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如此。我们要明确目标,扎实工作,用10到15年的时间,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总体文化生活水平的过程中,努力争取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消费水平与物质生活消费水平相对均衡发展;努力争取农村群众精神文化消费水平与城镇居民精神文化消费水平相对均衡发展;努力争取中西部群众精神文化消费水平与东部地区群众精神文化消费水平相对均衡发展。当然,做到绝对平均是不可能的,但必须最大限度地缩短这三个方面的现有差距,而不是使这种差距继续扩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要求文艺必须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新春伊始,中央专门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从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原则,号召全党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努力完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文艺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大家知道,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应当发挥、并且完全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首先是文艺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同时,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需要繁荣的文化艺术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需要文艺来丰富和充实;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需要文艺来反映和讴歌。怎么使文艺更好地发挥这样的作用呢?其基本途径就是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因为基层群众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他们的文化权益得不到保障,他们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的文化饥渴得不到缓解,就无法建成和谐的社会。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问题,实质上是文艺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是文艺工作的方向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讲社会公平,讲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公平。这种公平不仅体现在结果上,同样要体现在起点的公平和过程的公平上,没有起点的公平和过程的公平,哪能谈得上结果的公平?目前特别紧迫的是要努力解决广大农村、中西部地区及困难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问题,尽可能帮助他们摆脱文化生活的贫困状态。扶贫,不仅要扶物质之贫,也要扶文化之贫。总之,只有真正做到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才能更好地发挥文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解决当前文艺创作、文化市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文艺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当前文艺总的态势很好,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日益丰富。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文艺创作、文化市场中,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在文艺创作上,有的作家艺术家对当前波澜壮阔的时代生活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冷漠,对基层群众特别是广大工人和农民的生活缺乏热情,过多地把目光集中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英雄侠客。有的作品留恋陈腐没落的生活情调和个人狭小的情感天地;有的无病呻吟,庸俗无聊;有的粗制滥造,质量低劣,群众意见很大。从文化市场来看,目前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文化消费的门槛过高,群众难以承受。我们最近对北京市演出市场的票价进行了一次调研。调研结果显示,舞台演出票价和电影票价过高。仅就北京地区来讲,每年人均看舞台演出0.68场,进影院看电影0.6场,实际上人均每年看不到一场。而因票价原因不能观看舞台演出和电影的,占被调查人数的近三分之一。在其它地区和农村,这种情况就更为突出。这些情况反映出,在我们的文艺工作中,还存在较为严重的脱离基层实际,脱离普通群众需要的现象。如不加以纠正和解决,长此以往,我们的文艺工作就会失去群众支持,事业的健康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第二,大力推动文艺工作面向基层、面向群众

    推动这方面的工作,必须从抓好文艺创作入手。文艺工作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端正创作思想,一定要在文艺创作的内容、形式等方面,做到适合基层,为群众喜闻乐见。在表现对象上,要着力解决以谁为主,把什么样的社会群体作为文艺主要描写和歌颂对象的问题。我们认为,人民群众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文艺创作应该始终把他们作为艺术表现的中心,让更多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保卫者和普通大众成为文艺作品的主角,让更多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成为文艺作品的主要内容。满怀热忱地反映他们的精神世界,浓墨重彩地歌颂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深入挖掘、大力弘扬他们的可贵精神和优良品质。特别是要关注困难群体,努力表现他们为追求美好生活而不懈努力的品格,以及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在表现形式方面,要多用人民群众喜爱的语言,多用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艺术表现手法,多塑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象,贴近老百姓的欣赏习惯和趣味,自觉在创作中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文艺充满生机活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和喜爱。

