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彤:做德艺双馨的电视文艺工作者
http://www.cflac.org.cn   2007-11-05   作者:朱 彤   来源:中国文联网
 

  朱彤 男,1959年10月出生,汉族,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现任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主任,高级编辑。

  胡锦涛总书记在八次文代会和七次作代会上所作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都要做到德艺双馨,积极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必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积累丰富知识,提高精神境界,培养高尚人格,始终牢记艺术工作的社会责任。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加强学习、加强修养,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恪守职业道德,弘扬职业精神,专心致志,孜孜以求,努力攀登人生和艺术的高峰。”“德艺双馨”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电视文艺工作者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也是电视文艺工作者终生奋斗的目标。我理解,马列主义思想修养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就是我们所倡导的“德艺双馨”的“德”,艺术造诣就是其中的“艺”。“德”是艺术家安身立命之根,“艺”是艺术家成就事业之本。只有在深入生活和观察、认识生活中不断地德艺双修,才能逐渐做到“德艺双馨”。

  审视当今社会,深刻的历史变革带来了一系列的新生和活力、矛盾和问题,在人们思想观念上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震撼,这无疑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崭新的内容和广阔的空间。然而,面对这如火如荼的新生活,我们的一些文艺工作者却浮在表层,或简单地描摹外在变化,或肤浅地图解抽象理念,或苍白地塑造类型化人物,或空洞地高唱廉价赞歌;还有一些作品缺少足够的艺术提炼和概括,表达的是极其庸常的生活现象和状态,沉醉于琐碎的生活细节,既缺乏深刻的理性观照,又缺乏审美光辉的照耀,因而也就少了一份崇高和优美,失却了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在平庸与琐碎中陷入流俗,甚至庸俗、低俗、媚俗和恶俗也堂而皇之地走上前台,商品化的浪潮正日益生成对受众事实上的心灵欺罔。

  电视艺术是当今时代标志性的艺术形式,它在相当程度上左右着大众的审美情趣。因此,电视文艺工作者面对这些社会的负面影响,要牢记自己的历史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艺术责任感,创作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统一的优秀作品,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娱乐需求的同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地提升受众的思想、道德和文明素养,在全社会倡导和形成文明诚信、崇尚科学、扶贫济困的社会风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氛围。

  刘云山同志曾经强调,做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第一,要忠诚祖国、热爱人民,把艺术深深植根于人民生活之中;第二,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崇高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第三,要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努力攀登艺术高峰。对文艺工作者的“德”和“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电视文艺工作者要承担起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神圣使命,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反映改革建设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讴歌人民群众艰苦卓绝的历史创造精神,塑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要用更多充满浓郁生活气息和民族精神、富有深刻思想蕴涵和艺术魅力的文艺精品,去陶冶公民道德情操、提高大众审美情趣、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要把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相结合,不断丰富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要把继承优秀文化传统与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使之真正成为引导民族精神的火炬、鼓舞人民奋进的号角,为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绵延、赓续和伟大复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电视艺术当然也需要创新。艺术的创新来源于生活,对今天的电视文艺工作者来说,中华民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复兴,亿万人民共同创造美好未来、创造自己新生活的伟大实践,就是电视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们在创新中一定要立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有益营养,执着追求,潜心创作,博采众长,注重文化品位,突出艺术质量,在艺术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建设与经济发展相辉映、与社会进步相融合、与历史传统相承接、与世界文明相贯通的先进文化,不断增强吸引力和感召力,繁荣社会主义文艺。

  在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向广大的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的时代,一个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极大迸发的时代,必然是艺术创作热情空前高涨、艺术空前繁荣的时代。我们更要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生活、拥抱生活、感受生活,并从中发现创作的切入点,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了解社会真情、体验百姓情感,把创作真正扎根于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之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心民情,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传递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