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民间文学价值的重审
http://www.cflac.org.cn     2008-12-30     作者:杨亮才     来源:中国文联网

  12月26日,由中国文联离退休干部局和中国艺术报共同主办的亲历中国文联改革开放30年老同志座谈会在京举行。图为原中国民协书记处书记杨亮才在座谈会上发言。中国文联网 孟祥宁 摄

  盛世修志,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是文化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邓小平同志说:“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中国的改革开放给民俗、民间文学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在我国,采风制度,自古有之。大凡有作为的朝代,都十分重视采风。在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采风有三次。第一次是在先秦,这次采风给后人留下了一部《诗经》。第二次是在汉代,这次采风给后人留下一部《乐府》。第三次在当代。1950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就成立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前身)。可以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是在新中国成立的凯歌声中诞生的。

  1958年,在毛泽东主席亲自倡导搜集民歌的感召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民间文学工作者大会,并制定了“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大力推广,加强研究”的工作方针。从此一场轰轰烈烈的采风运动席卷全国。但刚刚兴起的采风运动,很快就被“文革”扼杀了。幸亏有了新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即1978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恢复工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几年来先后发动了上百万民间文学工作者和爱好者,投入大量资金,对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民间故事、谚语,以及民俗进行了拉网式的普查和采集。

  据不完全统计,本次采风,全国共搜集了民间歌谣300多万首,民间故事200多万篇,民间谚语600多万条,民间史诗、叙事诗上万部,民俗资料数万件,总字数达40亿。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编纂出版了《中国歌谣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县卷本)和《中国民俗大系》等重要图书。

  这次采风参加人员之多,采录地域之广,获得材料之丰富,为历次之最。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民间文艺采风和研究工作最有活力、最为发展的时期,在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尤其是民间文学和民俗方面,中国民协和全国各地民协,以及有关的文化、学术研究部门,都付出了辛劳,成绩很大,历史将记下他们的功劳。

  但实事求是地讲,我们有些工作并没有完全做好,还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比如,近几年来民间文化方面出现了造假之风。旅游业兴起之后,有的地方为了配合旅游,造假就大行其道,造神者有之,编假神话、假故事者有之。有的地方没有文化遗产,也没有与之关联的民间故事,但为了招揽观众,也要“打造”一个出来。有地方还要花大钱盖大庙,劳民伤财。因此有学者大声疾呼:民间文化也要打假。民间文化遗产我们是要抢救和保护的,但我们要抢救保护的是优秀文化。

  在关于民间文学的价值和忠实记录的问题上,“忠实记录,慎重整理”是过去提出的采风原则。但后来我们发现“整理”二字给搜集者有随便改动的空间。所以我们不再提“整理”,而只说“记录”或“采集”。对于搜集民间文学作品,忠实记录特别重要。因为,民间文学是口传文学,是人民群众的口传历史。

  民间文学内容非常丰富,无所不包。它既是文学,又是科学。它的作用和价值是多方面的。我们一向主张采集民间文学作品一定要忠实记录,故事讲述者怎么讲你就怎么记,民歌歌唱者怎么唱你就怎么录,同时尽量记下相关民俗和文化信息,便于研究。

  对民间文学作品,一次有位记者问我有什么要求,我回答说:“如果用四个字表述就是“原汁原味”,三个字是“原生态”,两个字是“天籁”,一个字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