    推动这方面的工作,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根据目前文联和各文艺家协会的实际,健全工作机制主要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在完善艺术家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的机制上下功夫,努力把"万里采风"、文化下乡等活动与推动文艺家长期深入生活结合起来,并在组织、资金、渠道等方面予以保障。二是要在健全表彰奖励机制上下功夫,有计划地定期表彰长期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文艺团体和文艺家,树立这方面的典型,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经验。三是要在建立检验机制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科学的文艺评价体系,扩大各行各业群众参与文艺评奖、评论的范围,真正以人民群众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来衡量与检验我们的文艺工作和文艺作品,保证基层群众对重大文艺活动和项目决策的广泛参与。最近中办、国办下发的《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管理办法》,强调精神文化产品必须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对改进文艺评奖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文联系统的全国性文艺评奖很多,一定要认真贯彻《管理办法》的精神,努力做好今后的评奖工作。

    推动这方面的工作,必须努力找准着力点。文艺工作的各个方面,要充分考虑基层的实际需求,要重心下移,面向社区和广大的农村,真正做到活跃基层、服务群众。要多做让基层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的事,多生产他们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精神文化产品,多举办他们愿意参与的文化活动,多提供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水平群众需求的文化服务。要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外来民工、困难群体尤其是残疾人群体,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特别予以关爱。

    第三,积极倡导文艺工作者更好地面向基层、面向群众

    文艺工作者更好地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首先要按照"三贴近"的原则,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人民群众不仅是文艺的欣赏者、消费者,也是文艺的创造者和参与者,离开群众,文艺就没有了根基,创作就失去了源头活水。作为新时期的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十分明确,文艺面向基层、面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文艺发展的内在规律,不是对文艺家的外在要求。苏联大文豪高尔基曾在《个人的毁灭》一文中指出:"人民不仅是创造一切物质价值的力量,人民也是精神价值的唯一的永不枯竭的源泉,无论就时间,就美还是就创造天才来说,人民总是第一个哲学家和诗人:他们创作了一切伟大的诗歌、大地上的一切悲剧和悲剧中最宏伟的悲剧--世界文化的历史。"的确,从世界文艺发展史来看,无论是歌舞、音乐,还是戏剧、美术,均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荷马史诗是在长期民间口头创作的基础上形成的,《诗经》中的许多优秀篇章都是"不识字的无名氏的作品"。人民群众的创造和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不断推动着文艺活动的发展,不断地为文艺活动产生内在动力和目的。任何文艺形式和体裁,一旦远离时代的要求,远离群众的审美需要,势必走向衰亡。文艺只有为人民群众服务,深深植根于人民生活的沃土,才能在坚实的大地上枝繁叶茂;作家艺术家只有为人民而写、为人民而歌、为人民而舞,才能赢得群众的尊重和热爱。

    文艺工作者更好地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需要不断提高思想境界。文艺创作是美化人心灵的崇高事业,一定的思想境界是创作主体必备的条件。人民群众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集聚了许多高尚的文化品质,蕴藏着巨大的精神力量。要让文艺作品更好地发挥启迪和鼓舞群众的作用,文艺工作者必须首先努力用人民的高尚品质和奋发精神来教育和提高自己。要虚心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的革命理想和科学态度,学习他们的高尚情操和宽阔眼界,学习他们的求实精神和创造活力,不断从他们身上汲取前进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开阔胸襟,提升境界,自觉在创作中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文艺工作者更好地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需要不断加强自身艺术修养,提高艺术表现能力。为什么现在总给人精品匮乏的感觉?一些名编导们殚精竭虑搞出来的作品,为什么往往并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相反却受到群众的冷落和拒绝?我看是主要是创作裹足不前,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人民群众的审美标准日益提高,对文艺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电视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即使边远地区的群众,不出家门也能欣赏到世界一流水平的文艺作品。他们艺术鉴赏水平的提高是惊人的。对此,我们切不可低估。事实上,人民群众才是文艺最权威的评判者和最有眼光的鉴赏者。我们必须根据人民群众的眼光和标准,评判文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效果。按照这个尺度,我们的艺术家就必须夯实理论功底,广泛吸收借鉴古今中外文明成果,不断向生活学习,向社会学习,特别要向群众学习,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从基层群众火热的创造实践中积累生活、获取素材、捕捉灵感,丰厚艺术底蕴,开阔艺术视野。要善于吸收和利用当代科技新成果,创新艺术手段,丰富艺术表现手法,努力增强文艺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

    文艺工作者更好地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是繁荣发展文艺,造就艺术大师的重要规律。我们今天的文化生活中,出现了一种十分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文艺的空前繁荣,另一方面是大师和经典的某种匮乏。我们一再地呼唤大师和经典,却总是难以如愿。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看这中间隐含着一条重要规律,那就是,大师和经典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自封的,不是小圈子捧出来的,关键要看广大艺术家能不能自觉地把自己的艺术事业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文艺史反复证明,所有大师必须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所有经典必须无条件地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否则就只能是缘木求鱼,就只能是空中楼阁。我们经常可以在汽车上看到这样醒目的广告:"经典名醋,传世奇香",还有"大师牌漆"。连陈醋和油漆都要冠之以"经典"、"传世"、"大师"等名头,那我们文艺的大师和经典要到哪里去寻找呢?我想只有到人民群众的评判和认定中去求得答案。国画大师齐白石出身贫苦,他那些具有恒久艺术魅力的作品,无不反映着普通大众的审美情趣,无不源于他的劳动生活。他糅合了文人画的精华与民间艺术的魅力,把中国画锻造为一种大众的艺术样式,因而无愧于"中国人民的杰出艺术家"这一崇高荣誉。国画大师蒋兆和始终把自己当作人民的一分子,密切关注大众的生存与命运,决意把艺术毫无保留地献给人民。1941年,贫困交加的蒋兆和在沦陷区北平自费出版画册,自序中他这样说:"知我者不多,爱我者尤少,识我画者皆天下之穷人,惟我所同情者,乃道旁之饿殍。"他还说:"我不知道艺术之为事,是否可以当一杯人生的美酒?或是一碗苦茶?如果其然,我当竭诚来烹一碗苦茶,敬献于大众之前……"。他之所以能够绘就鸿篇巨制《流民图》绝非偶然,正是他一贯的为民众艺术观的具体表现。享誉世界的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先生,历来注重虚心向群众学习。他不止一次回忆起戏迷、观众们的意见与建议对自己艺术成长的积极影响。他一生中"功夫下得最深"的《宇宙锋》,就是参照戏迷观众的意见,反复琢磨、修改和提高、臻于成熟的。相声大师侯宝林为了说好相声,老老实实地向农民、生意人、艺人、掏粪工人学习,留下许多佳话。他反复说:"一个好的演员,要把心交给观众;要使你的演出使观众接受、感动、产生共鸣。这就要不断学习,反复实践。"就在逝世前几个月,他还在病榻上口述了《对观众最后所说的话》,他动情地说:"观众是我的恩人,衣食父母,是我的老师。我总觉着再说几十年相声,也报答不了养我爱我帮我的观众。"他的《夜行记》、《关公战秦琼》、《戏剧与方言》等,无不闪烁着劳苦大众语言智慧的光芒,跃动着普通百姓生活中的幽默和诙谐。所有这些都很值得我们每一个文艺工作者思考、领悟和学习。我深信,只要我们始终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更加自觉地把艺术事业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苦心钻研,精益求精,就一定能够产生一流的无愧于时代的艺术大师和传世经典。

    同志们,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看似普通,看似寻常,而实际上是一个很高的标准,很高的要求。就我们的文联而言,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扎实的工作和长期的努力。在当前,推进文艺面向基层、面向群众,还需要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和工作方式,以适应新形势赋予的新任务。文联和各艺术家协会要积极探索有利于行业服务、行业管理、行业自律的工作方式,不断促进行业自我约束、自我协调、自我发展。要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和文艺发展规律、符合群团组织特点的工作方式,加强与文艺创作生产主体的联系,把着力点放在能发挥文联和协会优势的工作上,放在能体现行业特点的工作上,放在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和群众普遍关心的工作上,更好地服务广大文艺工作者,服务于基层和群众。要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尊重实践、讲究科学、遵循规律,拓展服务渠道,更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努力使求真务实和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在文联和各协会蔚然成风。

    同志们,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出更大贡献!


更多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